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一套书 二十年 三代人——读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丛书》

更新时间  2002-12-14 作者:任东来
在沸沸扬扬的王铭铭事件中,学界认识到了学术浮躁所带来的危害,开始强调学术的规范和创新。但创新谈何容易!著名学者陈乐民教授曾经很坦白地说,一些自己颇为得意的观点看法,前人早就想透了,“属于我的只是我思前想后由我自己想明白而已”。 他虽然谈的是思想,但对学术研究来说,也何尝不是如此呢?对大多数学者而言,他所研究的题目都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很多是在把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想明白”后,用最符合新的或特定读者群口味的角度、方式、结构和语言,来对原有的问题进行重述。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中专家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如果谁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出新问题,进而建立新的研究范式,开某种风气之先,便可卓然成为一个大家,完成了从学者到思想家的转换。显然,不论是专家还是大家,万万离不开学术的积累和传承。离开学术的积累和传承,便不会有学术的创新,更不会有思想的产生,有的只能是井底之蛙的天空,夜郎自大的世界。

这一感受是我在翻阅李剑鸣教授的新著《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时突然冒出了的。剑鸣教授这本书,洋洋洒洒,45万字,广征博引,既注意吸纳“新史学”中数据统计、百姓生活、族裔交融、文化变迁等内容,又不忘“旧史学”注重故事、突出人物和叙事生动的长处,进而把美国的胚胎时期――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近200年历史,勾画得棱角分明,有声有色。实在是一本不可多的外国史著作。

在某些历史学者看来,研究美国史实在不算是什么学问,“200多年的历史,有什么好研究的”,这是一些朋友在知道我是研究美国历史后的第一个反应。实际上,这一提问本身就说明提问者的偏见,正如李剑鸣著作所展示的那样,在美国立国前的200年,北美殖民地已经有丰富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最令人疑惑的问题便是,为什么西方殖民列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建立的众多殖民地,没有像北美殖民地那样走上了“合众而一”的发展道路?

由于国内各种媒体和出版物有关美国的知识供应过度,国人的美国知识相对丰富,自许美国研究专家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实际上,正像上面的问题一样,许多有关美国的信息,甚至是基本信息都是错误的。比如说,几乎每年7月4日,国内媒体都把美国的“独立日”想当然地称为“国庆节”;每一个新总统上台,国内美国史学者都要改正媒体把“xx任总统”称为“xx届总统”的问题。此外,社会上总是有些人愿意把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与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相比,而且觉得美国远比中国更容易研究和认识。针对这一观点,笔者曾经指出,不抱偏见的话,应该说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由于独特的国情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深入认识和了解的。如果说中国因其独特的传统性(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微妙的社会关系,等等)而让外来的研究者有“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之叹的话,那么,美国也因其复杂的现代性(多样化的族裔构成、多相度的政治法律结构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等)而令外来的观察者眼花缭乱,扑朔迷离。

现代美国已经够复杂了,而产生现代美国的北美殖民地背景就更复杂了。要知道作为美国奠基时代的殖民地时期,论时间的长度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差不多,都是200年上下,但是,其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却不是后来的统一的联邦国家可以比拟的。虽然都有“英属”这个共同的标签,但13个殖民地的建立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追求利润的商业冒险公司所建,有的是英王的亲朋好友从皇家获得特许状建立的业主殖民地,还有的是个别宗教领袖与所在的殖民地主流不和,拉走一彪人马,建立的自治殖民地。就人口构成和经济特征而言,新英格兰马萨诸塞等四个殖民地是清教徒的天下,小型农耕和工商业并重;大西洋沿岸中部纽约等四个殖民地族裔和宗教各异,以生产谷物为主;位于大西洋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的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两州是使用奴隶和契约仆的烟草种植园;而最南部的北卡罗来纳等三个州则是典型的奴隶制,种植稻米和靛蓝草。这也是为什么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发表《独立宣言》时,建立的并不是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是“13个独立和自由的国家”,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要到1787年美国宪法被这“13个独立和自由的国家”中的9个批准后才算成立。

如何把这些殖民地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叙述,从而说明北美13个殖民地最终走在一起,团结起来争权利、闹革命,宣布独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13个殖民地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历史学家就不得不去寻找所谓的“内在统一性”。而作者对样的统一性有着一种历史学家应有、但却又是不少历史学家常常缺乏的自觉:“要寻求统一性,就不免裁剪或舍弃多样性。历史著述总是为这种顾此失彼所困惑。事实上,无论从某个或某些殖民地作为英属北美的典型或代表,都难以避免削足适履之弊”。(10页)。

