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化”与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思考(A)
国家所无法回避的一种全球现象。本文首先探讨了“美国化”的起源与基本内涵,接着分析
了全球“美国化”的历史演变,然后展示了“美国化”在冷战结束后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巨大
挑战。“美国化”的确给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它带来的不是全球文化发
展的单一化或同质化,而是促进受冲击的国家通过加强对“美国化”的回答来更加适应社会
现代性的需要。因此,“美国化”不会改变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美国文化/美国化/ 大众文化/ 全球多元文化发展
与欧亚许多国家相比,美国没有多长的历史,但它在现代历史上的醒目地位非一般国家
所能比拟。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除了短暂的时期外,美国在经济发展上始终走在世界的
前面,在现代化方面的确留下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大众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显然与现代社会是紧密相连的。消费文化适应了美国社会的快节奏需要,娱乐文化使整
天处于紧张感的美国人得到了身心上的欢快和放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大众文化
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美国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现代化成为许多国家的必
然选择时,美国大众文化自然对它们的公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国大众文化的商业
性非常突出,市场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对利润的无限度追求势必使其走上全球扩张之路。
此外,美国大众文化对传统社会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
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吸引力、商业性、穿透力的结合导致美国大众文化在不长的时间内便
风靡全球,而且迄今为止依然保持着难以遏制的扩张势头,人们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面
对着社会“美国化”的挑战。本文试图对“美国化”一词的起源及内涵、全球“美国化”的
历史演变,及其对冷战后的世界所带来的变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美国化”与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思考美国研究一“美国化”的历史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在美国历史上,“美国化”一词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指20世纪前半期发生在美国社会
的一场同化来自东欧和南欧移民的运动。【注释】对“美国化”比较权威的解释参见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6th edition
p.1681.【注尾】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由于美国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劳动
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大批东南欧人移居到美国。当时一些热中于改善移民生活条件的社会工
作者担心或怀疑新来者难以自动地被同化,于是发起了这场影响很大的“美国化”运动。他
们有组织地向新移民进行美国生活方式的教育或宣传,鼓动各级政府部门制订计划以帮助新
来者融入美国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使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高涨,也把这场“美国化”
运动推向高潮。美国随后的参战使这场运动的内容扩大为要求移民们对美国忠诚和效力。1918
年7月4日,7万余名移民涌向纽约第五大街,在长达10小时的活动中,那些外国出生的移
民明确表示对联邦政府“忠诚”。约翰·米勒把这次大规模的活动称为“美国化运动”的顶点。
他认为,这场运动旨在鼓励来自欧洲的大批移民完全献身于美国。为达此目的,政府部门和
私人团体“资助出台了为新公民提供教育的明确计划。像进步主义时代的许多其他人一样,
他们认为,社会行动能够改变个人的行为,为移民们融入美国生活铺平道路。……在整个20
世纪前25年,美国化运动欢迎移民成为美国人,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学习英语,成为公民,
追随美国生活方式”。【注释】john j. miller, “americanization past & future,” freedom
review, vol.28, issue 3(fall 1997), pp.1-2.【注尾】许多州通过立法规定为外国出生者
提供受教育和美国化的机会。到1921年,几乎每个州都通过相关立法,规定为新移民提供接
受教育的一切便利。其实,到了此时,美国社会对来美移民加以限制的呼声日渐高涨,最终
导致联邦政府于1924年出台了《移民法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实行限额制。这样,“美
国化”运动失去推动力,很快便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那些私人团体自然也无存在的必要而
逐渐解散。这场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化”运动持续20余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运动虽然沉寂了,但“美国
化”这一术语却保留下来了,用来描述前往美国的移民为了在新的环境下生存或实现发财致
富的梦想,逐渐放弃母国的传统而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完全接受。也就是说,经过很长一段时
