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地位直逼记者 当网络博客遇上美国总统大选
这个原本属于因特网网民们抒发情感,交流想法的平台如今和政治拉上关系以后,两者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特殊化学反应呢?此外,它与媒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像《纽约时报》造假丑闻等好些轰动世界的大新闻都出自博客的手笔,正是他们抖出了第一手材料。不信?您看!
博客式参政三大作用凸显其助选力量,成大选政客必争之新阵地
博客一开始是网民共享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博客已经成为一种高级媒体,甚至在美国总统电子竞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本次美国大选揭幕以来,“博客”已悄然成为一股影响选举的新锐政治势力。博客们正试图以虚拟模式构筑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民主”。
作用一:筹集竞选资金
详细审查数万个网络记录已经对媒体和情报分析构成了挑战。但是,在众多的抨击、评论和小道消息中,博客网站内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成为了突发新闻的有力来源。
前民主党党内初选提名人霍华德•迪安是第一个发现博客政治威力并且尝到甜头的聪明人。他早在初选开始之前就设立了个人竞选博客日志,上面不断登出他的言论或活动消息,他发布的每一条帖子都获得了数百人的跟帖,而且他通过博客日志直接和选民对话。其网站访问量在初选前期基本上与白宫网站的访问量相当。他去年光通过自己的官方博客网站就筹集到了700多万美元竞选资金。这无意中引起了不少参加竞选的内部人士的注意。
作用二:决定投谁一票
一位参与管理美国一个政治博客网站的保守派人士布鲁斯•雷恩斯坦说,人们可以利用博客的方式通过接触网络用户来影响大选。你可以对选择民主党、共和党或者第三方党派犹豫不决的选民施加影响,并且影响公众的意见。
作用三:新型宣传工具
不久前,为了给2004年美国大选预热舆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邀请知名媒体记者和部分博客一起参加他们的大会,以前躲在互联网角落里传播猛料的博客们,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克里和布什总统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大会上,博客首次成为可信赖的媒体。民主党在7月下旬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将大会新闻的一部分通过博客网络发布出去。在会议期间,阅读政治类博客的美国读者增至约1300万。民主党更将自己的博客新闻发布管理权交给了前副总统戈尔,足见他们已经相当重视。
尽管共和党没有在8月30日召开的大会正式选用博客发表消息,不过,共和党发言人阿里萨•麦克莱宁称:“我们批准了他们参加会议。我们当然愿意看到他们的到来。”看来,共和党在这方面也是不甘落后的。布什竞选班子电子媒体竞选主任说,我认为博客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为它能够让人们大多数博客认为,他们是媒体的监督者。政治新闻报道在登上报纸之前常常在博客网站上就要进行反复推敲,因此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是博客正式迈向新闻传播领域的里程碑,它在这次美国大选中已成兵家必争之地。他们各自的竞选阵营除了设立官方博客网站之外,双方拥护者还分别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旁系博客网站”互道立场,议题也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博客大战”。
民主党破天荒 允许博客采访
如果仅仅如此,新闻界还不会承认博客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但是2004年7月26至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中,大会组织者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各种政治博客们发放了采访证。新闻界大概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大会的角度来看,博客与记者的地位是相当的。尽管他们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但这件事被认为是博客“合法化”的里程碑。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办单位表示,邀请博客作者与会的标准有三:读者人气、专业性以及原创性,有志于博客创作的朋友们可以铭记在心。
