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节看美国图书市场——兼谈书评及畅销书排名
由《洛杉矶时报》主办的图书节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了,每年都吸引了十五万多人,最多的一次高达十七万人。相比之下,具有103年历史的、北美规模最大、每年各地巡回的“美国图书博览会”看似热闹,参与人数远不及“地方性”的图书节。2003年“美国图书博览会”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展览大厅举行,参加的总人数只有二万七千多人,2004年在芝加哥举行时因有前总统柯林顿的演讲和售书签名而人数稍微增多,但仍不及洛杉矶图书节的场面。今年的博览会于本周末(6月3-5日)在纽约举行,有400多位作家签名,2000多家出版社展销最新图书,并由过去多次主持奥斯卡颁奖仪式的比利.克里斯多演讲壮势,但总参与人数只有三万(据《纽约时报》6月6日报道)。
美国图书市场的行情在9/11之后大跌,现在略有回升,但仍不景气,举办名人演讲、赠书签名、博览会等都是为了促销。《纽约时报》6月2日一篇文章说,“出版业不景气是因为作者增多,读者减少。”洛杉矶图书节的成功在于,(1)不打商业口号,以“普及阅读”的方式吸引众多读者;(2)场地大,不像博览会那样在拥挤的大厅内,而是在加大洛杉矶分校美丽的校园里,加上四月底气候宜人,参加图书节近乎于郊游;(3)有大量紧扣时事的演讲会和讨论会;(4)与此同时进行的“图书奖”颁奖活动,吸引了全美重要作者;(5)种类繁多,除了主流出版社以外,很多西海岸的独立出版社也参加,大连锁书店里看不到的书常在这里出现。(尽管不以赢利为目的,《洛杉矶时报》和加大分校以租场地给出版商展销等方式每年因办图书节而创收一千二百万美元。)
洛杉矶是美国第二大图书市场,而且势头越来越看好。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出版人”茱迪斯.瑞根(judith regan)准备把瑞根书局搬到洛杉矶,她在上星期接受《洛杉矶周报》访谈时说道:“在过去的20年内,纽约已成为银行家、华尔街律师和超级富翁的天下,艺术家纷纷逃离,创作正在死亡,房租年年暴涨。”茱迪斯恐怕也是世界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她出版有色情书籍、名流传记等等,再加上她本人与前纽约警察局局长的婚外恋,使她的出版社名噪一时,2002年《富比士》曾刊登专访,标题为“垃圾也卖座”,今年一月《名利场》的专稿“魔鬼和瑞根小姐”更是对她百般讽刺。南加州读者对她的抵触情绪很大,我本人在上个月听说她将搬来时曾取笑到:严肃文学代言人史蒂夫.瓦瑟曼即将东行,畅销出版商茱迪斯.瑞根即将西行,洛杉矶将更加好莱坞化。然而,看看她的近期出版物也有不完全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较有深度的书籍,如一位普通伊朗人在1979年逃离伊朗后的回忆录和一本反映爱尔兰裔帮派的历史书等,她的到来不仅为影视明星出书带来了便利,也许能促进移民文学吧。(茱迪斯在瓦莎大学时主攻文学,曾热衷于叶芝、乔伊斯等,走上社会后才脱离“精英”,作为出版人她阅读面极广……一份地方独立小报的采访报导使我对她的印象转了135度的弯,并期待着那45度。)
去年10月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名单一出笼,许多人感到惊讶,美国《图书报导》记者就此现象采访了《出版周刊》书讯主编、《今日美国》书评人、《纽约时报》书评主编、和《洛杉矶时报》书评主编。夏洛特.阿波特(出版周刊)说:我对虚构类的提名最感惊讶,这里面没有一本是畅销书或图书博览会上叫座的,行业内人士也没提起过,但我很高兴看见这么多女性作家被提名,也很高兴评委们不受“票房价值”的影响。
史蒂夫.瓦瑟曼(洛杉矶时报)说:每一个读者都是评委。评选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事情。很高兴国家图书奖能够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书籍。很遗憾的是文学价值往往被商业价值的考虑所替代。每年出版的一万二千本小说和七万五千本非虚构类,任何评委都不可能看过所有的书,从所有谷科内挑出小麦来,不是傻瓜就是英雄。美国文化中对排名的崇拜从未减低过,尽管文学不景气,各种奖项却不断增加。
鲍博.明哲西莫(今日美国)谈道:奖项有时能促进销售,尤其是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评奖最大的好处是帮助那些还没有名气的作家出名。
山姆.特纳郝斯(纽约时报)在回答为什么读者趣味和获奖作品之间有巨大鸿沟时表示不同看法:有些作家在写作时就是面对广大读者的,例如狄更斯和马克.吐温,对所谓“高、低文化”之界线早有争论,我们的“畅销书”名单上也有很杰出的作家,如菲利普.罗斯(《反美密谋》作者)和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人间莎翁》作者)等。
《纽约时报》书评自从去年10月3日改版后,更注重流行图书市场,并增加了畅销书短评。该报畅销书排行榜下面有一行小字:排名反映两周前的销售量,也就是说,当读者看到排行榜时,已经是两周前的旧闻。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读者根据这个名单去买书或借书。美国人的读书趣味不一定完全反映在买什么书上,《图书报导》因而专门做了“图书馆借书排行榜”,我粗看了一下,和报刊上的销售排行榜区别不太大,有当前和过去的畅销书和获奖作品,也有在书评上得到好评的书。
《洛杉矶时报书评》共16页,也有个畅销书排行榜,被调查的书店严格保密,以防书商利用这些书店来提高自己出版物的销售量和在排行榜上的位置。书评主编史蒂夫.瓦瑟曼说,虽然他们每周都做排行榜,但他自己从来不看《达.芬奇密码》之类的畅销书。他每年收到六万多本出版社直接寄到他办公室的书,能够上书评的只有1500本左右,其它都是他自己找,他手下有四个编辑,一个书评人,加上文职人员,书评通常是约稿,每篇400美元稿费。他说,“最近几年我做了很大妥协,我们自己排行榜上的书将近50%都上了书评。”(参见“2005年洛杉矶图书节扫描”一文。)
几年前美国新闻评论周刊的记者曾向所有报刊书评主编发出问卷,调查他们在工余时间读什么书为消遣。亚特兰大的一位书评主编说,他很难将工作和消遣区分开来,《芝加哥太阳报》书评主编深有同感,他说:“我读所有的书都是为了消遣,这正是工作的乐趣,我现在重读海明威的《告别武器》,比大学时代读时更有体会,因为人生经历更多了。”《洛杉矶时报》书评主编说他喜欢看传记文学,刚看完《普希金扭扣》,纯粹是为了娱乐。《达拉斯晨报》书评主编说她正在恶补去年的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