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成果 | 梅雪芹:以水为镜——论唐纳德·沃斯特的《帝国之河》的贡献
来源:夏明方、朱浒主编:《灾害与历史》(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4月版
作者: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绿色公众史学”
以水为镜
论唐纳德·沃斯特的《帝国之河》的贡献
梅 雪 芹
唐纳德·沃斯特,作为环境史学的一位创始者和领军人物,不仅比较早地为环境史作了界定,而且一直在环境史领域积极开展实证研究,因而为学界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以下简称《帝国之河》)即是其贡献的环境史佳作之一。如果说,《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以下简称《尘暴》)因跨学科特点、个案研究范例以及人文情怀的突出表达,为环境史研究如何开展做出了示范性贡献,那么,继《尘暴》之后,《帝国之河》为我们思考环境史的贡献问题又提供了一个范本。在这里,作者力图阐明解释美国西部及其历史意蕴的全新视角,自水而始,至水而终,通过灌溉渠的水流来映照和求索美国西部历史之真,由此贡献了一部以水为镜,看自然与文化和历史的形成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论及社会发展和文明兴衰问题的佳作。尽管这部著作自问世伊始即引起不小争议,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环境史经典一直被传诵,并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于我本人,这部著作启发颇多。在此,我聚焦于它如何探讨自然并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论。
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是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学科的根基,由此,自然之问和自然之思,成就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域(problem domain)与解题集(problem set)。环境史,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对自然为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如何的追问和探寻,也是其最基本的工作,自初兴之时,这一点就毫不含糊。上文提及,沃斯特较早为环境史作了界定,说道:“环境史探讨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研究过去的社会与非人类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互动;而在任何原初意义上,我们人类并没有创造这个世界。”这样,“探讨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过去的社会与非人类世界的一切互动”,自环境史开创伊始就随着沃斯特等人的著述和弘扬而被接受,并日益成为人们解读环境史研究对象的准心。当然,这只是对环境史研究对象的抽象概括,而且就自然之“问与思”而言,这样的概括尚不足以明确环境史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其问题意识和解答要义究竟有什么特征,又新在哪里。于是,沃斯特通过实证研究向学界展示,他所说的环境史意欲探究的在人类生活中起作用并有地位的自然到底是什么,人类在哪里与自然相遇,又是如何与自然互动的。
我们知道,《尘暴》探究和讲述的是在美国南部大平原上生存栖息的万事万物相互纠缠、共同演化的故事,其中最为关键的自然要素或叙事主角则是草,各种各样的或长或短的草,它们与其他植物一起,既能防沙故土,又能将太阳能转化为供其他生物生存的食物;在南部大平原上,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各色人等分至沓来。及至19世纪中叶,寻找新的发财方式的白人叮叮当当地到来,不断开垦草地,以至草在上百万英亩的土地上消失,土地裂开了,大风一来,裹挟着尘土,滚滚而至以至成灾。
《帝国之河》与之不同,它是在广阔的时空维度和比较视野下,追寻美国西部土地上河流(包括运河)与干旱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其生态与社会加以控制的历程,其中最为突出的自然要素则是水。该书通览了水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存在的情形、水在人类历史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水在历史中之力量的古老认知。在此基础上,它对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控水方式作了宽泛的三分类,即地方性生存模式、农业国家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并明确告知,“最后一种可在现代美国西部寻见”。而美国西部的控水方式也即新型现代治水社会如何萌发、成长并带来了哪些问题,则是该书在援用和分析魏特夫的“治水社会”理论之后着重思考和探究的内容。
