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小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国学代表团访问美国

更新时间  2005-03-02 作者:李世洞
《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期刊登了梅仁毅教授“美国学教学21年”的文章,其中提到1985年他以中国美国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一事对其教学工作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访问,由于是在封闭多年后的出国,在访问过程中记了一些活动和感受。现仅根据这些笔记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出来,给研究中国美国学发展史的同志提供一些背景材料。需要声明,由于听力不佳、口语不过关,所记不尽准确,还望其他成员补充、纠正。

这个代表团的正式名称是“中国美国学考察团”,由国家教委组织。根据(85)教外局综字第2457号通知,该考察团由7人组成。团长 洪君彦(北大国际经济系)、团员 刘星汉(复旦国际政治系)、梅仁毅(北外英语系)、李世洞(武大历史系)、张柏然(南京大学外文系)、冯承柏(南开历史系)、王誉公(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另有国家教委外事局干部吴早凤(女)同志随访。

这次组团考察是对1984年美国学术代表团(准确名字已记忆不清了)来我国访问的回访。国家教委的精神是:成员应限于当时的中青年教师。原定访问20天(因机票问题后延迟两天)。 10月25日启程,11月15日离美回国。在美国活动由“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安排和接待。活动计划除了参加11月1日至3日“美国学学会”(asa)在加州圣迭戈举行的年会外,还要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旧金山)、斯坦福大学(加州帕洛阿尔托)、加州欧文校区(洛杉矶)、哈佛和布兰代斯大学、耶鲁大学(纽黑文)、印第安那大学(印第安那波里斯)、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华盛顿大学、乔治敦大学(均在华盛顿)、纽约市立大学和霍普金斯高级国际问题研究所等,与美国同行交流。

10月21日,全体成员在北外招待所汇聚,团长洪君彦介绍了此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他大致讲了以下几点:主要任务是:了解对口专业的情况;搜集有关美国学的资料;了解美国研究中国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发展同美国大学、研究机构的联系;与著名的美国学学者广交朋友。梅仁毅由于前此曾在美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也向大家介绍了美国大学、研究机构的特点。22日下午,专门讨论了由洪君彦起草的考察团将在asa年会上的发言稿,并准备了有关中国的美国问题教学和科研现状的材料(是冯承柏用打字机打的)。

23日晚,美国驻华大使馆一秘kral olsson 宴请代表团。美方有关部门代表出席。我记得美国全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北京代表处主任葛立仁(robert b. geyer)曾提出推动中国美国学的一些建议,如在中国建立全国性的学会,加强双方多种形式的合作等。宴会后,洪君彦还请吴早风向教委领导反映,希望能授权代表团和美国有关单位签订学术交流的协议。

25日上午9时许,从北京起飞转上海于2时左右出境。经过9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旧金山,由于时差该地是25日早上7点50分(北京时间是22点50分),太阳刚刚升起。来迎接的是西尔斯女士(k.sears)。据后来交谈时她告诉我:她是由“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临时聘请的人员,负责全程陪护、联系等工作。在她周到的安排下顺利地住进位于post street一个叫kensington park 的饭店。在休息一天后开始了访问交流工作。第一个访问的是伯克利加州大学,负责接待的是该校历史系教授leon f. litwack和及一位懂中文的port女士,他们介绍了该校的情况,大致内容是加州大学是美国最大的大学之一,有9个校区(常被说成是分校,我后来问及此事,美国同行说各校互相没有隶属关系,财政、行政均独立)。此外,port女士也介绍了东亚研究所的情况。在与litwack 教授交谈时,我曾问及当前最好的美国大学历史教科书是哪一种。他倒很坦率地说是他和霍夫斯塔特等名家共同编的一种(即the united states 1983年第5版),并当即送了我一本。此外还同历史系的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课程等。中午在该校聚餐时,我同一位白发满头的老教授坐在一起,由于我当时想钻研一下美国史学史,也询问他这方面的佳作,他说约翰•海厄姆的《美国历史》(american history )是本很不错的专著。在下午的访问中,我和梅仁毅、王誉公、张柏然几位同志还参观了校区的书店。

