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研究资源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AHRAC书单 | 「美国史研究」2021年中英文新书推荐(十)

更新时间  2021-12-08 作者:秘书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继续推出「AHRAC书单」第十期,紧跟美国史研究及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本期收录二十本中文新著和十本英文新著,涉及社会史、政治史、环境史、城市史、移民史、外交史、性别史、种族史等领域,希冀有所收获。

 

中文新书

 
 

美国社会和政治史管窥

作者:李剑鸣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李剑鸣教授多年来在美国史研究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全书分为三编,涵盖三个方面的主题。

第一编由8篇论文构成,讨论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美国社会和政治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旨在弥补当时国内美国史知识体系和思想理论取向中存在的不足,参与中文语境中美国史研究的话语重构。

第二编收录5篇论文,主题都是关于美国印第安人与主流社会的文化关系,从宏观视角阐释印第安人数百年来在文化接触中的经历,试图在相当困难的研究条件下推动对美国印第安人历史的研究,并就文化解释的路径进行尝试。

第三编包括6篇论文,集中讨论美国独立和建国时期的主要问题,借助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的分析工具,基于比较丰富的原始材料,探讨美国早期国家构建的内涵和特征,努力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国早期政治史。

//作者简介

李剑鸣,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史,著有《“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和《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等。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作者: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和马歇尔曾先后来华调处国共矛盾。他们的使命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美两国的关系乃至远东国际关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以考察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全过程为宗旨,认为调处国共矛盾是美国政府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 , 从维护美蒋战略关系的稳定出发而作出的重要选择 , 它服从于美国对战后远东的整个战略规划 , 是实现美国在华目标乃至远东目标的一个“关键步骤 ”。

//作者简介

牛军,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冷战史研究。著有《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等。

 
 
 

环境史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环境史研究演讲录

作者:徐再荣/张瑾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为推动国内世界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美史学科(中国社科院登峰战略计划优势学科)于2019年先后邀请9位环境史专家,围绕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10次专题讲座。本书就是这些专题讲座的实录。

本书演讲者都是国内世界环境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或代表性学者,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包茂红、清华大学教授梅雪芹、南开大学教授付成双、中山大学教授费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再荣、高国荣等,同时还有美国《环境史》杂志主编利莎·布雷迪。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分析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路径、太平洋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农业史与环境史的联系与区别。第二部分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世界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涉及的题材包括全球史视野下的环境现代化、全球变暖问题的演变、英帝国的环境文化遗产、南太平洋地区环境问题和美国工业化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本书收录的演讲录反映了演讲者在世界环境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研究精华。全书题材丰富、观点新颖,是一本了解国际环境史理论和相关前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徐再荣,男,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历史》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环境史、北美史。著有《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第一作者)等。

张瑾,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人才和文化史研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科技人才流失到美国的历史考察》。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译者:周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人们批评美国的文化霸权,同时又批评美国人没有文化,怎样解释这种悖论。马特尔对美国的文化体系展开了全面调查,从档案文献工作,到跨越美国的实地考察,在本书中解秘美国慈善机构、基金会、艺术赞助人的运作机制,考察了各所大学与各个族群的文化事业,全面地阐释了在美国这个没有“文化部”的国家,文化何以能够繁荣发展。 美国的文化模式如今在世界上逐渐趋于强势,在这一模式中,联邦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直接补贴固然具有引导作用,但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以民主的方式运行,更多是借助于民间的力量。形成合力的有大学和“雅文化”代表的精英主义,也有各个族群和社区的“草根”力量。在资金方面,虽然政府直接补贴非常有限,但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都通过税收减免的手段对一些非营利性的机构进行间接补贴,慈善捐款与各基金会在文化资助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的“院外游说”机制在文化问题上同样起到很大作用,通过选票武器,各个社区与族群,各所大学和文化机构可以向议会施压,以便获得直接补贴或各种财政优惠。其结果是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文化多元主义”。美国文化机器,其讲求效率的一面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似乎对应着美国的文化霸权。其民主运行模式,“文化多元”和草根的一面,似乎对应着人们的美国没有文化的说法。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édéric Martel),法国社会学家、记者,曾任法国驻美国外交官,现任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研究员,并在法国政治研究学院和法国高等商学院任教。著有《主流》《智能》《戏剧在美国的衰落》《我为什么反对文化萨科奇主义》等。

