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奥尼尔门”事件曝光布什决策内幕的代价----评2004年美国热销书《忠诚的代价》

更新时间  2004-09-05 作者:黄安年
在2003年以来美国热销政治传记著作中[1],《华尔街日报》前高级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所著《忠诚的代价》(the price of loyalty

--george w. bush,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education of paul o'neill)一书,自2004年1月13日由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出版以来,在全美产生了爆炸效应,引发白宫内部强烈地震,经久不衰,也受到我国媒体的高度关注[2]。该书持续占据今年以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几名。[3]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得了该书的中译本出版授权,已于今年8月下旬正式出版(《忠诚的代价——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眼中的布什和白宫》,李星健、宋宁、张帆、舒杭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 定价21元。)它是一部以第一届小布什政府任期的财政部国家安全委员会核心成员保罗·奥尼尔的亲身经历和“有关真人真事的写作体裁”“通过对事实的报道”的传记著作。

现年69岁的奥尼尔曾历任世界最大铝业公司美国铝业的董事长(1987-2000)、首席执行官 (1987-1998),国际纸业公司副总裁、总裁(1977-1987)等职务,于2001年1月20日就任美国财政部长,由于“奥尼尔有这种与总统作者和众多有关国内外事务的档案库接近的特殊渠道”和在布什政府中的“得天独厚的综合者”(作者说明),作者写作本书时有机会利用奥尼尔办理的近二万份文件和包括7300多条目的个人日程表和“开诚布公”的“感受,疑惑、挫折和担忧” 访谈资料。曾被美杂志赞誉为“美国当代最聪明的人”的奥尼尔以率直敢言“直言不讳”见称,著者称他“信仰中间路线”(第10页,中译本引文注明页码,下同)、“只忠实于对问题的探求,而不忠诚于某一个人”, 是“难以驾驭的”人物(第200页),是“一个发式整洁、衣着守旧的马丁·路德式的人物,坚信独立思考、自我审视,还事物以其本来面目的信仰”。(第22页)“多年来,他自己写自己的发言稿,将自己的想法坦诚地公之于众,他坚持说出他所知道的事,‘人们将赞赏真实情况’”(第88页)。“奥尼尔说了心理话。成为白宫政策的“持异议者”(第89页),他“也许永远无法搞懂自己这位总统的思维方式”。(第158页)奥尼尔自称是“把真相告诉美国人民而取得他们的信任”的“实验品”。(第202-203页)

本书的出版从决策核心中撕开了小布什政府内外政策的黑幕,给小布什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使奥尼尔付出了不到两年内内阁重要成员第一个因“赢得讲真话好名声” 而于2002年12月6日被迫宣布辞职的代价,(第258页),布什挖苦他“赢得了一批真正的偶像崇拜者”(同上)自布什上台以来,他是首位挂冠而去的内阁成员。

著者和奥尼尔认为“给我们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不是将国际机密泄露,而是对情报的错误分析”。(见作者说明) 如果说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的回忆录《生活史》(living history,一译《现实的历史》)和克林顿的《我的生活》(my life,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著,诺普夫公司alfred a.)自民主党阵营刮起了一阵政治旋风,那么《忠诚的代价》和其他来自布什内阁要员及高官回忆录的出版,尤其是关于真实和谎言的敏感话题则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它对2004年总统大选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从而格外引起世人的瞩目。

本书共324页,分第一次约见、实现目标的办法、没有指纹、基层原因、大灾难、正确的事情、真正的偶像崇拜、坚持原则、冷酷之都及尾声共9章,全书以大量翔实的证据披露了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头两年内部核心层关于政策制定和运行机制及内部争斗的鲜为人知的深层内幕,涉及美国内政外交的许多领域,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几个问题作评述。