间后,他们基本上被同化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在语言、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举
止言谈上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并无多大区别。因此,美国社会“具有美国化移民的牢固历史
传统。那些6000万移民没有把他们的母国移植到新世界。他们及其子孙改变了身份,采纳了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注释】see miller, p.4.【注尾】菲利普·贝尔等人指出,“美国化”
被界定为一个进程,“通过这个进程,一个外国人获得我们的语言、公民资格、习俗和理想”。
【注释】philip bell & roger bell, “dilemmas of ‘americanization’,” americanization
and australia (sydne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1998), p.1.【注尾】
美国是个移民社会,“美国化”主要针对那些来自与美国文化传统完全不同国家的第一代
移民。这些移民来到美国后为适应新的环境必然会接受或刻意模仿新的文化价值观,但是否
一定抛弃了母国的传统而完全“美国化”了,不仅学术界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而且
还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质疑。自1965年以来的30年间,美国接受了近2000万名来自不同国家
的合法移民,自1990年以来年均为75万名移民,其中约85%的移民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
对这些外国出生的移民来说完全放弃母国的文化传统显然非常困难,因此“美国化”这个命
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1993年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只有20%的抽样调查者认为美国依然是
个“熔炉”,近2/3者认为,现在的移民“比过去更为强烈地保持着他们的身份”。另一项调
查显示,86%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人在历史上一度感到他们享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但现在却
完全不同了。约30%的美国人认为,100年后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将不复存在”。【注释】see
miller, pp.2-3.【注尾】当然,在这些不同的看法中,有些观点多少有点“危言耸听”,但
反映出美国主流文化对那些保持“异国情调”的移民的一种抵触情绪。1996年,美国加利福
尼亚大学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美国化的学术讨论会,不少与会者批评“美国化”的思想是在
宣扬白人优越论。胡安·佩雷亚称,作为美国人身份的前提,美国化要么完全重新起作用,
要么彻底被放弃。他们的批评反映出社会上要求文化多元共存的呼声。事实上,美国政府对
此也采取了某些相应的积极措施,约翰·丰特把这种与20世纪初完全不同的现象称为“反美
国化”。【注释】john fonte, “anti-americanization,” national review, vol. 48, issue
16 (september 2, 1996), pp.48-54.【注尾】
如前所述,“美国化”在美国国内主要指主流文化对外国出生的移民的同化过程。随着美
国大众文化在全球的扩张,这一术语被援引来描述美国大众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冲击及后者逐
渐向前者趋同的过程。理查德·基塞尔在一篇评论性文章中谈到“美国化”所包含的基本内
容:“那么,美国化的要旨是什么呢?(让我们暂不考虑这一术语描述移民们成为美国人的过
程的特殊用法)。至少自19世纪末叶以来,美国就一直出口某些产品、技术、时尚、投资和
艺术形式,还出口人员、制度及思想,凡此种种均被美国人和非美国人强烈地看作等同于美
国。在这些出口品中,许多可以被宽泛地归类为大众文化或消费社会的特征。不管是大众文
化,还是消费社会,都被美国人在全球规模上给予充分的发展或积极的转变。”【注释】richard
kuisel, “americanization for historians,” diplomatic history, vol.24, no.3 (summer
2000), p.511.【注尾】这样“发展”或“转变”的结果势必导致在全球层面上出现“美国化”
的趋势。基塞尔在这里主要从美国的角度谈全球“美国化”的原因。以色列海法大学地理系
讲师马奥兹·阿扎雅胡谈到了全球“美国化”的外部原因。他认为,在全世界普通人的脑海
中,美国不仅是“自由的土地”,而且是一个消费的天堂。美国在技术上的进步、经济上的繁
荣和文化上的富有活力很容易使美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刻意模仿的一个样板。在这种意义上
讲,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最完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赞美市场经济、个人自由、公
民权利和民主政府。它也暗示社会不平等、社会生活的严重商业化、形象的优越和对消费的
崇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赞成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自我完善及在寻求不加限制的快
乐时对幸福的追求。所以,“美国化”意味着美国大众文化模式尤其是在消费、娱乐、休闲等
领域输出到外国文化场景中。阿扎雅胡这里主要谈的是美国人的观点。他本人对“美国化”
的基本定义是:“一般而言,在文化领域,‘美国化’主要指美国大众文化对美国之外的文化
环境的冲击。从根本上讲,美国化涉及到文化输出和文化移植。美国化意味着文化变迁。”【注
释】maoz azaryahu, “mcisrael? on the ‘americanization of israel’,” israel studies,
vol.5, no.1 (spring 2000), pp.45, 41-42.【注尾】“美国化”一方面带来美国生活方式的
广泛传播,另一方面造成当地文化状况趋向美国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最终结果是“美国资本
主义文化的胜利,这种文化传播似乎创造了一种全球超文化,瓦解甚至取代了地方文化和传
统”。【注释】azaryahu, pp.43-44.【注尾】以色列是“美国化”的“重灾区”,阿扎雅胡耳
闻目睹了这一过程,他的观点既反映出对以色列“美国化”的忧虑,也代表了美国文化之外
