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的逻辑(A)
平、门洪华、樊吉社、王义桅、余万里等学者的匡正和帮助,谨此致谢。文中谬误之处,自
应由作者负责。【注尾】
〔内容提要〕以个人自由权利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国内民
主是这套简单划一的价值观的制度基础。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民主外延的扩大,扩大了美国价
值观的社会适应性,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数人的专制”。它逐渐超越了白人种族主义和基
督新教的“天命观”,在对外事务中演化成特殊形态的美国民族主义,造成了霸权思想的膨胀。
美国人在追求民族私利的时候很少有道德顾忌,充满自以为是的领袖欲望。同时,在美国的
权力制衡、决策机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仍然存在着某些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因素。
关键词:美国外交/霸权/意识形态/民主
在冷战后的世界上,一提起“霸权”,人们首先甚至惟一想到的是美国。关于“霸权”的
定义,国内外已有不少著述论及。【注释】国内学者中,周柏林对霸权概念做了较为详尽的比
较。见周柏林著:《美国新霸权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1-22页。西方
学者有关霸权和“霸权稳定论”的观点评述,见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305页。【注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霸权是“在
国际关系中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注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页。【注尾】美国的一本权威辞书对霸权
(hegemony)的定义是:“领导、权威或影响,常指在联盟或邦联中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政治支
配地位(political dominance)”。【注释】websters new universal unabridged dictionary
(new york: dorset & baber, 1979), p841.【注尾】
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关于霸权的看法有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差别。正
如上引词典所界定的,在中国人眼中,霸权首先是一种“行为”,一种主观决定的政策,而不
是指一种客观态势,于是有“称霸”、“争霸”的说法。霸权一词含强烈的贬义,让人联想到
称王称霸、专横霸道、倚强凌弱的做法。将霸权当作“主义”来推行,就带有更加严重、恶
劣的性质。所以,我们常常声明,无论将来中国如何强大,“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近代以
来长期受到西方霸权的压迫,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还受到苏联霸权的威胁,所以对世
界政治中的霸权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英文中的hegemony则是源于古希腊语的一个比较深奥的词,没有明显的贬义。它指某个
国家、国家集团或政权所处的超群的优势地位或能力,而不是指一种行为或政策。hegemony
有“支配”的含义,但很难体会出“横行霸道”的味道。一般英文词典上没有“霸权主义”
(hegemonism)的词条,西方学术专著也很少使用“霸权主义”这个概念。所谓“霸权国”
或“霸主”(hegemon), 亦是一个中性词,指“有能力确保管理国家关系的原则、并愿意这样
做的国家”。【注释】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p. 234. 转引自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9页。【注尾】因此,对
于美国被别的国家称为霸权国,一般美国人并不敏感。【注释】然而美国官方和了解中国外交
的政要、学者对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是很在意的,他们认为中国说的反霸就是反美。前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这点上强调的最多。【注尾】
美国霸权的逻辑美国研究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近著《美国实力的悖论》【注释】这本
书的中文版把书名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翻译成“美国霸权的困惑”。在书中,
“american power”几乎一律翻译为“美国霸权”,但在其他地方则把power译为“力量”或
“实力”。可见译者并非不能区分power和hegemony的不同含义,而是另有用意。见约瑟夫·奈:
《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注尾】中谈到:“‘霸权’是俄罗斯、中国、
中东、法国和一些其他国家的政治领导人不时使用的一个责骂用词。在美国的软实力影响大
的国家里,这个词不经常使用,使用中也没有那么多的贬义。如果霸权意味着有能力强行制
订或者至少支配国际关系中所使用的规则和安排的话,那么今天的美国很难说是霸主。……
如果更谨慎一点,把霸权界定为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拥有多得多的资源及能力的一种局面,
那么它仅仅表示美国的优势,而并非一定表示支配和控制。”【注释】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5-16.【注尾】奈在这里也说“霸权”不一
定是贬义。他也把霸权描述为一种能力或地位,而不是一种愿望或政策。
本文将“霸权地位”同“霸权主义”加以概念上的区分,前者指一种能力和客观局面,
后者指使用强权胁迫及其他损害他国权益的手段追求霸权、维持霸权的指导思想、行为和政
策。霸权地位和霸权主义主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霸权地位就有能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而霸权主义能够加强霸权地位。但是,两者之间又可能产生不协调,比如过度推行霸权主义
的扩张政策会危及本国的霸权地位;某个国家霸权地位在衰落的过程中,其霸权主义却有可
能更为嚣张。
今天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是许多国内外因素合力的产物,包括“天赋”的地理位置和
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机遇。例如,没有苏联的消亡,就没有美国“独霸”的机会(当然,美
国的所作所为也促进了苏联的消亡)。但在诸多国内外因素中,美国自身的强盛是第一位的。
【注释】在国内学者关于美国强盛之道的论著中,资中筠近年来的成果当属精品,其代表作
见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三联书店2000年版,上卷,第1-304页。【注
尾】同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政策和思想,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
的因素也应当从美国国内寻找。然而在我们对美国霸权的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恰恰在于美
国霸权主义的国内根源。本文仅就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内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所受到的国内
制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简单划一的意识形态
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国内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说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高度统一”,一定会遭到许多美国人的驳斥。首先,“意识形态”(ideology)在美国政治中含
贬义,通常表示一种偏狭的信念。在美国的政治词汇中,其他民族和人群的信仰可以称为意
识形态,而美国人持有的是一种价值观(values)、信念(creed)、精神(spirit)、气质(ethos)、
理想(ideal)、信仰(faith),甚至可以称之为神话(myth)。更重要的是,美国人会强调他
们社会中种族、宗教、文化背景上的多元化,以及由此派生的思想观念上的多元化。一个开
放、多元而且言论自由的国家,怎么可能产生一种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呢?
