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暨南大学第一届美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更新时间  2004-12-26 作者:暨南大学美国研究
2004年12月11-12日,暨南大学第一届美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大会主题为“机遇和挑战—地区主义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会议语言为英语和中文(大会报告为英文,其他中英文均有)。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20多家学术研究机构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0余篇。

这次会议由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国际关系学系联合主办,会议得到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的部分资助。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曹云华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暨南大学副校长王华在开幕式上致词,对与会的各方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美国驻广州总领事曾国熙先生(edward dong)到会表示祝贺。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平博士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情况。

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4场大会报告,由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平博士主持。第一个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报告主题是“中国与北朝鲜核问题”。时殷弘教授就中国对北朝鲜核问题的政策进行了描述、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预测。时教授认为决定中国对北朝鲜核问题的政策因素是:国家利益、局势变化、可供使用的途径与工具。国家利益有时是个模糊的概念,总体看来是和平,朝鲜半岛的和平、中美关系的和平、以及在达成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又能继续维持中国与北朝鲜的“特殊战略关系”。相对和平是威胁,在危机之初,中方认为北朝鲜核问题对中国有双重威胁,一是美国如采取军事途径解决的威胁,那就会改变该地区的原有格局;二是北朝鲜加速发展核武器,导致半岛核扩散的威胁。为了解决威胁,中国使用了与北朝鲜、和与美国的双边外交途径,同时还使用了多边外交途径,充当美国和北朝鲜之间的桥梁。时教授认为最新的发展动态是,中国加大对北朝鲜的经济援助力度,力图通过经济手段逐渐改变北朝鲜对待外界的态度。目前的状态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伊拉克战争的打响,双重威胁的提法在弱化;但是其他不确定因素又有所发展,如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和台独势力的发展等。尽管中国为解决北朝鲜核问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今后的发展趋势依然难以确定,涉及这一困境的关键问题是,时教授认为:中美之间缺乏战略对话系统和机制,因此缺乏双方认可的相关规范,这使得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难以实现。

第二个大会报告发言人为印度尼西亚现代经济战略学院副主席黄道根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中美关系:面向新合作的挑战与变化”。黄博士的报告以东盟与中、日、韩的经济合作为主线,旁及俄、印度在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动。论及了东盟与中国的双向投资情况、东盟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得到的便利、以及东盟正在逐渐改变的对中国的疑虑态度。黄博士认为中国对东盟贸易中出现的逆差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东盟的原材料的需要所致。报告中也论述了东盟一些国家希望美国能成为这一地区和平的保护者,而另一些国家害怕因此而招致美国其他方面影响的进入这一矛盾状况。最后,报告在考察了人民币能否成为亚洲货币时,黄博士认为美元仍然是这一地区的主导货币。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对这两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评议。

第三个大会报告发言人为来自菲律宾马尼拉de la salle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瑞纳托•克鲁兹•德•卡斯特罗(renato cruz de castro)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美国东亚自由贸易区方案的政治战略视角”。该研究以美国国会2004年通过与菲律宾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的议案为切入点,对二战后美国推动自由贸易的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视野比较宏观,既把美国目前在东亚推动的自由贸易区的活动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又对影响美国发展对外自由贸易区的国内政治进行考察,其中涉及的内容有:国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互动,政党政治,和国际政治因素,如反恐战争和欧盟的发展,世贸组织的发展,东南亚的结构状态等因素的作用。卡斯特罗先生通过对美国在东南亚已缔结的双边贸易协定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菲律宾并不具备满足美国所要求的像新加坡和泰国那样的政治经济条件,美国之所以要与菲律宾缔结条约完全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而且美国这种行为指挥分裂全球经济和增加与其他主要贸易国的政治紧张。

