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美国人看中国大战略

更新时间  2003-06-29 作者:达巍 李庆春
中外学者在对中国大战略的关注点上具有明显差别:国外侧重于中国大战略的安全与外交等内容,他们关心中国大战略的对外行为和对外影响;而中国学者更关注包括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等国内战略目标的实现,安全与外交战略不过是服务于国内战略目标的手段。

  所谓“大战略”是指一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美、俄等少数几个国家定期发表成文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而研究中美关系的美国学者常常觉得弄不清中国的大战略是什么,即中国想发展成为什么样的国家?中国怎样成为这样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谁将是中国的朋友或者敌人?为此,解读中国大战略就成了美国的“中国通”们的首要任务。

  迈克尔•斯温(michaeld.swaine)和阿什利•特里斯(ashleyj.tellis)合著的《解释中国大战略:过去、现在和未来》(inter鄄pretingchina’sgrandstrategy:past,present,andfuture)就是此类工作的代表性成果。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斯温是当今美国最活跃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中国安全问题研究是其专长。2000年此书甫一出版,很快就成为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学生们的必读书。他的这项研究是受美国空军委托,因此无疑也对美国官方有一定影响。

  斯温认为,历史上,中国国家安全有三大目标:对内维持国内秩序,增进人民福祉;对外抵御外来威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持有地缘政治影响的大国地位。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略为不同的大战略:古代,中国国力强盛时依靠先进的文化体系、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虚弱时则依靠缓和、联盟和积极防御。近代以来,中国实行了“强—弱”两手并用的国家安全战略,将依靠政治、军事手段控制战略外围地区的“强”战略与依靠外交手段、领土防御为主导的“弱”战略有机结合,趋利避害,求存图强。

  近几十年来,“强—弱”战略演变成“深思熟虑战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韬光养晦”。其主要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不以意识形态划定界限,致力于与主要大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在加强军事现代化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外使用武力;尽量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获取不对称利益。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斯温认为,2020—2025年以后,中国将逐渐放弃“深思熟虑战略”,变得更为自信,古代大战略的核心成分可能恢复:中国将追求军力增长,对周边施加影响,收复过去丧失的领土,对敢于抵制这一趋势的对手予以打击。斯温认为,中国的大战略走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态度,美国在2025年之前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或绥靖政策都只能适得其反,竭力与中国保持“接触”才是最理想的选择。具体来说,美国应该尽量与中国合作,增强互信,将中国融入国际体系,鼓励中国进行政治改革;阻止中国获得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能力;做好以外交、经济和军事手段对付中国的准备。

  斯温此书梳理出了一条历史的线性脉络。斯温将一国的历史经验、政治利益和地缘环境三大因素作为分析大战略的三个依据,认为任何国家的大战略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的。斯温的思路代表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学者思考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路,其注重历史经验、注重现实地缘政治的思路对于我们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然而此书的问题可能也在斯温的三个依据上。此书立论带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色彩,因此也难免产生相应的问题。例如,斯温考察中国历史时,将中国和周边地区(乃至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视作民族国家对待,然而古代东亚政治体系显然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殖民地或者附属国的关系,更不是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战争、朝贡、和亲、谈判等“有形”的军事外交活动之外,斯温似乎也忽略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天子不治夷狄”的思想。实际上,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的是一种孤立主义外交。因此斯温认为,中国在民族国家体系已然定型的现代条件下必然会寻求恢复古代势力范围,这似乎大可商榷。

  此外,现实主义注重国家与国家间的互动,但是影响一国大战略走向的因素显然还有国际体系和国家内部的变化,民族国家不是一个决策的铁盒子。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国内改革是推动大战略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国内发展前景看中国大战略的走向,可能就会跳出中国大战略线性发展的思路。而且,就像美国崛起后并没有实行英法等老牌帝国的殖民主义一样,全球社会的发展可能也意味着今后大国并不一定要通过军事实力、势力范围等传统手段实现其大国作用和抱负。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