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斯廷去世
布尔斯廷曾长期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和史密森学会所属国家历史与技术博物馆馆长,被聘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他著有20余部著作,被译成至少3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售出数百万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其美国历史三部曲——《美国人》,以及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和《探索者》,此两套书在20世纪90年代曾分别由三联书店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译成中文出版。
1974年,布尔斯廷因《美国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民主的历程》(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1973)而获得普利策奖。在布尔斯廷看来,美国是最后一个建立在经验而非观念之上的国家。
布尔斯廷在写于1961年的社会和文化评论《形象》(the image)中,创造了一个新词———“假事件”(pseudoevent),此词迅速转用于新闻学教程中的“假新闻”,所指乃是预先安排好的新闻事件,公众虽也能从中获得“经验”,然而此种经验之产生与获得,却是由于媒体一手构筑,而非自然而生,近年中文媒体滥用的“炒作”当归于此列。
布尔斯廷于1914年生于亚特兰大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5岁便入学哈佛。正像他那个时代出身哈佛的学者一样,精心打好的蝴蝶型领结从此成为他一生的标志。
在长达50年的写作生涯中,布尔斯廷涉猎广泛,写过不少“小历史”的书,诸如钟表的演化,第一部电梯,以及免费邮寄商品目录的出现。他形容书籍是人类“最最伟大的技术进步”。
“我是个业余史学家,”布尔斯廷曾经说,“业余的优势之一,便是未经受训而因循守例,故而不会排斥创新。(对历史,)我是有感而著,所作所为就像打包,或是广播。”
布尔斯廷认为,好的史著同时也应是好的文学读本。他自己身体力行,且因此功成名就。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在历史之综合评述,特别在可读性方面,往往比其他专业史家更胜一筹。
尽管布尔斯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25年,但从未获得专业史学界的承认。《华盛顿邮报》在2月29日刊发的一篇精心撰写的讣闻中介绍说,很多人批评他将历史过度单纯化的做法,对从麦卡锡主义到越战时期的历史之复杂视而不见,对美国的多元文化特色以及女权主义研究似也力有不逮。
20世纪30年代,布尔斯廷曾加入美国共产党。1953年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布氏就这段历史对日后臭名昭著的众院非美活动委员会具结悔过,说自己当时全然出于年轻鲁莽。不仅如此,他还向该委员会出卖了当年美共内的同事。不管美国媒体如今在他死后如何评价,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人,屈服强权,出卖同仁,都应是他一生的污点。
自1975年起,布尔斯廷担任国会图书馆馆长12年,立志将该馆办得“既严肃又不堂皇”(serious but not solemn),为此,他令人在馆外广场摆放野餐桌,还举办午间音乐会。他本人藏书巨丰,其大宅居室四壁,莫不以内置式的书架做墙,退休后,他便深居自家书库,安度晚年,并于1998年出版了世界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