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六届年会的点滴回忆
从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会(1978)起到第六届年会(1990),除了苏州年会外我都参加了。由于当时秘书处设在武大,受秘书长刘先生委托,每次都做一些会务工作(如一些会议经费的支出、会议材料的处理、学会印章的保管和使用),但基本上是打边鼓。大政方针有理事会头头和秘书长确定,具体事务则由承办学校的同志去干,所以既不太费脑子也不太费力气,对会议的具体情况不甚了了,对其中的辛苦也体会不深。
1986年8月在兰州召开第五届年会后,接替刘先生担任了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0年的第六届年会就做了较多的筹划和组织工作,相对了解的也多一些。现回忆如下:
按第五届年会决定,第六届年会应在1989年召开。由于“六四”事件,只好推迟。经向理事长张友伦请示和商量,准备在1990年末在开封或郑州召开。
鉴于当时的形势,年会的指导思想、讨论的问题等都须慎重考虑。于是在1990年1月中旬在北京开了一次在京的顾问、理事咨询会议。我在1月9号到北师大,副秘书长黄安年和年轻教师杨玉圣接待。他们非常热情。9号一天,小杨“一请三陪”(请吃、陪聊、陪参观、陪了解情况)。10号中午,友伦同志从天津来,两人住师大招待所,晚上安年设家宴接风。11号与友伦一同拜访了美国研究所,谈些什么已记不得了。12号上午,由安年召集了部分北大、北师大的研究生座谈会,征求对开好年会的意见和建议,友伦和我参加,印象深的是他们对年会期望很大,希望多让老专家介绍治学经验。下午与友伦一同看望老理事长黄韶湘先生和毕中杰先生,向他们做了汇报并请二位次日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顾问、理事咨询会。二位先生不顾年迈,专门亲手做菜款待。
13号上午,在北师大历史系的一间会议室开会,记得的参加者有:黄韶湘、毕中杰、邓蜀生、方生、冯鸿志、黄柯可、郝贵远、杨玉圣、齐文颖、黄安年、张友伦和我。会上讨论的比较热烈,还发生一些争论。我印象深的是有老先生批评我搞秘书处工作不能“只管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中午工作餐后顾问、理事回去,下午张友伦、黄安年、冯鸿志、郝贵远、杨玉圣等商量座谈纪要的撰写及其他事项。晚友伦即归天津,我继续留下与安年和玉圣讨论纪要草稿(可能是玉圣草拟的,已记不清了),15号离开北师大。
从京回汉以后即根据会议的决定,写信与河南师范大学的万松玉同志和黄河大学的吴举同志联系,做先期准备工作。同时,拟定年会召开的通知寄发全国会员,征求论文。
1990年9月下旬,为了具体落实,我又前往郑州和开封。郑州黄河大学校舍是毛泽东去郑州时的住地,绿树成荫,环境幽雅。该校的科研处长邓隐北热情主动地说:“非常欢迎在该校接待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在吴举同志的帮助下,很顺利地就具体食宿安排问题达成协议。接着又到开封河南师范大学,由万松玉同志引见了该校副校长(记得姓杨),他也表示大力支持,热烈欢迎并专门宴请了我和师大万松玉等同志。当时经过商量,决定这次年会分别在两校召开,在开封开幕并进行小组专题讨论,在郑州闭幕并由秘书处做工作报告,由代表(准确说是参加年会者,因为来的同志并非经过当地选举的)提意见,最后选举新的理事会。时间安排是11月13—16日在开封,17—18日在郑州。两校的资助补贴我已记不太清楚了。印象深的是万松玉同志说的:“为了解决经费拮据,只好吃床腿桌子腿”。就是在给参加年会的同志开住宿单据时多写一点,比如实际住宿费10元,开单时就写15元。当然事先得经过对方允许。现在看来这也可列入“行业不正之风”。9月29日,我回汉。