cnn食言有因 另眼看待博客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7月21日发出新闻稿,宣布一方面以博客的方式实时报道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全过程,由旗下数字节目主持人、分析评论员、特派员共同执笔;同时与知名博客追踪服务的网站合作,推出名为“博客观察”的栏目。由于该网站宣称能够追踪超过320万个博客网页的内容更新与响应状况,cnn希望透过采用“博客”这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第一时间追踪掌握最新的选举议题,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互联网发布出去。
许多传统媒体网站其实都已经开始借博客吸引更多读者,为何特别提到cnn?原因很简单,就在2003年第一季,cnn不但要求战地特派员凯文•塞兹停止在其博客网页上张贴伊拉克战事的报道,并且其发言人曾立誓表示:cnn宁愿以比较结构化的方式报道新闻,我们坚决不采用博客!cnn态度一百八十度的的转变,突显了传统媒体已经体认到博客是他们不能等闲视之的新闻来源之一。
或许以后新闻传播史上可能会记载下这些历史:
──1924年,广播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1952年,电视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2004年,博客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博客小贴士
所谓“博客”,是英文blog(weblog的简称)的音译名称,实际上是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网络日志”。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网民们通过互联网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场所。“博客”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盛行的“博客”网站内容从新闻内幕到个人思想、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应有尽有。
宗旨:让别人关注自己
2001年9月11日在纽约世贸中心发生恐怖袭击之后,很多生活和工作在附近的人们开始在网上记述他们的经历。这些汇集了目击场景和个人感想在内的“博客”吸引了数百万的读者。这正是“博客”的思路:让个人能够面向公众。
特点:来源众多信息及时吸引力大
早期的“博客”爱好者是那些热衷于网上冲浪的人和业余写作者,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博客”中获取新闻、信息和观点。
同样,“博客”的作者队伍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中包括传统的新闻记者、战场上的士兵、遭受自然灾害地区或战争地区的居民以及希望表达自己观点的普通民众。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来自个人的即时性的内容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类型:“流水帐”“记事本”“过滤器”
第一种类型的“博客”被称为“流水帐”microjournal。你可以使用“博客”工具随便写一些句子,然后将它们发布到网上。起初,大多数人都这样使用“博客”。但这种形式看起来显然十分枯燥,因此人们希望看到更有意义的。
第二种类型被称为“记事本”(notebook),它看起来与杂志或日记比较类似,每一条记录的篇幅相当于一篇随笔或散文。那些经常能从日常经历中得出感悟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而许多主要的新闻机构也开始从这些文章中提取素材。
第三种类型叫做“过滤器”(filter),它通常以某几个字作超链接,读者点开以后就到达另一个网页,作者会把自己的观点贴在这里。可以是寥寥数言,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它可以让作者表达对网站、事件、观点、产品等一切你所感兴趣的事情的看法。
分类:身份五花八门题材丰富多样
在目前各独立博客之中,有电视节目、计算机语言、新闻、法律、政治、特殊文化等数万种主题,许多是个人一天内思索的结果。博客因其张贴内容的差异、现实身份的不同而有各种称谓,如政治博客、记者博客、新闻博客等。
新媒体崛起
博客沾上媒体后,究竟报道过什么新闻猛料,或许你还不知道,但此前你一定听说过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纽约时报》的造假丑闻,这些事件的最早揭露者,不是传统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商业化的新闻网站,而是blogger。
1998年1月17日 拉链门首先由博客拉开
