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布什、国际新秩序和中国的选择——郑永年访谈录

更新时间  2004-12-22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美国的战略转型

  记者: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对国际社会和中国意味着什么?

  郑永年:这是很多人目前最关心的事情。各界已经众说纷纭,但依我看各种说法还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我认为,可以从三个主要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结构因素就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霸权这个事实。前苏联解体,世界权力一分为二的格局随之结束,美国成了当之无愧的全球性霸权。这个结构因素表明不论谁当美国总统,美国国际战略的最高议程就是如何维持这个霸权地位,遏制任何挑战者。

  其次,9/11事件以后,全球恐怖主义对美国构成了直接的安全威胁。尽管恐怖主义发生在各国,但其目标都是针对美国或者美国的盟国。这要求布什政府会继续把反对恐怖主义作为战略重点。美国如果不能在反恐战争上取得胜利,其霸权的声望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第三,应当指出的是,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换句话说,尽管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但其很难成为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者。能够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威胁的只能是另外一个主权国家或者主权国家联盟。这就要求美国在反对恐怖主义战争的同时,严防其他主权国家或者主权国家联盟对其霸权地位构成威胁。

  记者:你提出无论谁当美国总统,其国际战略的最高议程都是维持霸权地位,那么,美国如何维持霸权地位呢?

  郑永年:我们可以从霸权历史上寻找到答案。英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世界帝国。为了维持霸权,英国采用的是殖民地主义。这种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有效。但是到了民族主义的时代,殖民地主义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者说,英国霸权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而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一分为二,美苏争霸。为了维持各自的霸权地位和扩张势力范围,无论是美国还是当时的苏联,使用的都是占领和海外驻军。苏联对东欧的占领和驻军,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驻军都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美国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霸权。如何根据这个新形势来保持这个霸权地位呢?从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略来说,美国似乎还在继续使用占领和驻军方式。但是,可以预计,美国已经从占领和驻军方式上学到了足够的教训。占领和驻军方式不见得是一个最有效的战略。或者是因为民族主义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宗教的原因,美国的占领和驻军方式代价很大。美国已经开始从欧洲和东北亚减少驻军,转而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布置更多的军事据点。

  美国的这种战略转移符合现代军事革命原则,因为军事技术的提高,这些小据点就能够高效率地摧毁敌方力量,而无需传统形式的占领和驻军。这个转移也符合成本原则,占领和驻军花费极高,而小型军事基地的成本较小。

  但是,很显然这个转型是美国军方主导的,从而忽视了其他很多因素。就是说,这个战略从长远来说,可能对美国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从建设性霸权到摧毁性霸权

  记者:具体说来,美国从占领和驻军转向在全世界设置据点的方式,可能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郑永年:这个转型使得美国霸权从以往的建设性霸权转型成为摧毁性霸权。冷战期间,世界一分为二。美国为了同苏联争霸,往往表现出建设性的一面。日本驻军、韩国驻军都有这个味道,前者是为了在日本建设一个民主政权,后者则是为了保护韩国的安全。这期间,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努力也带有这个味道,即推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即使布什总统的第一任期内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占领仍然带有美国人所认为的“建设性”,因为美国毕竟想在那里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民主”政权。

  但是,在世界各地设置据点的战略则很不一样了。设置据点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及时地摧毁美国视为敌人或者敌国的军事设施或者其他重要设施。很显然,这个战略的目标是毁灭而非建设。

  记者:美国的这种转型有什么思想基础吗?

  郑永年:美国的这个战略转型非常符合美国越来越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在国际事务上,保守主义具有一定的“孤立主义”性质。孤立主义并不是说,美国不想卷入世界事务,而是说,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卷入及其卷入程度完全取决于这种卷入是否合符美国的最大国家利益。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和以打击及摧毁敌人的战略,其意图主要也是防止敌人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

  记者:那么,美国如何来达成这种战略上的转型?