的学者对全球“美国化”的一种普遍看法。
二世界“美国化”的历史演变
在国际学术发展史上,“美国化”这一术语出现较早。按照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比尔·格兰
瑟姆的考察,“美国化”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的法语(saméricanizer)中。当
时美国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经济崛起的前期,其在北美大陆展现出生气勃勃的文化景象
不仅吸引着欧洲大批的贫苦人前往寻找平等与富裕的机会,而且对旧世界经院式的贵族文化
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这种冲击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足以引起
那些竭力维护本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法国上层人士的反感。这一时期欧洲人对“美国化”的忧
虑主要在于美国内部发展对外部的吸引力。生于瑞士的美国宗教历史学家菲利普·沙夫在
1856年宣称:“如果一个国家被奠定在真正的世界主义基础之上,被赋予一种无法抵制的吸
引力,它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移民们从四面八方构成一股不间断的洪流涌向我们的海
岸。……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共同基础上相遇于美国,焕发出他们的青春,最终融合成一种
宏大的兄弟之谊。他们讲着一种语言,身上充满着一种精神,服从相同的法律,致力于一种
目的,把世界历史上最后的和最丰富的篇章填充到地球的四面八方。”【注释】peter d.salins,
assimilation, american styl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p.3.【注尾】沙夫的这
段话没有出现“美国化”这个词语,但显然包含这方面的意思,在当时美国思想界和学术界
很有代表性。20世纪初,“美国化”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基本上体现出这一术语的现代含义。
1901年,英国新闻记者威廉·斯特德出版了名为《世界的美国化》一书, 表达了20世纪主
要是欧洲人对世界“美国化”的恐惧心理。他们“对文化一致性的忧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标准的下降,民族语言和传统的消失,在美国习俗和心境的压力下一个国家独特的‘身份’
的不复存在等等”。【注释】william t. stead,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and london: h. markley, 1902); richard pells, “whos afraid of steven spielberg?”
diplomatic history, vol.24, no.3 ( summer 2000), p.495.【注尾】不过,斯特德的美国
化概念主要用来描述美国内部同化移民的过程,很少涉及到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但却以
醒目的书名把美国文化转变他文化的强大能力昭白于天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美国政治家或学者认识到文化在美国霸权时代缓慢到来进程中
的巨大作用。1918年,玛丽·福利特在其出版的书中写到,“过去时代的英雄是用枪炮征服
敌人;现代英雄是通过创造一种相互理解来解除其敌人的武装”。这种理解只能凭借国家创造
“一种群体文化”得以促进。这种文化“将比只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范围更为广阔”。【注释】
mary k. follett, the new state: group organization the solution of popular government
(new york: longmans, 1918), pp.345-346. 转引自akira iriye,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0.【注尾】福利特所谓的“群体文化”显然是美国文化在国外的延伸。霍
勒斯·卡伦在其颇具影响的《文化与民主》一书中说:“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美国生活方式等
同于文化理想、多样文化和乐观主义。那么,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在价值上就等同于一个世界
公民。”【注释】horace m. kallen,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boni and liveright 1924), p.64. 转引自iriye, p.82.【注尾】
与此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优势在这一时期逐渐展现出来。以好莱坞在欧洲国家的扩张
为例。据统计,从1918年到1921年,好莱坞影片的出口增长了300%。在好莱坞影片的冲击
下,欧洲许多国家的电影业出现了不景气的征兆。美国由此获得的并不仅是丰厚的利润,更
重要的是推广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重塑了美国的形象。赫伯特·胡佛在20世纪20年代
任美国商业部长,他当时谈到,“电影出口的意义,一方面作为一种直接的商品贸易,另一方
面代表美国商品的生活习惯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电影不只是一个收入的来源,而且会
引诱观众去购买美国的产品,促进美国的生活方式。【注释】bill grantham, “america the
menace: frances feud with hollywood,”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15, issue 2
( summer 1998), p.61.【注尾】正因为如此,欧洲一些国家对好莱坞电影实行限额进口制。
1928年2月,法国教育部长爱德华·赫里欧提出了一项全国限额制度,用他的话来说,这是
“出于良好秩序和公众道德的利益”,是为了保证“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安全”,是为了“维护
法国的习俗和传统”。【注释】see grantham, p.61.【注尾】赫里欧的观点在欧洲国家的上层
很有普遍性,主要是出于对“美国化”的忧虑。
下转b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