1998年1月17日星期六,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这天,博客一族德拉吉摁下一个键,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其实,最早探听到这一新闻的是《新闻周刊》的记者艾西科夫,但在上报前最后一分钟,这条新闻被周刊高层枪毙了,从而把抢先报道这一全世界新闻头条的机会拱手让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博客写手。
谁也不知道德拉吉的消息来自何方。不少人认为,消息很可能来自《新闻周刊》记者艾西科夫本人或者他的同事。德拉吉的故事迅速传播。很快有人将德拉吉的报道转贴到一个个网上新闻组中。星期一早晨,德拉吉报道更新了新闻,第一次直呼莫尼卡•莱温斯基的芳名,指出她就是总统的情人,并提供了莱温斯基的简历。星期二,德拉吉又挥出了致命的重拳:联邦调查局特工手中有一盘电话录音,录音中显示,莱温斯基告诉他的小姐妹,她有一条深蓝的裙子上沾有克氏的精液,她将永远不会洗这条裙子。
诸多主流媒体此时在干什么呢?直到此时,它们仍保持沉默。星期三早晨,《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开始介入,但低调处理了这个消息。至此,cnn开始全力追踪此消息,不断地推出最新的信息。美联社等各大通讯社也紧接着开始冲刺。其他的电视网及其所办的互联网网站立即跟进。
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德拉吉利用传统媒体的犹豫不前,甘愿冒上错误报道的风险,在没有证实报道完全属实之前,就抢在其他新闻报刊、电视和电台,公布于世。《新闻周刊》到21日才通过aol(美国在线)发布这个消息,而报刊亭里要等下周一才能看到。
1998年8月,克林顿被迫承认绯闻,并向人民道歉。《新闻周刊》记者艾西科夫追踪克莱绯闻至1998年初已经有近一年时间了。如果他的稿件顺利分娩,如果白宫因此易主,也许他还有问津普利策奖的机会。但是,他的稿子在付印之前的最后一分钟被扼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艾西科夫或者编辑部的其他同仁一怒之下拿着稿子另找出路是顺理成章的。他们不会在乎对方是德拉吉还是吉拉德,只要他能成功地将绯闻稿被扣的消息捅出去。
于是,一夜之间,德拉吉的网站访问量剧增,由900万激增到12300万人次。传统媒体强调准确和客观,德拉吉则强调真相与迅速。当速度成为游戏规则时,就很难再追求完美了。德拉吉的工作方式在绝大多数新闻记者眼中仍是充满疑问的。他以网络空间的快节奏工作,批评家们指控他不对消息来源进行核实,为了赢得轰动效应而不计后果,草率行事。德拉吉为自己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他说,近来,美国主流媒体所出现的一长串重大差错清单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大型新闻机构并不拥有可信性和真实性。他也曾犯过错误,但在假新闻报道发表24小时之内,他就撤回了报道,并在华盛顿邮报上公开道歉。他说,他的差错,以及华尔街日报、cnn等的类似差错并不能说明这些权威的新闻机构可信,而他本人发布的新闻不可信。
2002年12月 博客齐起哄参议员下台
2002年,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发表的一些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甚至最终导致其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媒体方面又一次辉煌的战绩。
12月5日,在退休的参议员瑟蒙德百岁生日庆典上,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参议员洛特对这位曾打着支持种族隔离旗帜竞选总统的参议员表示赞扬,称如果他当年当选的话,美国此后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不会存在。当年,瑟蒙德作为支持种族隔离的候选人竞选总统,宣称“华盛顿的所有法律和军队的刺刀,都不能迫使黑鬼进入我们家园、学校、教堂和我们的娱乐场所”。
洛特的这些言论几乎被所有主流新闻媒体所忽略,他们对于这种言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些话语却逃不了博客的灵敏触觉。博客乔希•马歇尔在当天的庆典宴会之后,就率先贴出第一个批评的贴子。一天之后,著名博客“thenoteblog”、安德鲁•苏里万和大卫•佛朗等跟进。安德鲁贴子的标题为:“洛特必须下台!”blogcritics.org详细罗列了洛特在参议院期间否决的清单:他曾经投票反对把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日作为全国性假日,反对延长保障黑人选民权利的《投票权法案》等。
这时大众才开始注意洛特的言论。民主党前副总统戈尔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的采访时,批评洛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美国会黑人党团要求国会对洛特进行正式“训斥”。一些全国性大报也纷纷发表社论谴责洛特,要求他辞职。
