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纽约:潮头挺立三百年

更新时间  2003-07-15 作者:陈江
我们还是可以想象,那一刻鲁道夫·朱利安尼的骄傲———站在纽约市“新千年城市系列论坛”讲台上,在全场数千听众目不转睛的注视下,在世界各大媒体屏息静气的聆听中,这位连任两届的纽约市市长朗声宣读:纽约,375年来,始终走在全球每一次经济浪潮的最前头!

  并非妄言。从荷兰殖民者贸然闯入时的一片蛮荒,到车水马龙接纳欧洲移民的商港,从19世纪末铁花飞溅的全美最大制造业基地,到21世纪初“数控”全球的世界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中心,纽约城300年引领时代发展史,不正是“科教兴市”最好的演绎与诠释吗?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新千年伊始,位于硅谷的惠普和位于休士顿的康柏强强合并,两位巨头一定要各自飞越几千公里,跑到纽约宣布这桩举世轰动的并购案;我们也不难理解,“9·11”事件后不久,比尔·盖茨将微软windowsxp新操作系统的发布地,为什么依然选在了千里外“废墟”中的纽约。

  什么叫科教兴市?纽约375年关键词———创新。

  冲出“冰雪带”

  位于美国东北部“冰雪带”的纽约,在二战后第一次感到了寒意。

  前两个多世纪纽约的发展可以用“一帆风顺、顺理成章”来概括:濒河临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大量移民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使它由17世纪的货栈迅速崛起为美国进出口大港,并在19世纪末逐渐成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美国制造业中心。

  风云突变“二战”后。科技革命促使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工,美国西海岸“阳光带”城市崛起,使东北部大量中产阶级和进出口贸易西移,而纽约城区高昂的商务成本迫使原设于纽约的许多公司总部大量迁往市郊。一系列变化使传统制造业中心的纽约急剧地由盛转衰,商场冷清、市容惨淡、厂房抛荒,失业人口骤增逾百万,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了1975年纽约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财政危机。

  挫折中却隐藏着机遇。由于战后国际金融交易重点由放贷款转向证券,金融对其它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极大上升,且进一步向传统金融中心城市集聚;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则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提高了经营决策效率。顺应科技革命形势下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纽约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一方面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者服务业,变“死拼成本”为“知识提高附加值”。

  生产者服务业,被称为“把日益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所以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首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纽约市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新专业,纽约大学索性将自己商学院研究所设在华尔街,度身定制育精英。同时纽约市通过各种途径争分夺秒强化职业培训,帮助大批失业的蓝领工人走上了金融、保险、咨询等“白领”岗位。与振兴教育对应的是重视科技,利用联邦资金,纽约在市区里开辟出有史以来第一批“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锲合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优势,大力研发高端科技产品。转瞬数年,科教兴市,纽约经济迅速回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全球逾一半的最有影响证券公司,逾十分之一的跨国机构总部集中于此,全市在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从50年代的25%增加到46%,产值的增加更是惊人,仅一个华尔街,便贡献了占56%的增长。

  顺应科技潮流重塑产业的纽约,在美国东北部“冰雪带”城市整体衰落的情况下一枝独秀,从传统制造业中心转变为世界金融和管理经营中枢,完成了20世纪第一轮产业“涅”。

  连通全世界

  “即插即用”———这个90年代初在纽约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词,携着纽约登上了信息时代头班车。

  这是一个对曼哈顿空置办公楼进行改造、给每间办公室预装联接英特网线路和插口的计划,它与同时推出的减免税政策一起,吸引了数百家网站、多媒体、软件、在线娱乐公司进驻,直接促成了后来名闻天下的纽约“硅巷”诞生。

  事出有因。此时的纽约,刚刚经历了又一轮金融风波导致的经济衰退,过于依赖金融业的风险益发明晰,“不能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恰在此时,冷战结束,“除化学加工和航天工程外,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都被日本赶超”的美国,终于得以腾出手来。1991年,美国国防部专用的

  arpanet军事网络,正式解密开放投入商用,这便是如今无人不知的因特网。一网惊天下。

  与美国将新通信技术确定为科教兴国突破口相对应,纽约开始了第二轮城市“涅”———打造“世界新媒体中心”。

  所谓新媒体,就是传统媒体的内容与因特网技术结合而成的数字化媒体产业。纽约本身是美国头号传统媒体市场和全国仅次于好莱坞的第二大电影中心,数千种报刊、数十家有线电视公司、几百家国家级杂志出版社、财富世界500强中近50家总部和资讯丰富的华尔街,使纽约市具备了向全美乃至全世界提供重要信息内容的能力。

