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美国舆论为何对伊战伤亡“集体失语”

更新时间  2004-09-17 作者:余永胜(南京大学中
至9月7日,美军在伊拉克的阵亡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受伤者更是高达6916人,大大突破了近年来美国对外战争的记录。对于这一被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称为“悲惨里程碑”的事件,令人称奇的是,一向珍视生命价值的美国公众这次却表现出“惊人”的承受力。

  1993年,仅仅因为美军在索马里阵亡了18名突击队员,特别是当一名美军士兵暴尸街头的画面被电视播放后,美国舆论就一片哗然,迫使美军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从索马里撤军。

  科索沃战争中,3名美军士兵被俘后,也是美国国内的反战舆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从战场转移到解救战俘的外交斡旋中,直至其被全部释放。

  相对于这两次人员损失,1000人的阵亡规模可谓“天文数字”。那么,美国舆论为何保持缄默了呢?这还得归功于美国政府对战争定性的“准确”以及宣传工作“到位”。

  去年10月,布什针对美军在伊拉克伤亡数字激增时曾这样说:“如果他们(美军)不在伊拉克作战,就将在自己的国家作战。”布什的意思是,尽管从时间上看伊战是先发制人的“侵略”战争,但从逻辑上说却是美国受到了来自伊拉克的安全威胁后才动手的“自卫”战争。民众显然认可了布什的这一说法。伊战开始前,尽管全世界的反战示威声势浩大,连美国的传统盟友法德都坚决反对在和平方式尚未用尽的情况下对伊动武,却有高达80%的美国公众支持伊拉克战争,这是公众认同政府立场的最有力证明。

  这样就不难理解舆论为何至今还能保持平静了。或许,在大部分公众看来,伊拉克战争与索马里维和及科索沃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是纯粹的人道主义干预,受益的是别国人民,美国只是替天行道而已。既是为了别人的“福祉”,道义上支持一下还可以,至于流血牺牲,那就犯不着了。而伊拉克战争则完全不同:它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自卫”战争,既是“保家卫国”,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在所难免。

  事实上,伊战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美军至今也没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9·11”调查报告也显示,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与“9·11”事件有牵连。在上述证明伊战合理性的理由无疾而终后,普通美国人似乎并没有转变对战争性质的看法。这次舆论对伤亡数字的平静接受,就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伊拉克战争的发展表明,能够让美国人流血牺牲的只有他们自身的利益。尽管这个利益在不同的群体看来各不相同:政治家的说法是全球战略或者霸权,企业大亨也许更看重石油,老百姓关注的则是“安全隐患”……不过,无论如何,硕果仅存的,布什所谓“解放伊拉克人民”的伊战目的,现在实在有那么一点虚伪。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