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则民讲堂 | 讲座纪实:美国身心障碍史及数字史学前沿

更新时间  2023-11-09 作者:mishuchu

美国身心障碍史及数字史学前沿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应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邀请,美国布法罗大学博士候选人万澍做客“则民讲堂”,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美国身心障碍史及数字史学前沿》的系列学术报告。校内外50余名师生通过线下或线上途径参与讲座。主要讲座内容经主讲者审核,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10月30日,万澍作了主题为“美国身心障碍权利运动和身心障碍史学兴起(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第一场讲座。他从辨析“disabled people”与“people with disabilities”两个词组含义的差别入手,揭示了当今美国社会的身份政治与政治正确迷思。随后,他条分缕析了“身心障碍”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从美国原住民时代说起,横跨内战前后、进步主义时代与一战、优生学盛行的时代、新政与二战,直到战后身心障碍权利运动与“新障碍史”的交相辉映。万澍对身心障碍议题的学术史如数家珍,他阐释了戴维·戈博(David Gerber)与罗伯特·博格丹(Robert Bogdan)就畸形秀(freak show)的学术论战,又分析了身心障碍研究的两种叙述:医疗模型(the medical model)与社会模型(the social model)。

 

10月31日,以“二十一世纪20年代的身心障碍史学:社会模式和物质转向”为主题,万澍进一步讲述了身心障碍史学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有智力障碍人群的父母开始发声,随之而来的第一个研究潮流是权利转向,认为政府应为残障人群提供服务,不能将其关在福利院等地,其实质是争取正义;第二个研究潮流是技术转向,以研究关于耳聋治疗技术的发展为例,技术的提升可以改变人的认识,唤起社会除歧视以外的重视;第三是设计转向,比如将坐轮椅的人无法上楼梯归因于设计问题,而设计的背后是社会的观念问题;第四是国际化的研究,近20年来,除了英语国家外,韩国、日本、非洲一些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残疾人问题;第五是病人转向,把身心障碍视为一种疾病,纳入医学史的范畴;第六是酷儿理论(Queer Theory)与残疾理论(Crip Theory)的结合,注重描述病人的体验,集中体现在文学领域;最后是残疾和族裔的交叉性研究,例如对黑人残疾人受到双重压迫的叙事。

 

11月1日第三讲的主题为“当克里奥遇见赛先生:从数字史学,计算历史到数据密集的历史学”。万澍首先介绍了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发展简史,它经历了Web 1.0(Content Delivery)、Web 2.0(Sharing/User-generated Content)与Web 3.0(The Semantic Web)等三个阶段。万澍指出,一些政府机构与高校陆续推出免费学术资源共享项目,这既扩大了史学的受众,也有助于打破个别大型数据库公司的垄断。随后,万澍以自己在艾奥瓦大学的实地调查和对班克罗夫特奖获得者的数据分析为具体案例,向学员展现了定量分析的魅力。另外,他还介绍了计算社会科学与数据密集型、大数据人文学科的最新趋势及SPSS + LaTeX的操作技巧。万澍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他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数字教学“干货”,包括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GitHub、IPUMS等网站的使用方法。

 

11月2日第四次讲座主题是“混合教学和乡土人文:美国新冠疫情之后的历史教学”。万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其在课堂上使用过的Kahoot、Padletting Class Participation、Perusall、Twine等软件为例,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的教学经历与成果,强调老师与学生间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随后,万澍以布法罗为例,介绍了自己的乡土教学经验。乡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文科危机的背景下,鼓励学生参与所在地的社会生活,理解所在地,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万澍曾通过在课程上讲述1967年布法罗骚乱,使学生对所在地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乡土记忆。此外,文科目前还存在着另一个教学问题,即学生越来越不关心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所以在强调区域研究的同时,教师还需关注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例如铁锈地带的问题不只发生在美国,还有英国等其他地区。

 

11月3日,万澍进行系列讲座第五讲,主题为“数据和科学种族主义:美国生理学家弗兰西斯·G. 本尼迪克特及其对中国人的基础代谢研究”。首先,万澍介绍了关于本尼迪克特的相关研究成果。万澍指出,过往研究对中国方面的数据有所忽视,例如,本尼迪克特认为白种人的基础代谢要高于黄种人,但中国的苗族人并不符合这一推论。接着,万澍根据20世纪上半叶生物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档案资料,对尤金·F. 杜波伊斯、王季茝、阿尔辛斯·C.西德尔等学者的学术经历与研究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他们基础代谢研究结论的异同及原因。万澍认为,将本尼迪克特的研究简化为强调合作的线性叙事,是一种不符合史实的误导。最后,万澍总结了他对基础代谢研究史的观点:第一,隐藏在和谐叙事之下的分歧很重要,史学家应该基于史实,敢于质疑既有叙事;第二,对数据的关注是近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但西方世界在数据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倾向;第三,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数据的搜集与选择是存在主观性的,史学家应以批判的态度去看待数据使用与论证,切忌盲目迷信数据。

 

随后,万澍就“大数据在史学研究的使用”“阅读英文文献的思路”“书写学术史的技巧”等问题,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与经验分享。历时五天的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记录:张守岳、杨洁、李帅、朱浩颉、刘懿嘉

整理:刘懿嘉

审核:高岳

 
 

本期编辑:东北师范大学团队

责任编辑:杨 洁  编    审:孟庆龙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