29日上午,到斯坦福大学走访。由于只有半天,匆匆参观了胡福研究所图书馆并登胡福塔观看了校园全景,利用午餐时间与德格勒等著名教授短暂交谈后即离开飞往洛杉矶。

30日上午,前往加州大学欧文校区访问。接待者是该校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d.tashjian 教授。他介绍了该中心的课程设置。根据冯承柏的记录,大致有:一,文化研究(文化哲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政治学、社会与文化);二,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学的文化分析、民俗学与流行文化、比较美国民俗学、宗教与文化、视觉艺术的文化分析、语言与文化、黑人圣歌和福音研究、电视与文化);三,世界文化(非洲文化、美国文化、拉美文化、印度文化、亚裔美国人文化、非裔美国人文化、墨西哥裔美国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芬兰和爱沙尼亚的文化和语言、墨西哥裔美国人社区研究)。该校美国学设置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互相交流后,我和洪君彦、梅仁毅、刘星汉等还听了他们一堂关于广告设计和制作的课程。一开始教师简要讲了广告制作基本原则后,即放映实际制作过程的电影。在当时感到十分新鲜活泼,留下很深的印象。午宴时与j.j.flink 教授同席,他询问我的专业,我回答对美国史学有兴趣,他说他对此也做过一些探讨,在宴会结束后专门领我去他的办公室送了我有关特纳、比尔德等名家的著作和评介书籍。下午又参加了该校电子计算机教学课,在当时我对此是一窍不通,看得迷迷糊糊,唯一感受是这东西对查找资料特别快、有用。晚上,又出席了d.tashjian 教授举行的家宴,许多上午认识的同行又见了面。家宴采取自助形式,在当时也感到颇为新鲜。

31日上午,根据接待方的安排,到迪斯尼乐园参观。下午3时许即乘飞机赴圣迭戈准备参加asa(美国学学会)年会,5时到达。晚饭时因正赶上美国的鬼节,在餐厅里看到扮成各种鬼怪的美国人狂欢场面,既感到新奇又难以接收。

11月1日,在会议开始前,该学会的负责人集体会见了我们全体团员,互相作了简单介绍。年会与我们当时的年会不同,虽然也分成各个专题,但发言人很少长篇大论,而且讲完后紧接着由参加者提出问题,互相进行争辩,显得比较活泼。在当时我也感到很新鲜。现在国内学术会议也开始采取这种方法了。在这次年会上团员分别参加了不同主题的学术讨论。晚上,我们参加了asa举行的reception 后,又赶去参加头一年访问我国的美国学者专门为我们举办的宴会。11月2日上午,继续分头参加各专题学术活动。下午美方安排我们参观圣迭戈的海洋生物公园。3日上午,由几位访问中国的学者举办workshop,有50多人出席。leo marx 和patner(女黑人史学家)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头一年访问中国的情况。洪君彦也在大会上发言,概要讲述了中国美国研究开展的情况。双方进行了热烈友好的讨论。10点半workshop 结束后立即去机场乘12点的航班赴印第安那波里斯继续访问。在丹佛转机于晚上9时许才抵达目的地——印第安那大学招待所。

11月4日上午8时许,由该校美国研究中心负责人kinnard 教授(女)陪同早餐后,由她带领参观了该校图书馆(lilly 图书馆),由于林肯是该校学生,专门辟了一个林肯room,收藏有关林肯的文献、文物。该图书馆负责人libran 详细介绍了馆藏图书及其特色。中午该校校长主持宴会欢迎中国代表团,并赠送了铜制校牌,会上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饭后仍由kinnard 教授陪同参观了该校博物馆,由于印第安纳在早期移民时代的地理位置,藏有大量移民文物如他们的住房模型、生活日用品。我看到移民在19世纪初使用的犁、磨、手推车、织布机等,与我们的极为相象。可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他们很快完成了农业机械化,扔掉了这些手工农具,而我们仍然在使用。洪君彦团长给我说:你们搞历史的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参观完后应冯承柏和我要求,kinnard 教授带我访问了美国历史家组织(oah)的秘书处与《美国历史杂志》(jah)编辑部的负责人(名字记不清了),做了约一个小时的交流。他很希望中国同行给他们写书评和有关文章,约定以后多多联系。他还将最近出版的杂志及写稿规范交我们。我担任秘书长后利用这层关系从他们那里的到不少帮助,比如我会组织编译的《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1961——1990)》(李融等翻译、王建华等审校)就是在该组织秘书处及杂志编辑部授权并提供原件的情况下得以出版的。11月5日上午,在kinnard 教授陪同下,冯承柏和我又对该校历史系的一位非洲史教授做了访问,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深谈即乘机飞往波士顿。由于转机和机械故障,晚10时左右才抵达目的地。