12月9日,洛特不得不发表简短的书面声明为他“言辞失当”,但博客们不依不饶,继续猛挖洛特过去在种族问题上的不慎言论。一时间,美国政坛闻“黑”“白”两字而色变。迫于压力,布什在12日公开谴责洛特的言论。12月20日洛特宣布辞职。
这一事件,成为继克莱绯闻案之后,博客在新闻媒体又一次辉煌的战绩,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现在,主流媒体不得不开始收起骄傲的羽毛。《华盛顿邮报》连续发表两篇文章,称赞博客们的出色表现。《时代》周刊也表示:“是互联网上博客表达愤怒的嗡嗡声,和收集、编辑的洛特言论”引发了这场媒体上的战争。
2004年9月 首先发现cbs使用假文件
cbs在9月8日晚间新闻以“独家文件”指控布什当年从军获特殊待遇。新闻播出后,“博客族”的讨论已开始发烧。9月9日中午,知名新闻博客cns即贴出文章,引用3名专家意见指出,该文件字体应为电脑产生,而非上世纪70年代传统打字机所打。网上的讨论蔓延网外,此事件在随后两周愈烧愈热,最后终于迫使cbs电视新闻网不得不俯首认错。
2004年2月 捅出克里有个“神秘女人”
又是德拉吉。德拉吉2月12日在网站称,克里从2001年春天起曾与一名神秘的女实习生“有染”。只是由于竞选压力,克里才结束了这段长达两年的地下情,那位女实习生为了不妨碍克里的竞选前程,已经前往非洲某个国家隐居。“德拉吉报道”捅出克里的“绯闻”后,点击量已经超过了1500万次。克里的“神秘女人”一时成为全球的焦点。
2003年5月 引爆《纽约时报》造假丑闻
2003年5月,博客吉姆•罗曼斯科在网站刊登出《纽约时报》内部人士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揭露记者杰森•布莱尔捏造新闻,首先曝光《纽约时报》的造假内幕。随后,《纽约时报》另一名记者里克•布拉格的事情也东窗事发,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最终被迫辞职。实际上,吉姆的材料是由时报内部很看不惯布莱尔作风的人士提供的,显然这是传统媒体不敢发布的内容。如果没有互联网,时报的职员也只能心中不快,却不可能马上把这些“私秘性”的材料泄露给吉姆的网站,发泄他们的愤怒,更不会制造出2003年新闻界最具轰动效应的大事件。
博客比传统媒体 更新,更快,更敏锐
在blog的世界里,每个blogger都是新闻的发现者和发布者,这里没有编辑和主编的审查,没有传播学中的条条框框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像写日记一样宣泄自己对公共事件的观点,如果够新,够快,够敏锐,还可以成为别人的稿源。比如“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现在已俨然一个新闻电头,和“美联社报道”、“cnn报道”一样吸引眼球。
更新:克林顿的性丑闻、《纽约时报》的假新闻,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材料,但他们敢报吗?博客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患得患失,在没有证实报道完全属实之前,就抢先报道具爆炸性新闻。
更快:在“9•11”突发事件中,博客族的反应之迅速让人吃惊,不仅在飞机撞上第一幢楼时,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传到网上,而且,同一时间出现专门为人们获得亲人的安全状况的寻人网站,而且赶在红十字会或白宫作出同样行动之前已经有至少5个这样的网站出现。
更敏锐:面对同样的新闻来源,cbs假文件与多数党领袖洛克的种族言论事件,都显示出博客比传统媒体更具新闻触觉,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破绽、第一时间掂量新闻意义和分量,等他们把新闻炒大了,传统的媒体才跟着他们屁股后面做第二手的报道。尽管一直被讥为“不够专业、不够严谨”,但博客在新闻界打出的几场漂亮的胜仗,让主流媒体和政治人物也不敢再轻视他们的判断力和影响。(本版编译小朗王裳)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量力而行不同境界有不同乐趣。
只有自己一位访问者的时候,你的博客是个人的网上日记本;
几位到几十位访问者的时候,你的博客是与亲朋借着文字交流的咖啡屋;
数百到数千位访问者的时候,你的博客是一份不错的媒体了,你开始拥有力量;
如果你的博客有数万访问者,那就已经成为有商业价值的独立业务了。
——博客一族语录
有人一夜成名有人为此丢命
德拉吉(美国,礼品店老板)
“他有新闻巨头一样的影响力”
关键词:克莱丑闻克里性丑闻“德拉吉报道”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博客