  纽约实施“即插即用”计划短短几年,全市高科技企业从2000家猛增至8000家。与“硅谷”的注重硬件不同,纽约的“硅巷”立足于本地区特色,更侧重于数字化内容的开发。纽约人将自己城市的这一创意,豪情万丈地命名为“数字化纽约:连通全世界”。

  90年代末,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新媒体产业为纽约市经济作出了提供17万个就业机会和创利100亿美元的贡献,成为纽约市经济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抢占制高点

  如果说,新媒体产业的崛起体现了纽约市引领潮流的敏锐,那么将发展生命科学产业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崭新姿态”,则再一次映射出纽约市着眼未来的眼光。

  世纪之交,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相继轰动世界,美国《科学》杂志连续几年将生命科学评为“21世纪最重要最有潜力的科学领域”。尽管生命科学与立竿见影的新媒体产业不同,需要前期基础研究长时间的大投入,但纽约市应时而动,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谋求脱胎换骨的超越。

  一是鼓励纽约的医院、高校、研究机构就某一领域课题组成联盟或开展项目合作。纽约市有50余所高校、88家医院和医疗中心,这是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最为宝贵的资源。90年代末,纽约市政府通过联邦基金、市政拨款、私人赞助等方式,鼓励各学术研究机构掀起“结盟高潮”。比如由纽约市20所顶尖医学研究所组成的“纽约市癌症行动组”,属非盈利性团体,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依靠联邦政府国家健康基金的拨款,将对30万当地居民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希望得从中破译癌症;比如完全靠私人资助配备了世界一流实验室、由10家大学和医院合作建立起来的“纽约生命科学战略中心”……纽约市政府相信今天的科研联盟,必定是21世纪纽约生命科学起飞的坚实平台。

  二是制订“纽约市生命科学研发计划”。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主任被请到市长办公室长期兼职,参与制订推进这项计划,包括即效行动计划、中期规划和长效机制,涉及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各尽其职及相互协调。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市长办公室常设特别顾问,专门负责解决生命科学专家、企业在开展实验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同时向所有生命科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公布免费的政府热线电话和网站,保障沟通畅达无阻。

  四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在大学里委托课题研究,允许大学教师保留学校职位的同时,利用自己专利成果开公司,一旦需要,政府将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并在继续改变着生活乃至生命本身,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纽约打造成世界生命科学中心,抢占未来制高点。”新一任纽约市长米切尔·布隆伯格踌躇满志。

  经验与启示

  温故知新。

  创新产生了极高的附加价值,创新促使了产品价值链连续突变和飞跃,创新使城市经济呈加速度的几何级递增。纽约市三次产业“涅”的创新建业兴市,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一、敢为人先的主导技术。不论是80年代的金融和管理经营中枢、90年代的新媒体中心、还是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中心,纽约市根据本市实际,确定了不同时期重点发展关键技术。正是时代前沿的关键技术,极具渗透性和辐射力,以大带小,促进了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推陈出新,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总体水平与素质。

  二、“官学民结合”的创新体制。创新的独特性、市场性和实用性注定企业必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而在打破围墙、促进企业与学界的结合,政府的激励与政策保障至关重要。二战之后,纽约市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减税政策,鼓励大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占全市研发总投入的三分之二;政府同时在全市建立十几家技术中心,向小企业“扩散”技术知识。为了加快技术转化,纽约市政府还允许科研机构和个人,享有政府资助下所取得成果的专利权,并设置市长专门办公室、特别顾问,建立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协调机制。

  三、强盛不衰的人力资本。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投资的利润回报已经超过了物力资本,人是竞争力的真正保障。纽约市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它拥有全美最庞大的教育系统,是全美唯一向学生提供义务教育直至大学的城市,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城市财政总支出的五分之一。职业教育主要靠企业,政府通过政策刺激鼓励企业投资于人力资本建设。为了保证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同步,纽约市不断推行教改,如90年代初“教员充当企业家、精简行政机构、让学生选择学校和延长学籍时间”等九大教改措施;90年代中期给全市中小学每个教室装上联网电脑的“学校使你更聪明”计划;21世纪初,又鼓励中学生与生命科学专家“结对子”,定期到最前沿的研究所参观学习。纽约的高等教育以质取胜,着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它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师资队伍,56名在该校执教和工作过的科学家和教授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人熟知的李政道就是其一。

  技术移民也是科教兴市的生力军。作为美国东海岸大港,纽约秉承开放传统,这使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多地从技术移民中受益。据统计,纽约目前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移民超过本地人50%,而具有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23%是移民。

  “我们从不害怕移民,正如我们从不害怕变化。”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骄傲地说:“如一的开放与不断的变化,正是纽约永葆青春、始终领跑的秘诀。”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