给小布什政府决策黑幕画像

本书作者以其特殊视角,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今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布什、切尼、拉姆斯菲尔德、赖斯、鲍威尔、格林斯潘——之中进行零距离接触,披露这些政治人物在政坛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书中吐露在当选总统[4]第一次秘密约见时,奥尼尔对总统说:“我喜欢收集我自己的资料和做出自己的决断,并且我对此十分擅长”、“我喜欢想什么就说什么”,“这可能会让人把我说成是一个危险人物”。布什说:“没有关系。我们需要你出任这个职务”、“我们决定需要你”。(第28-30页)在《代价》一书中,奥尼尔以其亲身经历对当选总统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出质疑。多次指出他“对经济问题分析毫无经验”(第37页)、“基本上没有任何经验”(第43页)、“对大多数国内问题所知甚少”(第87页)、对于讨论经济问题“总统一言不发。脸上的表情也毫无变化。”。(第58页)在被奥尼尔称为每周例会的“与总统的常务会议”上,“布什‘似乎对大多数国内问题所知甚少’”(第87页),“他不知道或确实不关心美国政府所处的地位”。(第121页) “任何一位研究总统制的学者都知道,在上任的头一百天内就违反竞选时的誓言之举极为罕见。”(第123页)“本届政府中重要部门的官员们开始感到,他们也许永远无法搞懂自己这位总统的思维方式”。(第158页)。

《代价》一书还披露“包含有错误的演算在内的国情咨文摘要已透露给新闻界。至此已为时过晚。”“那天晚上,布什面对全国,在总统每年固定要发表最重要的演讲中讲述国情,他所说的话中有美国政府中知道原委的人明知是错误的情况。”(第105-106页)奥尼尔批评“对这位总统来说,内阁会议和许多他参加的中到大型的会议,全是照本宣科”(第140页),对于讨论的问题“布什不提任何问题”,布什的内阁会议犹如“置身于满屋聋人中的盲人”。(第141页)由于奥尼尔的讲真话作风和总统格格不入特别是损害了布什核心决策集团的私利,在不到任满两年时总统就下了驱逐令,奥尼尔“应该公开说我想回去过平民生活"(第305页), “被炒了鱿鱼”。(第315页)奥尼尔曾回应那些批评他的人说:如果人们不喜欢我做的东西,我可无所谓,我可以乘游艇到处逛或驾车畅游全国。

美国历届副总统并无实权,然而在布什内阁中副总统切尼[5]却 掌握着很大实权,书中对他有很多细微而深刻的描写,称他“寡言少语、面无表情”、“高深莫测”、“彬彬有礼而又冷冷冰冰。说话总是隐隐约约,让你对其中的玄机感到纳闷”。(第2页)“他手中的牌挡得很严实,几乎从不外露”、“城府很深”、“你可能永远不能确定他在思考些什么或大打算做些什么”。(第45页)“他现在毫不动摇地忠于某人”。(第49页)“切尼在悄悄制定国家能源政策”(第88页),并且操纵着国家的能源政策和环境政策。《代价》披露奥尼尔和环保局长谈到“有个谁操纵的问题。惠特曼和奥尼尔不约而同:迪克·切尼”。(第119页)。他们认为迪克这帮人“似乎大都从事政治”而不是“从事证据收集和分析”。(第162页)

作者认为“目前华盛顿是由一个实用主义的、由众多派系组成的集体来管理”政府(第11页),奥尼尔和格林斯潘是“众多的标新立异者和坚定的实用主义者”。(第14页)作者认为格林斯潘的观点并不与总统的看法相同。(第66-67页)鲍威尔也是“出名的持中间立场者”、“有头脑又务实的骨干分子”。(第17页)奥尼尔在离任后对作者说:“回想我们三个人(笔者按:指鲍威尔、奥尼尔和惠特曼)怎样在内部受到伤害,现在就可看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碰巧在那里当做门面”。(第124页)作者赞扬“格林斯潘的自主思想——他只忠实于对问题的探究,而不忠诚于某一个人”。(第50页)

