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中美启蒙教育反思

更新时间  2004-12-23 作者:赵冉 齐征
中美启蒙教育反思

  谁是真正的消费者?是因为孩子喜欢还是家长喜欢

  “为什么这么多的美国父母选择我们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孩子非常喜欢。”

  小小爱因斯坦的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拉塞尔·汉普顿,近日在面对中国媒体时,表述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小小爱因斯坦婴幼儿成长系列音像产品专门针对0~3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今年9月,其产品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发布会现场,你既感受不到这一产品有什么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意义,公司也没有请专家来大力佐证产品的科学性,更没有教育工作者的现场铺垫和渲染,这和国内很多婴幼儿成长产品的做法大不相同。

  拉塞尔·汉普顿只是一再强调这样一个现象:孩子们面对这些产品时异常兴奋,个个手舞足蹈。他们才是真正的消费者。他认为,婴儿的启蒙产品只是要激发宝宝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好玩有趣的方式吸引宝宝探索周围环境的精神。

  相对而言,中国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产品时,不是先考虑孩子是否喜欢而是先看这东西对孩子的日后学习发展会有多少好处,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这实际上是父母在消费而不是孩子在消费。而这样的细节恰好表现出美国家长与中国家长们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的核心差异。

  实际上,在很多移民或旅居美国的中国家庭里,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入乡随俗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沈德灿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沈芝莲是中央教科所幼儿童教育家。他们夫妇俩的外孙女和孙子先后在美国出生。

 亲历孙子出生前后,作为心理学家,沈德灿敏锐地观察到美国与中国在幼儿教育上的差异,他从孙子出生之日开始记日记,历时300余天,一日不漏,将一个 abc(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生长过程,以及出生后中美教育上的冲突逐一记录下来,并向时讯记者独家讲述了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

  蓝房间和粉房间

  “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属于他性别的颜色里,从小接受‘性别教育’,男女有别是一开始就注意到的。”

 与中国显著不同的是,在美国,孩子出生前,医生都会告知准爸爸妈妈孩子的性别。沈德灿说,做产前常规检查的时候,医生会问:“想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吗?” 如果是的话,医生就会告诉你,毫不遮遮掩掩。当然如果你回答“不想知道”,医生也不是非告诉你不可。胎儿的性别一般是通过b超检查得知,当然,为了准确性,有时也会通过羊水检查。在美国,性别的确认很有用途,因为出生前的起名子、布置婴儿房等工作都与性别有关。

  “孩子出生前一段时间,亲人朋友就会为这个小生命开一个party,欢迎这个小生命的来临。在party上,大家都要给孩子送礼物,这些礼物都非常实用,是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用的。他们甚至会把自己孩子用过的一些玩具之类送给朋友的孩子。培培爸爸实验室的教授给培培送的是一个会响音乐、能振动,可躺可坐的婴儿车,因为当年他自己儿子哭闹的时候,用这个哄他的很有效。一个和培培妈妈很要好的阿姨送来的是一个大猩猩的毛绒玩具。”沈教授开始很不以为然,觉得那么难看,又是旧的,可谁知道,这却是培培最喜欢的玩具。“他们认为自己孩子喜欢的,别的孩子也喜欢,对待别人的孩子也很真诚。”沈教授说。

  “送东西是根据小生命的性别来送的。如果是男孩,就送蓝色的;如果是女孩,就送粉红色的。如果不知道男女,就送黄色的。”沈德灿介绍说,“婴儿房间也是出生前就布置好的,也是按照男孩蓝色、女孩红色,从墙纸到床围,以及各种装饰,都是按照颜色来的。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属于他性别的颜色里,从小接受‘性别教育’,男女有别是一开始就注意到的。”

  沈德灿还强调说,“美国特别注意男女有别。”在美国,从小就是把他们看成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孩子”。出生后是按男女来划分,而不是按“大人”和“孩子”来划分。在幼儿园时,就会告诉小女孩“你哪里哪里不能被别人看,不能被别人摸”。

  爷爷奶奶不管带孙子

  “我甚至见过有的美国妈妈背着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去冷藏实验室工作的。”

 美国的幼儿教育是从产前开始的。沈德灿介绍说,美国很重视产前教育,除了常规的胎教外,他们的产前检查都是丈夫陪着一起去,检查中,丈夫也是在检查室一同观看胚胎的情况。而且医院还会将胚胎活动情况录下来,让准爸爸妈妈带回家继续观看。孩子的出生过程,丈夫也始终陪伴在妻子身边。“因为妻子生产时,最希望丈夫陪伴,这样她们才最安心。”

 但是,挺矛盾的是,他们并不太注意产后的养护。沈芝莲介绍说,国外没有产假,产妇应该生完孩子马上就去上班,更没有什么“坐月子”的习惯。有些人为了休息,把平时的假都积攒起来,生孩子时一起休,还有一些生完孩子就不上班了,做专职家庭主妇。美国的爷爷奶奶也不会像中国的爷爷奶奶那么“尽职尽责”,他们不会帮子女带孩子,即使来看一下,顶多两周就离开了,孩子基本是由母亲抚养。