11月6日上午,访问哈佛,由theronstrom 教授接待,他简要介绍了哈佛美国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根据冯承柏的记录,该校的美国学由一个各科(历史、英文、社会学、企业史、法律、宗教、音乐、环境)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级学术委员会领导,开设美国文明史的各种课程,采取讨论班的形式授课。只有掌握两门外语,知识比较广博并在某一领域特别优秀的本科生才能学习该课。学完后合格者授予博士学位。从其必读书目看,不仅范围广而且都是当时名家的重头著作。此外,参观了校园和主要的图书馆,可能是建校太早的缘故,设施并不太先进而且空间显得狭小拥挤。该馆长是美籍华人(女),待人十分热情,详细介绍了该观藏书情况,给我印象深的是她一再强调设备老化、空间狭小、经费不足。在出席下午4时的招待会时,碰到一华东师大来进修的教师万比德(父为中国人,母为美国人),他介绍了一些有关情况,他乡遇故人更多了几分亲切感。招待会结束后已是傍晚,冯承柏和一南开在此进修的学生带领我这个“刘姥姥”忙里偷闲地参观了波士顿惨案发生地、议会厅(自由摇篮)、汉考克和a.亚当斯及潘恩的墓地等。这些“开国先父”的墓别说比不上我们的黄帝陵、秦始皇陵,连我们的一些县级领导干部的墓也不如(后来参观佛农山庄时,看到华盛顿的墓也是十分简陋狭小)。这反映了什么,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7日上午走访了马萨诸塞州的布兰代斯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这是一座私立院校,校园不很大但很美丽,在生物科学领域颇有名气。他们对于中国考察团的来访显得十分热情。该校历史系主任负责接待,介绍了该校美国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状况,找来一些研究生同大家座谈,并送了有关资料。由于时间仅半天,当然不可能了解太多情况。午宴后即匆匆离开乘火车前往纽黑文,两点多登车。美国的火车并不先进,车厢破旧,有些座位靠背露出棉絮。下午5点多才到达目的地。

8日早餐后即访问耶鲁大学。根据冯承柏的纪录,该校设有美国学专业,由10位各个领域(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英文、艺术、非洲裔美国人研究等)的专家组成教学委员会领导整个教学,其宗旨是从若干侧面考察美国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生必须修满14门课,其中8门要与美国学有关,并应选一个自己主攻的领域。研究生则要求修满12门课,其中必须有2门同美国学有关。其基础课是“美国文化的形成”,专业课五花八门,如“文化史和文艺批评选读”、“浪漫主义文学与绘画”、“美国小说的起源和发展”、“早期美国史”、“美国宗教史”、“英美清教教义”、“美国妇女史”、“美国黑人史”、“城市化史”、“历史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历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现代建筑”等等。考查团员在该校还分头进行了一些活动。我在梅仁毅带领下参观图书馆。该校图书馆负责人是华裔叫陈晓蔷(女),见到祖国来客十分高兴热情,详尽介绍了情况后还带领参观书库。在一间杂志储藏室,看到我国文革时期的各种小报,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令人咂舌,甚至还发现绝密级的有关林彪的中央文件。下午原定由团长洪君彦做有关中国美国学的报告,因出席人数不多遂改为座谈。在同美国同行的交流中,除了讨论学术问题外,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敏感问题,如对当时流行的刘宾雁写的“第二忠诚”的看法。