年会开始前三四天,我和专职秘书刘景霞以及研究生秦珊、潘迎春、刘其杰等坐火车到达开封。河南师大的杨麦龙同志组织了一个面包车将我们接到学校,安排我们住下。记得到的时候很早(或者很晚,反正天不亮)。接着与师大同志分了工,杨麦龙率我校几个研究生(可能还有师大的)负责接站,万松玉负责内部安排,我则当总管。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的年会虽然也干点活,可从来没这么紧张,每晚很少在12点以前睡觉。很多事都得考虑到。幸亏万松玉和杨麦龙两同志主动分担及研究生听从安排任劳任怨,使会前的接待工作基本上完成。但还是出了点差错,李慎之等几位从北京来的老同志,就没接待好。由于那时通信远没有今天方便,车晚点也无法打手机及时通知。接待组按电报说的时间接站,几次都未接到,最后还是他们自己来到学校,已经中午一点多还没吃饭,赶紧从餐馆叫来几碗面。这使我很感不安。当时大家对年会很热情,来了120多位,在我印象中是前此没有的。结果住宿发生了问题,临时开辟了一些学生宿舍,使一些年轻同志受了委屈,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都很谅解,没有一个发牢骚。
理事长张友伦和副秘书长黄安年大概是11号来的。他们来后我即向二位做了汇报,友伦同志对会务安排给予肯定,安年同志还帮助做了不少具体事情,特别是遇到一些问题帮我出主意。
11月12日晚,理事长张友伦召开了到会的第5届理事会理事开了预备会,对年会的议程、课题分组等做了安排。
13日上午在河南师大一个礼堂举行开幕式,河南省的有关领导及学校的负责同志出席,理事长张友伦主持会议。接着就开始了学术报告。由于我要处理会务,不少大会和分组会没有参加。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在《世界历史》及我会的《通报》做了报道,也无必要在此详述。记得李慎之同志在大会上做了一场很重要的学术报告,还做了录音。由于李慎之同志不同意发表,该录音带由学会秘书刘景霞同志带回保管,刘景霞已去世,秘书处数次搬家,资料已搞得很乱,还不知是否保留着。
这次年会一个很大特点是参加者当中,年轻人占很大比例。其中很多人今天已是著名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如李剑鸣、时殷红、王旭、苏格、黄仁伟、任东来、余志森、王晓德、梁茂信、陈海宏……。这也算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光荣。此外,一些边远地区和其他行业(如中宣部、旅行社、出版社)的同志也积极来参加会议,这也说明研究会在当时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这次年会除了按例在会议结束时拍“全家福”外,有意识地组织了会议情况的摄影,拍了大小会议的现场情况。举办了小型书展。任东来还开了幻灯招待会,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放映了介绍南京大学—霍普金斯文化中心的幻灯,散发了有关材料。会议间歇时,组织参观了龙廷公园、相国寺等开封名胜古迹。
在这次年会上根据上级的意向,做出了将秘书处转移到南开的决定。
年会开到16日上午暂停。中午,河南大学校领导设宴招待老专家和部分学会领导。张友伦和我代表学会向校领导送了感谢牌匾,我还代表学会秘书处专门到为大会服务的食堂、后勤处慰问感谢,同他们合影留念。特别要提出的是万松玉的爱人老王同志,他负责总的后勤工作,在会议期间,为了大家吃好休息好花了很大精力。没有他们的勤奋工作,在河南师大的会议不会圆满结束。
16日午饭后,全体代表坐车前往郑州黄河大学。按原计划在3点左右可达黄河边,顺路参观郑州氓山风景区。由于司机路途不熟走了弯路,耽误了时间,到氓山已近傍晚,匆忙看了后即赶路,到黄河大学已经黑夜茫茫了,又恰逢停电给大家入住带来不便。
17日上午,我代表上届理事会向大会汇报了四年来的工作,谈了搞好学会工作的两点体会,第一,班子团结,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记得我在会上用下面一句话表达这种关系:“理事长对我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第二,要有点奉献精神和不怕麻烦、繁琐的实干劲头。谈了在学会大量繁琐事务性工作占去很多业务时间时自己的思想活动。
18日举行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第六届年会结束。
(由于事隔多年,仅有少量不全的文字纪录,一些事情可能记忆有误,还望知情者补充更正)
2004年7月15日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