  不想吃饭就不吃

  “美国的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单独睡,有些家长不放心,会装上一个监听系统。”

  “大人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干什么,‘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饿了就会自己吃。’这是大多数美国家长的观点。经常能看到中国家长在孩子后面追着、哄着要他们吃饭,这在美国人眼里看上去是不可思议的。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美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是朋友关系,中国孩子和父辈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就是这个原因。”沈德灿说。

  “中国婴儿都是妈妈搂着睡,美国小孩都是单独睡觉,不但单独一张床,还要单独一个房间。”沈芝莲补充说:“美国的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单独睡,有些家长不放心,会装上一个监听系统,如果有什么异常动静,家长就能立刻赶到孩子房间。所以他们的孩子从小独立性就很强,不但自己睡,还自己起床自己玩。有时候家长起床,发现小孩已经在床上床下自己玩起来了。”在生活教育中,处处能体现他们非常注意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不过,在独立性培养方面,沈芝莲有不同的意见。按照医生的建议,在培培9个多月的时候开始教他自己抓东西吃。按美国的方法,这时候要放一些小饼干在桌子上,让孩子自己抓着吃。但是面对这些小饼干,培培只是拿手乱划,把小饼干都划到地上去了。于是,沈芝莲试着只放一片在桌上,培培就拿起来送入口中,再试,还可以。沈教授说:“刚满9个月的孩子,东西放在前面多了,他掌握不了。如果只放一片,他比较清楚,会集中精力抓这一个。所以,儿童的独立性培养是好事,但要慢慢来,完全让他们自己做,效果未必好,家长要适当引导。”

 令沈芝莲困惑的是,美国家长似乎不训练孩子大小便,她竟然发现美国孩子四五岁还有用纸尿裤的。中国的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家长都会在他撒尿的时候作“嘘嘘” 声,在大便时作使劲状,引导孩子有意识大小便。所以中国的孩子一般在一岁多就有排便训练,因为穿开裆裤,甚至会自己蹲下来大小便。最迟四五岁也会了。而沈芝莲说她曾经见到一个美国家庭的小男孩,五岁了,竟然躲在门后站着大便在纸尿裤里。这一点是沈芝莲不赞同的,她认为用纸尿裤对小孩,特别是男孩,生理上并不好。“先说上厕所,孩子明明能学会,为什么不教?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四五岁自然就会了,到那时,教起来比较容易。”

  “还有不同的是,在美国,孩子一岁前只喝奶别的都不吃,奶是由母乳加一种代乳粉。美国的医生认为这种特制奶粉营养足够了。”沈芝莲反对道,“给孩子吃其他东西并不只是为了营养。孩子吃一些水果等其他食物,有助于锻炼咀嚼和吞咽能力。”

  出生23天坐飞机

  “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可能要坐汽车,甚至坐飞机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

 外国人很注意小孩的社交教育,许多美国孩子在外面见到陌生人会主动打招呼,毫不羞涩,显得很有礼貌。沈德灿认为,这是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有关。他说,在美国,无论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年轻人,见到小孩,都会亲热地大招呼,夸奖一下这个孩子,或是摸摸他。“大人和孩子打招呼,他们自然会有反应,而中国,大人见到小孩,目不斜视地走过去,怎么能指望小孩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呢?”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敢与陌生人交往。这可以从他们的婴儿车看出来。”沈教授接着说,“美国的婴儿车都是可调整的。婴儿出生后五六个月内,把婴儿放在婴儿车里,是面朝推车人的。要求大人看着小孩,小孩的眼睛也会对着大人。这样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觉得是在一个私密的小空间里。带孩子去超市,大人要时刻看着孩子。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一个地方,在中国顶多属于道德问题,在美国则是违法的。”

 等到五六个月之后,就要把车调整为向前坐,让孩子面朝着外面,以便他们能看到更多的人和事物。“虽然向前坐能看到多一些东西,但最好是能抱着他。”沈芝莲说,“大人抱着对小孩发展有很多好处:孩子被抱着比被放在车里视野更开阔,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并且能让孩子四周环顾;其次,孩子被抱着与大人交流机会也要比单放在车上要多。”

 外国人生活流动性很大,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是常有的事。孩子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可能要坐汽车,甚至坐飞机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外国小孩从小就要适应这种迁徙。培培23天的时候,全家有搬迁计划,向医生咨询能否坐飞机。医生表示可以,并告知在飞机升降之际,让孩子咬吸奶瓶嘴,不让小嘴紧闭即可。搬家是麻烦的事,沈德灿说,他儿子搬家前一个多月,家里就开始来一些人估算搬运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搬家的时候也是一团忙乱,但是培培却没有哭闹,还能迷迷糊糊睡去。“外国人并不刻意让孩子避免环境变化,而是愿意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沈德灿说。

(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