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薛涌与他的美国政治笔记

更新时间  2004-09-10 作者:刘擎

  早年林语堂曾不无调侃地说,自己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样的角色后来被人讥讽为“文化贩子”。但实际上,这种“贩卖活动”不仅极为必要,而且要做得好也非常困难。至少对当今的国人来说,的确很需要更为深入与确切地知道外国的事情,这多少可以避免一些走火入魔式的崇洋媚外或者“仇洋恨外”。

  近年来,薛涌在海内外的汉语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其中关于美国政治与文化的评论最近结集出版,书名为《直话直说的政治——薛涌美国政治笔记》。在如今应接不暇的各种“对中国人讲美国”的论说之中,薛涌的文字与见识可称是独具特色。首先是其文章风格。薛涌固执地相信,“稍有学术训练并且诚实的人都知道,用大白话讲出深刻的道理是最难的。”因此,虽然作者也是学院中人,在耶鲁这样的深宅大院中被“规训”了近十年,但行文立言仍然坚持直接坦白,丝毫没有故作高深的做作矫情。就公共言谈而论,这种“直话直说”的风格比起装神弄鬼的高头讲章实在要可取得多。

  当然,浅白的文字如若缺乏洞见也就无可称道。在对美国政治与社会的观察中,薛涌往往打破那些人云亦云的惯常成见,在各种纷乱的表象中发掘其背后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协调与安置的机制,道出许多人所未见的观点。例如,从美国的总统竞选中分析美国政治何以是“精英治国”又是“平民主义”的;美国的“反智主义”大众文化作为充分民主的产物为什么又会对民主政治产生潜在的威胁;倡导言论自由的美国又如何面临着新闻管制的阴影。

  作者的单片散章看似并无系统,但集结一体便会给中国读者引入一个新的可贵的认识视角: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整体的、同质化的所谓“美国”,一个可以被任意“天使化”或者“妖魔化”的美国。那样的美国完全是一个幻象,这个幻象对“反美”与“亲美”的幼稚游戏或许有用,却丝毫无助于真实而清醒地认识美国,无助于理解它的“光荣与梦想”、警觉其矛盾与危险。

  作者在后记中坦言,这些文章“写作的动机主要是因为小女出生后家中入不敷出,需要作点事情维持生计”。对于诚实的作者来说,为谋生计绝不是一个耻辱的动机。薛涌最近的写作中看得出些许“急就章”的痕迹,也偶尔会出现细节上的失误。但这本文集清楚地显示,这无疑是一位独具慧眼而又得心应手的作者。

  最早听说薛涌这个名字是在1980年代,读他对杜维明教授做的访谈,那时他只有20多岁。10多年以后我在香港《二十一世纪》编过他关于农业史的论文,读出了一份对专业学术的沉潜精神。而手上这本评论文集则透露出薛涌的另一个面目,一种知识分子“反精英主义”的现世关怀。

  (原载《东方早报》2004-9-1)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