第四位报告人是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张振江博士,报告的题目是“试论东亚经济合作及其新特点”。张振江的报告主要论证了东亚经济合作的推动因素,和合作机制的构建,以具体的事实分析了东盟发展与欧盟的不同特点,即由小国推动,和不仅对内开放同时对外开放的特性等。张博士认为东盟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引起竞争的有利性与不利性。在争取与东盟合作的日、韩、中竞争中,张振江充分肯定了中国的作用。这个报告与卡斯特罗的报告前后呼应,对东南亚地区经济的竞争合作描绘出一幅立体画面。秦珊博士在对这两篇报告评议时认为对东盟的研究视野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构筑一幅更宽广的画面,那就是要关注积极参与东盟合作竞争的澳大利亚、印度和俄罗斯的在这一地区行动的动态发展。

除大会发言外,本次研讨会分了6个专题小组,分别围绕下列内容进行:美籍华人和亚裔问题、东亚合作中的美国因素、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战略以及其他有关美国与东亚相关的一些问题。其中以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战略问题讨论最为丰富,它涉及美国在东南亚和东北亚的安全机制构筑、反恐、和中美关系等问题。

有关美籍华人和亚裔问题的讨论既有综合论述,又有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其中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张秀明用具体数字就美国华人和印度人文化认同进行了比较,引导出全球化时代移民的跨国主义对国家关系影响这一较新研究课题。暨南大学的廖小健教授则就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作了历史宏观考察,认为目前美国华人社会大约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结论为华人社会的精英分子寥寥可数,大多数华人生活较为困苦。暨南大学的陈奕平对当代美国亚裔参政状况进行了分析;万晓宏则以1969年由一些为争取华裔就业及教育平等机会的青年人发起创建的美国华人权益促进会为考察对象,从一个侧面具体微观地研究美国华人状况。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介绍了美国华人和亚裔的发展状况,在讨论的过程中达到了互为补充、互为完善的效果。

在东亚合作中的美国因素这一讨论中,问题集中在美国对东亚经济合作领导权的影响上。烟台师范学院的高春常教授认为美国对东亚经济合作采取多边与双边交替使用手法,通过这种变化手法加强对东亚经济的介入,具体的表现是对apec的支持和对东亚次区域主义的抵触态度。美国的这一政策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障碍作用。来自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的陈欣之也认为,美国对东亚经济整合的发展态度关系到东亚整合的成功与范围,而目前东亚经济整合的状况是,这种整合努力未能摆脱国际政治经济制度一元化与美国主导制度的独霸格局,因此,美国对东亚经济合作领导权的影响应该是东亚整合过程中密切关注的课题。

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战略讨论涉及到的主要问题:1、美国在东南亚的反恐问题: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韩峰就这一问题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的研究是,恐怖主义是东南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美国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目前主要是准军事化的,东盟国家参与反恐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美国与东南亚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将不会打破该地区原有的大国平衡,东盟就是在不改变大国地区平衡和维护地区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和反恐合作。针对同一现象,暨南大学郑一省博士的观点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加剧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给东南亚和周边地区到来了不安和影响,尤其是给中国妥善处理南海“主权”争端增加了许多难度。2、南中国海问题:复旦大学美国中心的王义桅博士以中美关系为主线,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南中国海问题。王博士站在中国的立场,提出了中国政府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一定要以台湾问题为鉴,尽早做好筹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海洋法解决南中国海问题。暨南大学张明亮博士也论述了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对南中国海争端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3、东北亚的安全机制问题:中山大学喻常森博士认为亚太国际关系受到中、日、俄、美之间缺乏信任和冷战的负面影响,南北朝鲜分治、台湾问题、区域安全结构分裂是这种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受这些问题的影响,亚太国际关系的发展前景是不确定、不明朗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晓博士则具体分析论述了北朝鲜核问题有4方会谈发展到6方会谈的合作进程,并对当前6方会谈出现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三个方面时而互为交织,时而各自独立,基本上为与会代表提供了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战略整体画面。

除了上述讨论外,本次研讨会代表还就美国-东亚研究中的一些其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富有成果的讨论,如围绕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的“传教运动对美中关系的影响”、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宋镇照教授的“美中两国东南亚发展策略之比较分析”以及厦门大学美国历史研究所的韩宇博士的“战后美国东北亚服务业发展研究”等一些主题,与会代表所作的学术发言水平都相当高。

由于笔者归纳、概括水平有限,未能将所有与会代表的学术观点在此一一列举,敬请与会代表海谅。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