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图书馆的启示
俄亥俄图书馆的启示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观察/2005年8月8日发表
还在1991-1992年,1999-2000年间,我参观了多所美国的图书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的图书馆确有许多值得中国国内图书馆借鉴之处,遗憾的是,90年代以来,国内的图书馆虽有改进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准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在开放、便捷、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2003年8月31日-9月7日,笔者有机会访问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参观了一些图书馆,又一次获得不小的启示。9月2日我们在袁清教授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威特堡大学图书馆、安提亚克大学公共图书馆、代顿大学图书馆、州立肯塔基大学图书馆。威特堡大学图书馆是所私立大学图书馆能够提供160种数据库,数以千计的杂志,数以百计的videos, cds, and dvds和超过40万份书籍(含电子版书),这里的开放时间是星期一-四,上午7时45分一直到午夜;星期五上午7时45分---21时,星期六10时-16时,星期日中午到午夜。图书馆中有关中文图书和杂志极少,而且主要是来自台湾的。
安提亚克大学是所基督教私立大学,学校不大,学生人数只有700多,但是图书的藏书不少,其中也有一些中文的图书和起期刊。代顿公共图书馆是袁清太太在这里工作了7年的地方。代顿大学是私立的天主教大学,图书馆内中文图书杂志很少。
2003年9月4日,我们参观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主馆william t. young图书馆,集中收藏人文和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的图书资料。图书馆正面有一个巨大无比的碗型草场,极其壮观。该校图书馆除主馆外,还有几十个各具特色的分馆。我们仔细参观了主图书馆中的中文藏书、历史藏书及杂志,发现这里的中文图书也有一些,美国历史文献包括近代时期的国会档案均有收藏。这里的图书馆设计颇具特色,书库除了特藏书外,均全部开架,而且图书书架间的距离较宽,有利于读者查找,书架旁有不少阅读桌,方便读者就地阅读,这些阅读地点均有较好的自然采光,书架上很少有副本书,而且所有书库全部贯通,给读者以极大方便。此外开放时间长。主图书馆共五层,开放图书陈列呈六方形,由自母排列,查找方便。记得我1991年整天泡在奥伯尼大学图书馆内,可以自由进入书库,里面的开架书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意取出在旁边的阅读桌上翻阅和摘录,也可以在馆内复印,借回阅读也十分方便,比起国内的图书管理来好得多,主要是方面读者。至于图书管理人员雇佣了大批半工半读的学生,实在是双赢之举。
9月5日我们参观了俄亥俄州立莱特大图书馆, 图书馆中的特藏馆收藏了早期航空史的珍贵资料,包括有关莱特兄弟(orville and wilbur wright)及其家庭的历史资料,藏有代顿地方历史资料等。图书馆里专藏了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复制品,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影响。此外,图书馆内的中文图书和杂志也有一些,美国历史文献和图书资料十分丰富。
9月6日我们参观了俄亥俄历史中心的图书馆,接着去哥伦布大学图书馆参观。哥伦布大学图书馆被称为拥有500万册印刷品图书和400万缩微胶卷,是19世纪北美最大的研究性图书馆。它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主馆和12个科目图书馆27个部门和特藏图书馆。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库(electronic resources),有六类的检索资源:oscar、ohiolink、 cic 、worldcat、electronic databases、electronic journals。此外,图书馆的文章检索也引人注目(http://www.lib.ohio-state.edu/find/subject.php for latest listing of databases by subject)。
1992-2002年经过10年完成的ohiolink对于整合俄亥俄地区的图书资源起了重要作用,1999年有20个研究单位连接,2000000人次登陆,增加26个资料库4000万人次搜索研究,下载文件800万份。2000年有有2个研究单位连接,3000万登陆,增加5个资料库,5000万人次搜索研究,下载文件1300万份。2001年7000万人次搜索研究。2002年又有4个研究单位连接,4000万人次登陆,8000万人次搜索研究,下载文件2500万份。在2002年目录包括俄亥俄的17个普及性和研究性大学、23个社区和专业技术学院,州立俄亥俄图书馆, 还有42所独立学院。1994年参加的研究单位只有9所,2002年已经发展到83所。据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的专家袁太太介绍,现在ohiolink已经发展为全国性的图书信息连接,只要通过www的international resource 查询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就可以获得需要的图书信息资源。
该馆的中文图书和期刊十分丰富。仅中文图书书架就有装满了两层楼,大陆的、台湾的、香港的和东南亚及欧美的中文图书均有,没有意识形态的干预,这对于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十分重要,十分有利于读者大自由和独立的阅读和研究。在文学图书中,我们发现这里有不少红楼梦的版本书、译本书和最新出版的红楼梦研究著者,也有不同版本的金瓶梅等。
顺便提到图书馆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y, crl,www.crl.edu)包含报纸超过16000条;博士论文超过80万条,还有大量政府文件及杂志等。
中国的国情和美国不同,但是也有不少共同的制约因素,例如近年来由于经费的大幅度削减,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受到影响有所削减,但是对于美国的大学图书馆总体影响不大。美国图书馆给我们的突出印象是在对象上的全民性开放,内容上无封闭开放,方法上的全开架开放和时间上的全天侯开放。这四个开放突出了图书资料的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美国图书馆的开放对象并不局限于本校大学生和教员,校外和外地的读者同样可以借阅而不需要严格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而不需要任何证件,我们进出这七、八个图书馆从未出示过任何证件。就人文和社会科学来说,图书的开放应当无禁区,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在这里可以极其容易地看到大陆的出版物、台湾的出版物、香港的和东南亚及欧美的中文出版物,而在大陆是相当困难的。所有图书除了特藏和副本几乎全部开架,读者可以随意查询,而且几乎所有开架的进出口是相通的,这极大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查阅,在开架书旁边留有足够的阅读桌椅,同样显示了以读者为本。开放时间长,是方面读者的另一大特点,例如在哥仑布大学图书馆主馆的开放时间,星期一至四,7时45分-24时, 星期五7时45分-22时, 星期六8时-22时,星期日11-24时,可见每天开放时间均在13-16小时间,中午并不闭馆。为了解决管理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图书馆采取吸收学生勤工俭学和部分退休教职员义工的办法。至于图书馆的现代化电子化问题,这可以从目录的多样化、快捷化和联网化可以看出来。在美国的图书馆,学术为公、资源共享方面读者已经不是一句空话。
还要指出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美国许多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之快令人惊讶,数字网络图书大幅度增加,电脑更新之快同样目不暇接。1991年初在奥伯尼图书馆用的是386、486台式电脑,光盘极少使用,到了1999年,已经被越来越快速的光盘和手提电脑所取代。学习、教学和研究离不开图书馆。我1954年上大学习惯于对图书馆借来书做学习资料卡片,这种习惯一直到留校任教,并且喜欢随时积累简报资料,到了80年代复印流传开来,开始利用复印来保留和积累资料。基本上90年代以前的教学和研究成果都是在卡片、简报和复印资料和图书的积累和研究思考基础上写就的,所以不仅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1992年起,我算在北师大文科教师最先使用电脑的几个教师之一,当时从美国带回的几百张的5.25,3.5盘电脑资料数以亿计字,那时使用的还是286电脑24针打印机,及3.5硬盘.不管怎么说,开始了电脑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起步,很快电脑不断更新,1999年用上了手提电脑,许多学术资料学术不仅来自文字图书而且来自网络资源。鉴于自己教学和学术道路的切身感受,也受到美国图书资料资源贡献的启示,从2002年4月起我创办了非赢利性、学术性网站——学术交流网,并确立了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
(写于2003年9月21日)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观察/2005年8月8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