美国社会的开放、多元和言论自由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正是美国人引以为自豪而许多其
他国家的人向往美国之处。但是,“开放”、“多元化”、“言论自由”等等,本身就是带有强烈
美国意识形态色彩的观念。当然,这些观念的根源应追溯到欧洲。但美国人又会说,他们的
许多祖先是因为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受到不开放、不宽容的宗教迫害而迁居到北美去的,是在
美国享受到更大自由的。美国人向来鄙视欧洲残存的封建传统,“把欧洲战乱频仍归咎于否定
自由及人性尊严的政治体制当道。”【注释】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页。【注尾】
自由、民主、公民权利、三权分立、政教分离、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宪法至高无上的法治等等,都是美国社会的成员一致接受并且不容挑战的原则。这些传统的
自由主义原则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早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例如,美国人都认为没有个人
自由和私有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的市场经济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美国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所争论的,不外乎如何解释和实践这些原则。在美国,自由主
义同保守主义之争构成政治思想斗争的主线。但是,“即使是传统的保守主义,他们所要保守
的也是自由的传统。他们所要保守的也就是形成于英国、光大于美国,从盎格鲁—萨克逊到
美利坚一脉相承并扩展整个世界的自由主义大传统。”【注释】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
4页。【注尾】在美国政治光谱中左端的激进派,则主张以激进的方式实现极端化了的自由主
义原则。激进的左派以批评美国政府、国会、资本家集团为己任,但其思想武器仍旧是美国
意识形态的一个核心原则,即政府是为人民设立的,个人的权利高于国家的权力,因而美国
人民有理由批评以至推翻自己所不信任的政府。【注释】见王缉思为霍华德·津恩著《美国人
民的历史》中文版所写的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注尾】这样,在美国
人当中,连极右派和极左派也仍然有许多共同奉为圭臬的原则,互相攻击对方违反了这些原
则。美国的政治主流一般都在温和的保守派和温和的自由派之间徘徊,以争取最大范围的政
治共识。不管是标榜自由主义的民主党还是提倡保守主义的共和党,其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
依然是相同的。
简单地说,将美国人凝聚在一起的传统核心观念是“自由”,是一种个人权利观。所有美
国政治派别,都以“自由”为自己的旗帜,无一例外。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概括的“四大
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表述。
20世纪末的一项民意调查问道:“你作为美国人最感到骄傲的是什么?”69%的人回答说:“自
由”。【注释】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61
页。【注尾】如果单就意识形态来说,美国国内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反对派”或“持不同
政见者”。
这套以“自由”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美国的立国之本,通过《独立宣言》、《美国宪法》、
《权利法案》(宪法前十条修正案)、《联邦党人文集》等经典著作化为文本。华盛顿、林肯等
早期政治家的言行,联邦最高法院的一些判例,直到当代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
讲词(《我有一个梦》),美国总统的演说、声明、国情咨文,都在体现、补充和强化这套意识
形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一立国之本,就没有美国,更没有当今美国赖以称霸世界的实
力地位。
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同美国意识形态不断地相互强化。美国外交中特有的理想主义同现实
主义的结合,“孤立主义”同扩张主义的交替,“美国例外论”和美国人的“天定命运观”,都
构成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基础,国内学者对此著述甚丰,无须赘述。【注释】关于美国宗教对
政治的影响和理想主义、天定命运观、美国例外论等概念,可参见国内学者的以下近著:刘
澎:《当代美国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刘建飞:《美
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注尾】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就其扎根于美国社会的深度而言,就其文本和其他体现形式
的广度而言,就其历史生命力和世界影响而言,美国意识形态都超过历史上其他霸权国的思
想基础。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罗斯的政策是用种种阴谋手段支持新发明的泛斯拉夫主义
理论”,【注释】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第546页。【注尾】激起了国内外其他民族的激烈反抗。法西斯德国的种族优
越论只能在德意志民族中产生共鸣;日本称霸时期的“东亚共荣”论在日本以外的任何地区
皆缺乏号召力;苏联霸权主义最终在国家内部的种种弊端、意识形态同现实生活的脱离、持
不同政见者的反叛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无法维持。相比之下,美国意识形态却能够适应新形
势,补充新观念,而且万变不离其宗。【注释】参见王缉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美
国年鉴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223页。【注尾】
意识形态的简单化使美国人不容易在国际事务中“换位思考”,甚至很难理解其他国家的
复杂国情。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早就发现,美国人虽然大谈个人权利,他们的思想其实非常
单调乏味,鲜见有真正独立头脑的人。【注释】allan bloom,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 p247.【注尾】作为美国人邻居的加拿大人,
对美国意识形态的简单化也感到难以理解。加拿大学者沙卡文·伯科维奇评论道,美国人生
活在一个自己制造出来的神话当中,它“是一个由一致的意识形态联结在一起的、多元的、
讲究实际的民族……,(它有)数以百计的派别,虽然彼此之间毫不相同,却都在执行着同一使命。”【注释】转引自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3页。【注尾】美国人眼中的世界一直就是两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世界”和以美国的敌人为代表的“邪恶”世界。美国的使命就是“捍卫自由世界”和“消灭邪恶势力”,灰色地带是不存在的。
下转b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