 
 
 

跨洋的粤剧: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

作者:[美]饶韵华

译者:程瑜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踏遍20世纪20年代粤剧戏院在北美的所有场所,经过严谨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细诉一个又一个华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国音乐文化的故事、海外华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粤剧跨国流动的故事、北美华裔记忆的故事,以及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

//作者简介

饶韵华(Nancy Yunhwa Rao),密西根大学博士,现为罗格斯大学教授、音乐理论系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无调性音乐、当代华人作品、美国现代音乐、性别与音乐、手稿研究、美国华人音乐史。著有四十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成败落基山:地理如何塑造美国的世界角色

作者:[美]罗伯特·D. 卡普兰

译者:贾丁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成败落基山”——卡普兰在儿时的家庭旅行中邂逅了这句话,它既概括了美国的地理环境,也是西进运动的写照。卡普兰将之引为人生箴言,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游历过全球近70个国家后,2015年春天,卡普兰带着对父亲的回忆、对祖国的感怀,开启了人生中最后一趟美国自驾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长岛海峡到西部荒野,这一次,不是作为记者或旅行者,而是作为一名分析师,他细致地分析了地理因素(纬度、水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土地特性等)对美国命运、国家性格和国力所造成的影响,并省思当下的美国将如何自处与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对于理解美国的历史,还是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知识分子的想法,本书都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罗伯特·D.卡普兰(Robert D. Kaplan),美国著名地缘政治专家,两度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100位顶尖思想者”之一。

 
 
 
 
美国教育史研究的领军人物

作者:[美]韦恩·J. 厄本

译者:王慧敏/高玲/吴婵/张潇方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26篇自传体文章,另有一篇前言、一篇导言和一篇后记,均有公认的美国教育史学家撰写。该书以集体自传的形式记录了1960年至21世纪初美国教育史学术的发展。作者们详细叙述了各自早年的生活经历、与历史和教育史的初次结缘、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早期的专业性研究,以及如何逐渐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成熟期工作的开展,对教育史研究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反思。

//作者简介

韦恩·J. 厄本(Wayne J. Urban),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和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荣休教授,曾任美国教育史协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教育史国际常设会主席,主要从事美国教育史、教师史、全国教育协会史研究。著有:《不止是事实:全国教育协会的研究分部,1922-1997》《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不止是科学和苏联人造卫星:<1958年国防教育法>》等。

 
 
 

政治、政党与压力集团

作者: [美]小瓦尔迪默·奥兰多·基

译者:周艳辉/陈家刚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奥兰多·基研究美国政治、政党、选举和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四个方面对美国政党的类型和性质、政治规则的本质、压力集团构成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强势压力集团的类型与特征,逐章解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关系或利益集团;第二、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与政党和选举相关的内容,如政党的功能、小政党、政党组织、提名、选举行为、选举权以及竞选方式等传统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对于政党来说可能属于次要,但是对政治秩序而言却具有重要地位的议题,包括暴力、贿赂和教育等。全书始终围绕权力与权力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等,给出了独到的研究观点和路径。

//作者简介

小瓦尔迪默·奥兰多·基(Valdimer Orlando Key, Jr.),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政治、政党和压力集团》《南方政治:州和国家》《公共舆论与美国民主》等。

 
 
 
 

美国优先和美国梦,1900-2017

作者:[美]莎拉·丘奇威尔

译者:詹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在被美国中心主义笼罩的今天,有必要对美国历史进行重新评估,本书便是大胆的第一步,也是看清美国激烈政治对立的入门读物。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对“美国梦”和“美国优先”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著述,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表现和影响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梳理。今日今时,许多人都在问美国的未来会怎样,《美国优先和美国梦》提供了一幅不加修饰但富有启示性的画卷,揭示出美国曾经历的一切。

//作者简介

莎拉·丘奇威尔(Sarah Churchwell),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美国文学教授、公众理解人文学科协会主席。编著多部作品,现居于伦敦。 

 
 
 