或许,我们可以质疑沃斯特的上述三分法是否周全、妥当,甚至对其措词是否对称也可表示不同的看法,毕竟,在我们所受训练的语言系统中,“地方性”、“农业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等用语可能因性质不同而不会并置使用。但无论如何,对他就美国西部控水方式带来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不能不深表由衷的钦佩,因为其中足见一位环境史学者的学术责任的履行和社会关怀的担当。
从学术责任的履行来说,作者因提供了一种解释美国西部及其历史蕴含和意义的全新视角而实现了这一目标。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看到的美国西部历史叙事一直停留在梭罗的时代,这是一篇关于个人进取,男男女女离开文明社会,在自然中筚路蓝缕的英雄史诗,一部试图自东部的形态、传统与掌控下解脱的传奇。与之相对照,《帝国之河》的叙事始于拓荒者进入西部的河谷,在那里修建家园,开垦新的土地,启动开发河流的进程。它接下来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态集约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萌发期到全盛时代,再到帝国阶段,最终将每一条主要的西部河流置于政府与私人财富联合掌控之下,以进一步完善治水社会。
这样发展起来的美国西部,是不是人们一贯认为的成功的西部?对此,书里给出的答案并非那么正面。相反,它强调了美国西部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水坝频频崩溃造成的灾难,由此刻画的是一个“患病的利维坦”。同时,还说明了美国西部的治水社会是一个愈来愈高压强制、简单划一且等级森严的体系,由掌握资本与专业技术的权力精英所统治。于是,该书重构和改写了既定的美国西部历史,使人们看到在西部的天空下,远远不只是英雄史诗及其塑造的自由和民主的美梦与迷思,而包含着自然衰败的悲歌、社会理想幻灭的苦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种种的不和谐、人类社会内部的种种不公正。这种面相的新西部和真西部,恐怕是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现代化进程时难以深入了解又必须知晓的篇章。
如此看来,《帝国之河》作为环境史的经典,在立足于一方天地,探讨其上诸如水这样的自然元素之存在和变化时,并非仅仅为了寻水,说水,而是借助水或以水为镜,来阐述用水之人及其社会与水或更大的自然世界如何关联的故事,以揭示其背后一贯为学人有意无意忽视的多重历史面相和问题。而它述说的作为现代治水社会的美国西部的成长,一种对干旱环境中的水及其产物进行密集而又大规模操纵之上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反映了自然与人类二者相互挑战、反应、再挑战,持续不断、螺旋推进的历史实际;其中,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哪一方都从未赢得绝对的统治权威,双方始终在塑造与重塑彼此。这种历史观点,则凸现了环境史关于人与自然互动研究的特色,及其摆脱任何决定论色彩的辩证认识。
沃斯特这样来写美国西部的历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可以说,他在那个传奇西部之侧展现新型的治水西部、技术西部,不仅仅是为了阐明上文一再提及的关于美国西部及其历史意蕴的新视角,也是为了进一步揭示美国现代化造成的各种问题,这包括他认为的三类环境脆弱性问题——水量的问题、水质衰退的问题以及美国西部本初生态群落潜在的无法逆转的退化问题,从而为认识现代社会乡愁的兴起及其意义提供真切、合理的参照,由此也显现了一位环境史学者的社会关怀。当然,对这一关怀的理解,不应仅仅着眼于美国,也要着眼于全球,尤其是依然在现代化道路上苦苦挣扎的国度和地区。对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而言,别的不说,仅仅《帝国之河》中记述的水坝灾难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有责任去追问这里不时上演的同类悲剧发生的缘由,譬如现代史上河南的大水灾和现实中山东寿光水库破坝造成的灾难,等等,它们一再警醒世人,必须警惕那些陈旧的幻想和朦胧的神话之危害。
总之,在《帝国之河》中,沃斯特以具体、实在,色彩鲜明、极富挑战的美国西部干旱环境中的水及其产物为本底,书写了一部自然与人类如何彼此形塑的历史,透视了权力在其中的运作及其结果和影响,由此让我们真正认识到“过去的社会与非人类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互动”的意蕴。不仅如此,它还贯穿了沃斯特的一贯的批判风格,继《尘暴》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之后,又一次展示了其文化批判的深刻性与力度。就此而言,《帝国之河》的创作和流布,让我们在赞叹作者自觉的学术创新和强烈的社会关怀之余,也感叹那滋养他的自然和文化土壤具有何等的力量又是如何的健硕,这恐怕是著作之外也值得我们比照反省和借鉴学习之处。
(感谢梅雪芹教授授权推送!)
编 辑:杨洁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