9日8时许乘小飞机赴华盛顿,10时许抵达。根据主人的安排,9—10日参观访问了华盛顿故居、林肯记念堂、历史博物馆、宇航博物馆、肯尼迪文艺中心、福特剧院(林肯被刺处)等。在这些参观活动中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是参观宇航博物馆时看到在介绍宇航发展史的部分,把中国古代的“火箭”作为其渊源之一专门列出;第二是参观历史博物馆观时,了解到所谓的第一夫人并不都是指总统的妻子,有的是女儿有的是姊妹。

11日上午访问了华盛顿大学,由该校美国研究中心的b.mergen教授一人接待,他简单介绍了教学和研究情况并送了一些资料。下午走访了乔治顿大学,与5位教授座谈,途中走了3位,不很礼貌,所以并未深入交流,了解情况不多。

12日,考察团的刘、冯二位先期前往费城,下余者上午参观国会图书馆、国会并短暂旁听了参议院开会的情况。国会图书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收藏十分丰富,我曾看了华人华侨资料库,仅照片资料就有好几个大柜子。午餐后利用仅两个多小时的空闲,匆匆访问了霍普金斯高级国际问题研究所,会见鲍大可、奥斯古德等著名学者,他们很热情,对所提问题都尽可能做了回答,但时间太短,来不及详谈。4时左右即乘车去费城,晚6时半到达。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文明系主任m. hammarberg 教授接站并直接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中招待完后才去旅馆,可见其热情好客。

13日一早,hammarberg 教授带领我们到宾大图书馆一间会议室,由两位教授介绍了该系美国学教学研究情况。据冯承柏纪录,该校美国学主要集中在美国文明系,其宗旨是探讨从发现新大陆到跨国公司时代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动力。主要研究领域有:1,智情史—文化史。以信仰体系(含宗教和各种风俗)为主,探讨美国思想传统、思想传播及其社会基础。2,物质文化。研究领域含历史遗址考古、各种文物的分析、民间建筑、手工业生产、绘画和家具等。3,文化人类学。重点是特定文化区群体研究,如殖民地时期的波士顿、18世纪的费城、19世纪末犹他州的摩门教、内战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社区等。4,文学艺术。探讨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绘画、散文、诗歌的创作及其相互关系,把各种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5,博物。研究各种器具、建筑等物质产品的发展演变,着重探讨它们对精神文化的影响。该系设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午餐后,由hammarberg 教授陪同参观了独立厅(独立宣言在此通过)、自由种、富兰克林早期工作的印刷作坊等历史遗址。晚餐后即坐8点半的火车前往纽约,10点多到达,住进旅馆已11点了。

可能是时间太紧,主人安排我们14日上午去纽约市立大学,在该校的会议室同纽约地区各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等)的教授集中座谈交流。主持接待的是tuttleton 教授。来宾中有三位是研究历史的,其中有一位tylor教授 ,因我曾参加了一本英文书“the past before us ”的翻译,而tylor 是其中作者之一,当我介绍该书正在翻译成中文时,他听了十分高兴(遗憾的是该书未能出版)。结束后纽约大学校长设宴招待考察团,除了各大学教授外,一些基金会的代表也出席。下午又同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代表专门讨论了今后加强双方合作的计划。这次考查基本结束。

以后两天主要是参观联合国大厦、纽约艺术博物馆等。17日上午9时乘飞机回国,旧金山停了两个小时办理离境手续即向祖国飞去。到达北京时已是19日夜12点了。

20日上午,全团开会讨论由团长洪君彦草拟的访问报告。洪的报告除了访问一般情况介绍外,重点在汇报与美方初步拟定的协议内容,如1986年在北京召开美国学大会、成立美国学学会、双方互派学者、建立美国学图书观等。11月21日全团到国家教委汇报,并提出考察团的建议。这次考察正式结束。

各成员回去后也分别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和写文章介绍美国学。据我所知,南开冯承柏写了详细材料(我在此文就利用了他的材料),张柏然在南京大学1986年第1期刊登了《“美国学”刍议》,我也在学校做了《简谈“美国学”》的报告(后收入《当代东西方学术思潮讲演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这次跑马观花式的访问,尽管是肤浅而粗糙,但它毕竟开了中国人对“美国学”由不知到知的先声。

05.2.24.初稿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