留守者:美国乡村的衰落与愤怒

作者:[美]罗伯特·伍斯诺

译者:卢屹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美国乡村生活、经济、文化的同时,再现美国乡村社会熟人社会秩序的瓦解过程,反映逆全球化的蝴蝶效应,为美国城乡社会分裂与大选左右对立的局面提供了某种解释。《留守者》不局限于对美国的核心——美国的乡村进行简单地描述,而是就美国乡村人这个重要的群体对美国政治前途的影响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图景。

//作者简介

罗伯特·伍斯诺(Robert Wuthnow),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曾任宗教科学研究学会和东方社会学学会会长,是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获美国出版商协会专业和学术卓越奖;主要研究美国文化和社区、公民社会,尤其聚焦研究美国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社会变革;在方法论上,一直支持将调查和深入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曾出版《重塑核心地带: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中部》《小镇美国》《留守者: 美国乡村的衰落与愤怒》等。

 
 

沉默的钢钉:铸就美国大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

作者:[美]张少书

译者:周旭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一部开创性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工人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历史,华工帮助打造了现代美国,但直到现在才从历史的阴影中现身。

成千上万的华工从大洋彼岸来到美国寻找他们的财富。他们聚集在横贯大陆铁路的西部工地上,花了数年时间在内华达山脉积雪的悬崖上炸开隧道,在炽热的犹他州沙漠上铺设铁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将美国的东西部连接起来。但是,那些在这些危险的工作中幸存下来的人将遭受另一种死亡:一种历史性的死亡,他们首先被推到美国社会的边缘,然后又被推到公众记忆的边缘。

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获奖学者张少书利用前所未有的研究来重现中国铁路工人的故事,肯定他们在重建美国中发挥的作用。本书是对历史不公的一次宝贵纠正,将这些“沉默的钢钉”重新放回他们在美国奇迹中应有的位置。

//作者简介

张少书(Gordon H. Chang),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奥利弗·H.帕尔默人文学科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联合负责人。曾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美国学术团体协会、斯坦福人文中心的研究基金,著有《中国人和铁路:建设横贯大陆的铁道》。

 
 
 

剑桥美国经济史

作者:斯坦利·L. 恩格尔曼、罗伯特·E. 高尔曼 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第1、2卷《剑桥美国经济史:殖民地时期》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美洲土著人、非洲人、欧洲人在美洲的早期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影响了19世纪以后美国的经济史。第二部分分析了北美北部殖民地、南部殖民地和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三部分包括了经济史研究的传统领域:人口和经济发展问题、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宪政等问题。

第3、4卷《剑桥美国经济史:漫长的19世纪》考察了19世纪美国、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经济史,描述了美国依靠丰饶的自然资源获得迅速发展,并超越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历史。这卷包含了5个主要方面:(1)从欧洲、亚洲和非洲流人美洲的劳动力和资本;(2),向西扩张,(3)奴隶制和它的结局;(4)工业化进;(5)经济增长的社会影响所导致的政府角色的转变。其他的专题有不平等问题、人口、劳动、农业、企业家、交通、银行和金融、商法、国际贸易。

第5、6卷 《剑桥美国经济史:20世纪》总结了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史。它的各章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如著名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讨论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迁、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工法的发展。同时,本卷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动市场、城市和区域结构的变化,其他一些章节还研究了不平等与贫困、贸易与对外关系、政府管制、公共部门、银行业与金融。

 
 
 
 

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

作者:[美]山姆·昆诺斯

译者:邵庆华/林佳宏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山姆·昆诺斯曾是《洛杉矶时报》墨西哥缉毒战报道组的记者,他从“蓝领之城”朴茨茅斯追踪到墨西哥小镇,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药及毒品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腐蚀。

//作者简介

山姆•昆诺斯(Sam Quinones),从事记者工作近30年,曾作为自由撰稿人在墨西哥生活了10年,在那里他完成了两本著作。2004年,他回到美国为《洛杉矶时报》工作,进行移民、贩毒、帮派等方面的调查和报道。2014年辞职,重做自由职业者,为《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洛杉矶杂志》等刊物工作。

 
 
 

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作者:[美] 娜塔莎·道·舒尔

译者:李奇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内容简介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作者简介

娜塔莎·道·舒尔(Natasha Dow Schüll),纽约大学文化人类学副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除学术研究外,也常年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福布斯》《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等众多媒体撰写专栏。

