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B)

更新时间  2005-10-26 作者:黄安年
上接a篇

  第三,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站距离资源多元化和资源共享还有不少路要走。我们的不少网站不仅信息源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学术网络政治化的干扰、学术网络商业化的诱惑、学术网络行政化的误导、学术网络本位化的限制,如果这些非学术因素不认真解决,真正实现学术资源共享还是困难重重的。

  第四,属于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美国问题光盘和我国美国研究和教学的数据库还很少。

  第五,在教学和研究中运用美国问题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还很不平衡。

  第六,我们的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还没有被纳入教学和学术成果“一刀切”的“量化”管理和评介机制中。[10]这种行政化的“量化”机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迅猛发展。

  第七,我国的学者个人美国问题学术性网站凤毛麟角,孤军奋战,往往还得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积极支持,自然也没有被纳入学术规划和成果“量化”系列之内。在现行的个人综合性学术性网站中不乏美国问题的栏目和内容。[11]最近戴超武博士刚刚开通了冷战国际史研究个人专业网站《文行忠义——戴超武个人网站》(www.daichaowu.net),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12],相信这类涉及美国问题综合性或专门性网站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欢迎的。

  

(三)

  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为加快我国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网络化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视美国问题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改变信息源的单一化现象

  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华文世界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源。西文信息源应当涉及各种文字,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档案,以及反映各种观点和信息的图书资料。即使华文信息资源也应当尽可能掌握和了解海外华人各种出版物、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中文出版物和档案资料,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文出版物等。对于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研究和了解。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资源信息相当的单一化,距离多元化还很遥远,某些重要的中文信息源被以“保密”和“反演变”为借口而封杀,其实这些资料和信息在国外获得没有多大障碍。可以说,在学术研究的信息源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还存在很多壁垒,还很不平等。自我封闭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术繁荣,无异于学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自杀,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评论和决策的局限以至失误。把资源信息的使用分成三六九的做法,有失公平,这种垄断学术资源的行为,也是妨害学术发展的。但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不能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我们要警惕和反对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但是也要加快保障国家公民和学术工作者便捷、快速、公平地获取学术信息自由的立法,维护学术研究的知情权,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立法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行为。[13]

  第二,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

  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学术资源共享是衡量享受学术民主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的必备条件,更是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能否顺利发展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避免学术资源政治化,让学术资源回归学术[14]。其次要避免学术网站商业化,防止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政务性、公共性、学术性网站变了味,从而使非赢利性让位于赢利性、共享性让位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网站。其三,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为已任的重点高校,要避免高校学术网络行政化,防止学术网站学术含量的失缺。其四要防止和杜绝在学术网络运营上权、钱、学相勾结的腐败现象。

  第三,中国美国问题的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在网站建设中应当发挥龙头作用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美国学会网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美国政治与法律》等美国问题学术性网,总的说来,这些网站还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美国研究的机构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站。从龙头作用来考察,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不能把网站内容仅仅局限于学会的会务和研究所(中心)的所务,还应当在推动我国美国问题专业化研究和大众化普及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在这方面是大有作用的,有许多事可做,需要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加快工作力度。

笔者曾撰文提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协调优势功能是迄今任何学校和研究机构所无法取代的,如果研究会能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种有增无减的协调优势功能,无论对于研究会还是各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单位将是双赢的。让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真正成为关注中国美国问题和美国史的学术家园和资源库,在这个家园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繁荣学术,促进友谊。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站里快速便捷、求真务实地获得有关美国历史、美国问题、美国经济、美国外交、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美国现状、美中关系、美国研究、美国文选、美国论著索引、美国问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学术动态、美国学者信息等等的权威性资源信息,并且和众多的美国问题网站连接等等,这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美国史研究将是一个极大的贡献,而做好这件工作不能仅仅靠秘书处几个人的努力,需要各个研究单位的协作分工,逐步积累,从而缩短和美国在网络资源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做好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下需要的是主动的为资源共享的献身精神。发挥研究会的协调功能,组织力量为建立资料库或编撰专门论著作规划和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学会经费短缺,没有美国专职专业人员,也没有科研项目经费,但是只要有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研究会协调功能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15]