提到新闻博客,德拉吉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从“克林顿拉链门”、克里性丑闻(见前文介绍),还有“9•11”恐怖袭击以及美国大选等等,每一次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成了“德拉吉报道”的最佳宣传。“9•11”事件确立了德拉吉报道与新闻巨头一样的影响力,网站访问量节节升高,甚至一举超过了《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的网站。美伊战争打响之后,德拉吉一如既往地充当了新闻前沿。当美国几大报纸和电视台决定滤过美国士兵尸体的画面时,德拉吉却把照片放到了自己的网站上。他的理由是士兵的家人应该获知真相。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他的网站因为过于繁忙而根本挤不进去。
1995年,德拉吉以“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的理念掀开了新闻博客的风潮。而且,这名网络玩家还曾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创始人泰德•特纳、无线通讯奠基人马可尼等一同被法新社评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博客,德拉吉不受任何人的领导,不用为金钱限制,也不需要记者、编辑、制作和技术人员。在他的办公地点好莱坞的一所公寓里,分别播放着cnn、msnbc和卫星电视,每天要浏览35份电子媒体、收1000多封邮件。他不期望依靠网站赚大钱,但收入却相当不错,据估计,这个只有两名员工的公司2002年的收入是80万美元。
http://www.drudgereport.com/
萨利姆•帕克斯(伊拉克平民,31岁)
记录在轰炸中享乐的日子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卫报》专栏作家身份悬疑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上最神秘的人当数博客萨利姆•帕克斯,从2002年9月开始,他一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因特网搜索他的网络日志,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之下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他从巴格达向世界发送的报道,比cnn、半岛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吸引各大媒体竞相引用。在战争期间,他的个人网站一直高居相关战争报道网站的十大链接之首。
萨利姆究竟何许人也,他是伊拉克人?但他的博客是用地道的英文写的。萨利姆从小就随父母周游列国,大学是在维也纳念的建筑专业,后来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得不回到萨达姆统治下的巴格达。
萨利姆受到的教育使他成为了西方了解伊拉克的一扇窗口,他的“西方享乐主义”更帮助了他面对极为严酷的战争。在巴格达郊外浓烟四起的时候,他居然有心情把沙发搬到楼顶去看热闹!当他从广播里听到b52轰炸机从伦敦起飞时,他在博客上安慰全世界“还有六个小时呢”。在巴格达遭受连翻轰炸时他却戴上耳塞,听coldplay的cd。
对于萨达姆的憎恶,萨利姆总是从“事不关己”的角度幽默地予以批判。2002年10月15日,萨利姆从投票站回来就到网上宣布自己给萨达姆投票的细节。“首先,我要告诉你们我是一个快乐的‘yes’投票者。我根本就没有读选票上写的字,但是我知道上面印的是‘yes’。而且我去的那个投票站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投的是‘yes’票。”
没人知道萨利姆的真实面貌。从他散布于博客上的文字中,人们得知,他是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建筑师,曾在欧洲受过教育的阿拉伯人。当然,也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怀疑这些信息是否只是哗众取宠,甚至还怀疑他可能是中情局雇员、黑客、以色列人甚至萨达姆的部下。
正当人们对萨利姆的身份争得不可开交之时,美英轰炸越来越猛烈,人们也越来越担心他的安全。3月24日,萨利姆张贴了最新一篇日记,随后就不再有任何音讯,世界各大媒体发布专稿,人们也纷纷猜测他已经罹难,一则报道的标题最为贴切:“博客陷入沉默,世界屏住呼吸。”
2003年5月8,萨利姆终于在消失了6个星期后,又重新出现在了互联网世界中。战争结束后,西方媒体纷纷联系和采访萨利姆,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萨利姆是真的!萨利姆是一个圆圆胖胖的人,机智可爱,待人友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2003年5月30日,英国著名的《卫报》与伊拉克博客萨利姆签约,成为《卫报》的专栏作家。一个巴格达普通市民,非新闻专业人士,成为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这像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但是,萨利姆却真正实现了,就因为有了博客!