  郑永年:这就是人们所关心的布什政权是否会延续单边主义的问题。要调整国际战略,美国单边主义是个必然。问题在于,对美国的这种单边主义要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我们现在指美国的单边主义主要指的是美国抛开传统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所采取的单边行动。

  不过,单边主义并不是说美国的孤立行动。无论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还是在尽量争取结成同盟,即意愿联盟(the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就是说,当美国操纵不了联合国的时候,就抛开了联合国,转而组建能够充分反映美国利益和意愿的国际联盟,这是一种新形式的多边主义,一种基于美国利益至上的多边主义。这种情形实际上在克林顿时代已经开始,主要表现在前南斯拉夫问题上。所不同的是当时克林顿依赖的是北约盟国,现在布什把这种趋向推向了极端,连盟国也不要了。

  布什政权重组联盟的努力表明美国在开始重组国际秩序,使得这个国际秩序在更能反映美国的利益和意愿的同时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的选择

  记者:美国重建国际秩序的努力,必然给现存国际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世界各国必然面临选择。是阻止美国的单边主义努力?是顺从和认同美国的努力?还是参与美国重建国际秩序的努力?

  郑永年:这对很多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选择。很多国家包括美国传统的盟友如法国和德国都不满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因为这损害这些国家在现存国际格局中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或者有强烈的愿意出来像前苏联那样反对和制衡美国。

  同时,对美国而言,尽管是通过建设新形式的多边主义来达成目的,但这样做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既然重在摧毁,而非建设,从长远来看,美国的敌人会越来越多。

  记者:那么,对中国而言,应该怎么选择?

  郑永年:冷战以后,中国早期认为世界权力格局多极化。但在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既定路线似乎是竭力避免成为另外一个苏联。所以中国的政策意向是接受美国的唯一霸权地位,在各方面和美国合作,如朝鲜半岛问题、反恐等,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国分享国际空间的目标。

  近二十年来,中国尽管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提升很快,但和其他很多国家一样,中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站出来反对美国或者结成一个反美联盟。不过,如果美国利用唯一霸权的地位,开始抛开现存国际体系,而重建另外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或者多边主义,这必然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挑战。

  记者:中国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呢?

  郑永年:中国的战略选择就是扛起美国抛弃的大旗——国际多边主义和经济外交。二战后,美国在和前苏联竞争国际空间的时候,在这些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现在抛弃了这些大旗,而扛起了单边主义和军事主义的旗帜。这是因为美国现在成了唯一的霸权,这些传统的旗帜对美国来说成为了一个制约,或者说美国发现使用这些旗帜并不是那么有效了。不过,很显然,美国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些旗帜对整个国际社会没有用了。相反,这些旗帜对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并且很多国际成员也继续需要这些旗帜。

  中国无需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另起炉灶,扛起自己独一无二的旗帜,来和美国抗衡。中国完全可以和其他国家一道捡起这些被美国抛弃的旗帜。这样做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当然这也会构成对美国构成有效的压力。实际上,国际多边主义和经济外交,也正是这些年来中国努力的方向。

  记者:中美关系最大的难题是台湾问题,如果中国选择国际多边主义和经济外交的战略,对台海局势有何影响?

  郑永年:这个战略选择也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因为《美台关系法》的存在,可以说,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单边主义是个必然。但这并不是说美国会为了台湾的利益而独自和中国对立。随着中美两国在其他各个方面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大,美国不会为了台湾的利益而把中国推向美国的对立面。美国的目标是防止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但美国的孤立行动并不能达成这个目标。正如美国对付前苏联那样,没有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很难遏止中国。

  更重要的在于,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对亚太国家的相关性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亚太国家在中国的利益越来越大,从而对台海稳定的关切也会越来越甚。很多国家已经显示了这样的关切。如果台海稳定是因为台湾的独立运动而遭到破坏,很少有国家会倾向于台湾一边。在遏止台独问题上,这些国家和中国一样具有重大的利益。

  如果美国不能和其他亚太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结成联盟,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遏制台湾的独立,甚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牺牲掉台湾。这是大国政治的现实,历史上从来就是如此。

  如果中国战略得当,完全有可能迫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战略明显化,那就是明确反对台湾独立。前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卸任前公开谈及美国不承认台湾是个独立主权国家,美国反对台湾独立。这个谈话在美、台两地引出了强烈的反弹,也并不表明这些已经成为了美国政府的政策。但是,随着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国家利益观的急剧上升,这些完全有可能成为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新动向。

  不管怎样,中国不能坐等美国国际战略的调整,而是要积极参与和回应美国的战略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非常被动的局面,更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

  (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次数:449 【本文为《世纪中国》网上首发,感谢作者惠稿。】  发布日期:2004-11-29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