 
 
 
 

玫瑰与利剑:改变历史的非凡女性

作者:[美]乔纳森·W. 乔丹/[美]艾米莉·安娜·乔丹

译者:王秀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女性历史人物的传记作品,选取了12位在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领袖,展现她们拥有的勇气与智慧,揭示她们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伊丽莎白一世和梅厄夫人是老练的政治家,娴熟地运用外交手段削弱自己的敌人;布狄卡和满都海是勇敢的战士,像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冲杀;埃及艳后和卡泰丽娜·斯福尔扎是阴谋的策划者,假他人之手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古波斯的炎热沙漠到中世纪一望无垠的中亚草原,再到现代南大西洋的荒凉群岛,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性或隐于幕后制定完美的战略,或浴血前线施展绝妙的战术,她们拥有不同的肤色、年龄和领导风格,但对于她们的敌人,却同样危险而致命。本书作者从历史典籍中还原她们的性情,倾听她们的声音,重现属于她们的传奇。

//作者简介

乔纳森·W. 乔丹(Jonathan W. Jordan),军事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专栏作家,作品曾获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2007年度美国海洋文学奖等。他在《华尔街日报》担任长期书评人,并在《军事历史》(Military History)季刊、《二战历史》(World War II History)等期刊上发表文章。

艾米莉·安娜·乔丹(Emily Anne Jordan),乔纳森之女,女性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家。

 
 
 

镰刀与城市:以上海为例的死亡社会史研究

作者:[法]安克强

译者:刘喆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作者简介

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是国际久负盛名的上海城市史专家。

 
 
 

什么是建筑史

作者:[澳]安德鲁·里奇 

译者:王磊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本书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全球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本书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作者简介

安德鲁·里奇(Andrew Leach),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悉尼大学教授。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

作者:[美]韩洁西

译者:史可鉴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极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作者简介

韩洁西(Jessica Hanser),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关注17—19世纪间中国与英国的交流史、贸易史,并从全球史、微观史的视角考察早期现代的中国与世界。

 
 
 

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

作者:[英]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译者:何芊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作者简介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Abigail Williams),历史学者,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十八世纪历史。著有《诗歌与辉格派文学文化的创造》。

 
 
 

新加坡:不可思议的崛起

作者:[美]约翰·佩里

译者:[新加坡]黄丽玲/吕家铭

出版社: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作者简介

约翰·佩里(John Curtis Perry),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海洋史教授、全球海事研究中心主任、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专家。



 
 

英文新书

 

01

Anna Pegler-Gordon, Closing the Golden Door: Asian Migration and the Hidden History of Exclusion at Ellis Island,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December 9, 2021).

02

Michael R. Jin, Citizens, Immigrants, and the Stateless: A Japanese American Diaspora in the Pacifi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6, 2021).

03

Dominic A. Pacyga, American Warsaw: The Rise, Fall, and Rebirth of Polis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vember 5, 2021).

04

Gayle Jessup White, Reclamation: Sally Hemings, Thomas Jefferson, and a Descendant's Search for Her Family's Lasting Legacy, Amistad (November 16, 2021).

05

Nikole Hannah-Jone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The 1619 Project: A New Origin Story, One World (November 16, 2021). 

06

Mary Grabar, Debunking the 1619 Project: Exposing the Plan to Divide America, Regnery History (September 7, 2021). 

07

Brian Kilmeade, The President and the Freedom Fighter: Abraham Lincoln, Frederick Douglass, and Their Battle to Save America's Soul, Sentinel (November 2, 2021).

08

Noah Feldman, The Broken Constitution: Lincoln, Slavery, and the Refounding of Americ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ovember 2, 2021).

09

H. W. Brands, Our First Civil War: Patriots and Loyalists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Doubleday (November 9, 2021).

10

Robert A. Gross, The Transcendentalists and Their World,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ovember 9, 2021).

 

本期由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生杨洁整理完成,杨长云指导。中文新书讯息摘自豆瓣,英文新书讯息摘自亚马逊,供诸位参考查阅。欢迎更多人加入我们的「书单」系列,新书推荐请联系:ahrac@sohu.com。

 

编    辑:杨洁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