这番议论反映出作者较高的史识。一般说来,历史学家,写通史类著作时,都设立了类似司马迁提出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目标,往往想寻求一个全面、完整的图画,结果却是,或者毕生的研究都是未完成的残稿,或是一个虽然面面俱到,但是一个缺少神韵的工匠画。正是有这样难能可贵的自觉,作者编放弃了一种我们在学术著作中常常见到的“高大全”的追求,既然不可能获得只存在理论上的“高大全”结果,作者就把目标放在了最有益于读者的行之有效的叙述方式:“既然全面综述实无可能,就选取某些重点,力求以点带面,简约地交代北美社会的基本特征,兼及不同人群置身其中的各种情势的演化,着重迅速殖民地居民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立足。求生、取得发展、进而谋求独立的经历。实际上,即便是这种设想,也很可能是一个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来实现的长远目标”。(16页)。

很显然,作者并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长远目标。但是,从另一方面,李著的出版的确实现了的一个“长远目标”,这就是延续了22年的美国通史丛书研究项目。22年前的1979年,中美关系刚刚正常化。中国老一辈美国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必然激发学界乃至全社会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兴趣,向广大读者提供准确的、而不是夸大的,鲜活的、而不是教条的有关美国的知识,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他们决心整合全国的研究力量,撰写多卷本美国通史。为此,由南开大学杨生茂和武汉大学刘绪贻两位教授担纲主编的美国通史项目上马了。刘教授还亲自主撰了《战后美国史》和《富兰克林 罗斯福时代》两卷。他们两位教授和《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主编、已故的丁则民教授,是中国第一代美国史研究者,而且都是40年代中期或50年代初从美国著名研究院拿到硕士学位后回来的。《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的主编张友伦教授和《崛起和扩张年代》主编余志森教授则是第二代美国史研究者,分别属于新中国留苏学者和自己培养的世界史学者。李剑鸣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可谓第三代人。所以把这一项目称为“一套书,二十年,三代人”是一点都不过的。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仅表现为6本高质量著作的出版,更重要的是,在编写这套书的过程中,新一代的美国研究者迅速成长起来了,同时不同学校各自的研究重点和特点也出现了。由此形成国内美国史研究各个基地各有各有特点的均衡局面。

在这项22年的学术事业中,丛书的责任编辑邓蜀生先生是位不能不提及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他对这套书的关心、督促和认真的编辑,保证了丛书的质量和以目前这种完壁的形式出版。他和作者们的交流、切磋和合作,树立了新时期中国出版界编辑和作者完美合作的典范。这位40年代中期就以报道抗战中缅北大捷而成名的年轻记者,后来却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了新闻界。这是新闻界的不幸,因为它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但却是出版界的收获,它多了一位才识兼备的学者型编辑。

在这套书的编写过程中,除了资金短缺、资料不足和人员有限等学术研究中通常都会遇到的难题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困难。因为,比起其他外国史研究来,美国史的译著较多,有相当多的、质量不错的苏联学者和美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出版,如何写出有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也有海外华人学者对主编泼冷水说,找几本美国人写得比较好的著作,翻译出来就行了。言下之意,认为中国学者根本没有必要(或许还暗含着没有能力)自己去费力编写美国通史。

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是,由于编写人员的变动和兴趣的转移,最初承担其中两卷书的主编中途退出,致使丛书不能及时出版。这时,这套书的两位主编和责任编辑都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开始了他们的退休生活,因此许多人认为这套书将不会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但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三位可敬的老人,以学者高尚的责任感出发,毫不气馁,重新物色了有关人选,另起炉灶,在第三个千年开始的时候,完成了全书的编辑和出版,为他们敬业平凡的学术生涯画下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句号。

现在,以李剑鸣教授大作的出版为标志,这套6卷本的《美国通史丛书》,经三代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历经22年的撰写和编辑之后,终于成为一块完壁,实在是件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事情。另一个需要提及的事,这套书虽然列入了1981-198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但是,当年其资助的额度比起今天的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项目来,可谓杯水车薪。它的成功,可能是社科项目资助中少有的几个“低投入高产出”的典范,而且也证明了已经被人淡忘了的一个常识:在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资助,而是由谁来主持和从事研究。

《美国通史》丛书也是一套按严格学术规范编就的书,且不谈六本著作中规范的注释和参考书目,仅就每卷必备的附有英文对照的中文主题和术语索引,就使之在众多的历史著述中鹤立鸡群。严格的规范加上丰富的内容和出色的作者队伍,将使《美国通史》丛书成为中国外国史研究和写作中的范本,成为中国学者笔下的最具权威性的美国历史读本。

三代人20年的共同努力,体现的是学术积累与承传的重要性。当然,这一出色的成果不会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终点,但却是它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成为新一代学者研究美国历史的起点。毫无疑问,这套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各领域专家的具体和细致的批评,而且,未来的学术发展以及相关的成果最终也会超过它,但是,它所体现的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规范作法、坚韧不拔和合作精神,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丛书》,人民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邓蜀生。

第一卷 《美国的奠基时代》,李剑鸣著,2001年

第二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张友伦主编,1993年

第三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丁则民主编,1990年

第四卷 《崛起和扩张的年代》,余志森主编,2001年

第五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刘绪贻主编,1994年

第六卷《战后美国史》,刘绪贻主编,1989年,2001年修订版。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