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皮尔森教授夫妇在长春
皮尔森教授曾于1995-1996年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此后于1999-2000年间再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学,因此夫妇二人不仅对东北的风土人情洞察入微,而且还和许多人相交至深,得知他们来访的消息,许多人都特意赶来探望。
16日下午,关注美国研究的百余名各院系学生及部分教师汇集在校会议室,在历史系美国研究所所长梁茂信教授的主持下,皮尔森教授作了题为“美国宪法的思想起源──清教主义与洛克学说(ideological origins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 puritanism and lockean philosophy)”的学术报告,深刻分析了清教主义、洛克学说乃至古典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理论渊源,阐释了美国宪政体制的丰富内涵,对此广大听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7日,另一场精彩的报告“彭光议在首届世界宗教议会[1893年]上的活动及全球化的首次文化认同(peng guangyu at the 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1893], the first cultural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激发了听众们更大的热情。通过介绍晚清代表彭光议在世界宗教议会中的主要活动,皮尔森教授是那一时期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维护国家尊严,弘扬民族文化,反对列强以宗教名义行侵略之实的历史得以再现,这一报告令关心美国研究和晚清外交的师生都感到收获颇丰。
18日上午,即将离开长春的皮尔森夫妇在历史系会议室与部分师生进行了形式更为活泼的自由讨论。皮尔森夫妇分别就大家提出的中美热点问题以及美国人的宗教活动等具体问题作了详尽的回答。尤为可贵的是,针对伊拉克局势皮尔森教授提出了“世界发展绝非单一的美国模式,武力不可能成为长久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途径”等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在长春,劳顿之余的皮尔森夫妇除与旧友会面攀谈外,依然不忘故地重游。在几位师生的陪伴下,皮尔森夫妇来到曾经的住处合影留念,感怀之情溢于言表并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其实,正是这种共同的朴素的情感,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对彼此更多、更深的交流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