该书谈到布什政府离任的的第一位高官布什的诚信倡议计划主持人迪鲁里昂同样具有“直言不讳、讲求理智”风格,“迪鲁里昂感觉到,布什的倡议已经被篡改”“这是推翻政策承诺的又一个事例”。“ 迪鲁里昂对他在本届政府中几位密友讲述了自己的担忧,远不止涉及诚信计划相关的那些问题:‘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在现代白宫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完全缺乏某种政策机制。你得到的印象是,政客们管理着一切事务——我是说一切事务。梅伯里·马基雅弗里式的统治。’”(第163页)

披露策划对伊拉克战争由来已久

布什政府对伊战争的决策内幕一直为世人所瞩目,自然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2004年1月10日奥尼尔向媒体公开披露布什政府早在"9·11"事件前就打算推翻薩達姆政权,“在我任职的23个月内,从来没有看到任何我可以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有的只是人们的各种主观臆断。" [6]英国《泰晤士報》评论说: “他的证词將給布什总统的批評者送去了極好的炮彈,因為這是在布什政府中任职的第一位要員在敘述自己的生活,特別是揭白宮的秘密蓋子。”

读者通过本书获悉“总统上任伊始就要求本届政府把重点放在萨达姆身上。”(第177页)2001年1月30日布什总统召开上任后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策划了对伊战争“怎样做的问题”。会上奥尼尔对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展示的一幢建筑可能是“一家生化武器原料的工厂”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但是“最高领导已经把新的方向确定了。(有几位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在前届政府中曾参加过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有好几位——注意到一个实质性的变化”。“不准使用地面部队的想法很明显已不复存在了,而开创了各种选择,有的选择是以前从来未使用过”。布什字会上要求“考查在伊拉克北部及南部使用美国地面部队‘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以及如何才能支援伊拉克国内可能帮助我们挑战萨达姆·侯赛因的各种组织。”(第72-75页)奥尼尔对比与会人员的态度后分析说:“今天对话的绝大部分是关于怎样做的问题——怎样去削弱或结束萨达姆的政权”,“是否有一个‘自己人’圈子和一个”局外人‘圈子存在呢?”(第75页)该书作者写道:“使奥尼尔惊讶的是,接管并占领伊拉克的实际计划已在讨论——待油田、维和部队和战争罪行法庭这几方面的工作安排妥当后即告完成——将来说出口的那种先发制人的战争的理论加以发扬”。(第123-124页)

在2月1日的第二次会议上,讨论的议题原来是鲍威尔提出的新的对伊制裁方针问题,“但过了一会儿,拉姆斯菲尔德[7]插话了。‘制裁很好’,他说。‘但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推翻萨达姆以后怎样做。’拉姆斯菲尔德说:‘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萨达姆,而有一个与美国利益一致的政权情况又会怎样。那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一切,甚至影响到该地区以外的地区,那将显示美国政策的目的’。”(第83-84页)奥尼尔说:“一开始,我们就为反对侯赛因寻找理由,并着力如何才能把他赶下台,把伊拉克改变成一个新的国家”。“总统说,很好,给我想出一个办法去处理这件事”(第85页)。书中透露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心任务是宣告一项政策,即所谓旨在推翻萨达姆的‘先发制人’”。(第86页)

作者写道:“政府急于开始制造战争的借口" ,“例如萨达姆和‘基地’组织之间可以证明的联系,而缺乏事实依据才是一个大问题”(第273页), “总统上任伊始就要求本届政府把重点放在萨达姆身上”。(第177页)书中清晰地勾画了美国政府内部政策的分歧:“自1月31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开会以来,奥尼尔看到了一场战斗在暗中酝酿。那是鲍威尔及其国务院温和派针对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沃尔福威茨等强硬派的战斗,这些主张实行强硬路线的官员以计划在伊拉克再进行一次战争,并设计出萨达姆之后的国家形象”。(第94页)美国国防情报局还专门列出一份包括法、德、俄、英等30个国家的公司的“将储藏量居于世界第二的油田分给世界承包商的计划”。(第94页)作者在书中写道:“多少年来,奥尼尔曾目睹过国务院与五角大楼间的斗争”,“但在政府上台的第一个月内就展开这样的争斗则是罕见的。”“奥尼尔认为,这是一种断裂的程序”,“似乎没有一种可以评价政策和有效地思考”。(第95页)