http://www.thebaghdadblog.com/home
恩佐•巴尔多尼(意大利自由职业者)
意大利博客遭绑被处决
关键词:武装组织贝卢斯科尼撤军
意大利56岁的自由职业者、记者、博客恩佐•巴尔多尼,于8月26日在伊拉克被绑架分子处死。巴尔多尼是意大利新闻杂志《格拉玛》(diario)的自由撰稿人,同时还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他及其司机兼翻译于8月19日在巴格达与纳杰夫之间的路上遇伏被绑架,绑架者是一个反美武装组织,他们在威胁贝卢斯科尼撤走意大利军队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处决了巴尔多尼。
56岁的巴尔多尼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把他在伊拉克的所见所闻不仅提供给杂志社,而大部分内容贴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他用了一个很好的名字来命名他的博客:blogghdad。在他的博客的页面顶端,引用了格雷厄姆•格林英国著名文学家的话,这标明了这个博客的主旨:“人还是过去那些人,他们争斗着,爱着,杀戮着,只是我不会参与。我只是一个记者,我喜欢做一个报道者,我写下我看到的东西,我唯一的行动只是表达我的观点。”如今,这个博客的主人已经失去了他的生命,这个博客也就永远停留在8月26日这一天。但由于热心的网友帮忙管理,巴尔多尼的网页现在仍能访问。
http://bloghdad.splinder.com/
科尔比•巴泽尔(驻伊美军)
军营博客泄露军中秘密
关键词:战场内幕军事泄密模糊处理上级禁令
关于驻伊美军真实的生存状态的报道,传统媒体上并不多见。但是,如果你登陆巴泽尔的博客网页,你会发现很多未曾了解的战争世界。
巴泽尔向人们讲述了新闻里不会展现的战争细节:营地周围腐烂牛奶的恶臭,站在岗楼下高喊着要牙刷和糖果的伊拉克儿童,烈日下漫长行军只为找个阴凉地进餐,还有黑衣武装人员的深夜袭击。战争博客还教给后来人实用的生存之道。比如当你夜里正蹲在厕所里的时候电源突然被切断了,你该怎么办?马上打开手电筒找死?博客的答案是:钻进一大口袋,再打开应急灯。
这样的军营博客不在少数,有些专注于记述战斗经历,有些是图片和实用小贴士,还有一些带有政治性,其中似乎赞美的比不满的多,部分原因也许是军方的控制。一名士兵贾森•哈特利曾在博客上写道:“我想我被骗了,感觉不是在一处现代化的美军基地,而是生活在1940年左右”。“后来,我的指挥官发现了那篇博客后勃然大怒”,哈特利说,“他命令我把那篇删除。”军营中的博客写手们也对不能泄密认同。达斯特曼说,所有的军营博客都避免提及具体人名和地名,或者模糊处理。
编者后记 寻找阅读快感
为做本期专题,小编访问了不下十几个博客网站,对这些网站的第一印象是,都以文字见长。虽然有些网站也附有不少照片,但大部分还是以博客作者的文字风格取悦读者。这似乎与网络新闻以空间广、容量几乎不受限制为优势的特点不符合,反而与传统媒体相似,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字面上的阅读体验。
本人自己也有两个博客网页,但从来没有想过会一夜成名。对比无论德拉吉还是萨利姆的网页,他们的网络日志也和所有博客一样,简单地以时间为顺序罗列日记,界面看上去粗糙老土,夹着一大堆杂乱的链接。然而,其魅力就在于它的文字,作者或调侃或自命不凡的语气,或偏执或蛮横的视点,带给读者不同于一般出版物的阅读快感,让发烧友们不断跟进贴子,演变事态,这就是“人民创造新闻”。看完他们的博客网页,我突然明白到,只要能带来阅读体验,他可以成为cnn,她可以成为木子美,我也可以成为新大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