在“9·11”事件后的战争内阁戴维营会议上,讨论的议题是打击恐怖主义尤其是阿富汗‘基地’组织问题。而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则“把讨论的重点转向伊拉克”称“伊拉克那里则是一个腐败的、反美的政权,必须推翻”。“总统先生,如果你想做点什么,伊拉克就是切实可行的对象”。奥尼尔以为“这就像一位书籍装订者一不留神将某一本书的其中一章订到另一本书中去了”。(第181页)作者评论道,这次会议“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伊拉克将是下一个目标”。(第182页)

《代价》除了以充分的事实揭示美国布什好战集团策划对伊战争蓄谋已久外,在中东政策上布什上任伊始就主张“要向以色列方面倾斜”,他说:“如果双方都不需要和平,我们也无法去逼迫他们”。(第71页)鲍威尔以为“这样一种处理办法可能有点草率”,而布什则说“也许那样做才是恢复平衡的最好办法”,“有些时候一方显示实力能够真正把问题理清”。对此,持温和态度的鲍威尔“看似惊异的样子”。(第71页)

《代价》还公布被称为“国防部长的第一份表白”的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它提出了五点指导外交政策思想基础的文件,称在21世纪的头25年里“美国和联军的安全所遇到的风险正在增加”。(第77页)作者评论说拉姆斯菲尔德及其“军事革命”学派“确信未来的作战部队将是规模更小,行动更敏捷,用技术武装起来的陆上和海上部队,并由精确远程武器和一支高度发展的由情报中心指挥的空中攻击力量来支援”。(第78页)

抨击出尔反尔的全球环境政策

《代价》一书以大量篇幅谈论美国最高决策层有关部门新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制订和评估,其中包括摆脱经济困境对策、减税政策、能源政策、美元政策、全球环境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对非洲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政策等,这对于了解和研究美国经济和社会问题无疑是一笔保贵的财富。由于《代价》以奥尼尔的美国经济首席发言人的特殊身份,以及由于安然丑闻事件引发的治理公司对策等多个敏感话题,该书基本上概述了小布什政府在头两年任期时的重大经济事件的决策内幕,因而也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力。

关于全球环境问题,关系美国在国际上的诚信形象问题,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8],但是布什出任总统后却拒绝承诺。《代价》用很大篇幅叙述奥尼尔在领导美国铝业公司期间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特别关注。“在1998年早些时候发表的1997年的美国铝业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奥尼尔用了三页属于他的篇幅来讲地球变暖的问题。他写道:‘我们首先是环保者,其次才是实业家’”。(第24页)

书中详尽叙述了布什在全球环境政策上反复无常。在竞选总统的一次辩论中,布什称:“全球变暖一事须非常认真地对待”,“布什在辩论之前不久提出的能源政策,建议对‘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汞和二氧化碳着四大污染物‘强制降低指标”。(第97页)“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1997年京都议定书”,暗示“愿回到谈判桌前”。(同上)但是直到2001年三月初的八个工业化国家关于环境问题的最高级会议前,总统就美国决策“有关环境管理问题都没有讨论”,这种“没有行动的方向使人不安”。(第98页)“全球变暖的问题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已冷了下来”。(第101页)

环保局长惠特曼在八国会议上力图为美国挽回形象,并通过新闻媒体发表谈话:“总统曾经说过,全球气候的改变是最大的环境挑战,这是我们面临的,必须承认的,我们必须采取步骤向前进”。(第106页)她还向总统送达一份直言不讳的备忘录:“在国际社会中,这(全球变暖的问题)对美国来说是个信誉问题。在国内,这也是会引起共鸣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出承诺的姿态”。(第109页)然而“惠特曼从未听过总统分析复杂的问题、解析反对意见和确定明智路线。事实上,没有人——政府内外、国内或全球——听到他深入谈论过”。(第110页)书中揭露布什最核心决策者切尼们在环境政策问题上阻挠对京都议定书的承诺,耍弄“演木偶戏的伎俩”,“他们有时会采取他的办法:不声不响地选择一个问题,同各位参与者商议,将表面上无准备的信件或报告——针对时事的官样文章——进行交换,然后将已公之于众的事件加以引导,使其产生预期的后果”。这种伎俩“全凭牵线和暗示”,“没有指纹。没有责任”。(第116页)

三月中,总统会见了环保局长,给了她当头一棒:反对京都议定书。《代价》称“这是干净利落的了断。她跑遍世界,用她自己来之不易的、两党的信誉给他的竞选宣言增添了光彩和力度,而现在他万念俱灰,像傻子一样”,(第117页)“京都议定书已寿终正寝。控制发电厂排放二氧化碳的计划已放弃”,“针对气候改变的证据和国际上的负责任的回应而进行的十年对话被毁弃,为在发展经济和良好的环境状况之间找个中间地带所做的艰苦工作也随之付诸东流”,“‘我们舍弃了环境’,奥尼尔对惠特曼说,‘且无正当理由’”。(第118页)作者在书中写道:“无疑,奥尼尔在反思。如果你能肯定总统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同时又没有办法来解决分歧,那你又怎能遵循他的指示呢,你为什么要遵循?”(第123页)

除了在全球环境问题出尔反尔严重损害美国的国际声誉外,《代价》一书专门布什所代表的美国财富集团漠视全球贫困地区国家和人民的水深火热的赤贫困境,拒绝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地区的经济援助。书中写到奥尼尔的非洲之行,“看到了没有洁净水的医院、生长不良的庄稼以及水源文艺滋生的各种疾病所造成的灾难”。(第248页),他回国后在和赖斯、鲍威尔的先后会晤,提出帮助解决非洲贫困地区“供水问题”的济贫方案以改善美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不良形象。他在6月6日向总统提交了备忘录,强调艾滋病“患者人数正迅速增多,这对人类预期寿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同时强调“洁净水的供给问题,这是一个我们应该能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影响的领域”。(第254页)6月12日在和总统会晤时,奥尼尔试图说服总统赞同启动2500万美元帮助加纳在两到三年半的时间内为每个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但是总统仍然“用茫然的目光看着他”。(第262页)所谓为非洲贫困地区提供洁净水以改善美国形象工程的计划完全泡了汤。

质疑有利于富人阶层的减税政策

鼓吹减税政策一直是布什政府上台后主张的国内经济对策的核心内容。《代价》披露在减税政策上奥尼尔始终和布什存在着分歧。如奥尼尔反对减税,主张让经济自由复苏,而布什为获取民心,极力主张实施以减税为核心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取消对企业的股息征收双重税等有利于富豪阶层的政策。

在奥尼尔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常出现党派争吵之后。某种解决方案不知不觉形成了:审慎的财政政策行之有效”。(第15页)书中用大量篇幅生动而详尽地叙述了奥尼尔和格林斯潘对于美国经济情势和对策的讨论,对于减税政策他们认为:“以前我们在里根政府时代经历过这种情况,而且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把债务还清。减税是容易的,但减少开支就难了”。(第43页)还在总统宣誓就职前一周的一次会议上,切尼强调减税是“一个中心议题”,而奥尼尔强调“最好的和首要的刺激。老实说,也许就是货币政策”。(第47、51页)纽约时报报道称,他暗示“即便是布什已承诺的大幅减税,相对而言,几乎不会对全国的经济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影响”。主张“不要造成负债”。(第51-52页并见第57页)他说“人们可能只听见‘减税’问题,我希望他们也能听到‘谨慎’,有大量问题要靠谨慎来实施”。(第65页)

下转b篇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