  第四,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

  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16]

  第五,改进学术管理机制,加强美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

  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应受到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在职还是离退、立项还是编外的限制,但是现行的学术“量化”管理机制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非科学性,它既不认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也不欣赏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文章,从而对在职学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事实上一些网络文章的创新观念、思维、架构并不亚于传统纸媒的文章,只是“网媒”转成了“纸媒”才成了学术“正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在普及美国历史知识方面,网络媒体的作用也是传统纸媒所不能取代的,学会和美国研究机构的网站在保障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科学认知的美国方面,其作用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者只是跟着各种“量化”指挥棒走,那是难以在美国知识普及领域做出更大奉献的。

  第六,积极鼓励和扶植办好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网站

  网络时代不同于工业化和标准化时代,它在现代化同时给予学术工作者以更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个人学术性网站为学术繁荣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美国问题的学术成果不仅来源于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而且立足于学者个人的自觉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心得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个人学术网站展现出来。尝试、建设、完善个人学术性网站是学术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已经受到了来自民间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理应得到来自“皇粮”管理机构的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鼓励和扶持。这种个人学术性网站不受专业的局限、年龄的限制、编制的困扰、模式的规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具特色。这类个人网站的综合性、专题性形式不拘,只要含有相当部分美国问题内容的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现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创办的学术网站已有杨玉圣的学术批评网和美国政治与法律网、周祥森的史学评论网、

戴超武的个人网站、黄安年的学术交流网等。笔者以为各级学术管理机构应当以实际行动支持个人学术性网站的创办与繁荣,把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等响亮口号落到实处,造福于学术界。[17]

  第七,加强美国问题网络间的联系和整合,推进教学和研究的优势互补

  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络还处于起步和各自奋战的分散阶段,加快学术网络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站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由中华美国学会牵头着手研究和推动加快我国美国问题网站的交流和联络工作。通过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全国各个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协调力量,分工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美国问题网际网络。凡是涉及美国问题的学会、机构、涉及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性网站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推进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提高美国问题的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

  第八,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避免教学和研究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里首先是遵守宪法、遵守符合宪法原则的各项法令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信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不道德以至违反行为。凡是来自网络的资源一定要说明来源,切忌变转引为原创。对于一旦发现这类不道德行径,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群起而批之,我们的学术主管机构要严肃对待,避免护短作为。同时也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挽救一时的失足者,避免再犯。其次,要对网络信息和文章采取严肃的学术甄别,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切忌不加分析地“克隆”和转引。其三,对于网络公布的文献资料需要认真查对原文,比较鉴别,审慎引录,避免失实,以讹传讹。  

(四)

  自2002年4月22日以来,我开通了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迄今已经发布各类文章和信息超过15900多份(篇)。学术交流网的宗旨是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由于学术交流网中的美国问题栏目兼有学术性、知识性、时评性、资料性,为广大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者、爱好者、了解者和涉外工作者提供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络交流平台,因而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的欢迎。[18]学术交流网链接涉及美国问题权威性、资料性网站,又为网友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查询通道。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登陆学术交流网的累计人次超过3万;到2003年12月31日累计人次为167350;到2004年12月31日累计人次为385750;到2005年9月1日累计人次为800000。[19]到2005年10月1日则累计登陆人次超过了90万。[20]10月15日超过95万。统计数字还告诉我们:2002年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120;2003年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375;2004年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598;2005年1-9月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则为1883,而2005年7-9月三个月间日均登陆累计人次超过2700,这表明关注学术交流网的累计点击人次日益增多,其中多数为海内外的教育界和学术界人士。[21]

  在当前我国涉及美国问题的学术性中文网站中,学术交流网以信息丰富和广泛、快速和便捷,学术含量较高见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学术交流网从最初总共8个栏目发展到现在的32个栏目,日均发布文章和信息11份(篇),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酸甜苦辣历程。学术交流网一年365天不停歇,每天提供新信息,既要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又要克服技术维护的障碍,还要付出平均每天四、五个小时以上的辛劳及每年数千元费用的支出(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未计在内),此外还中断了原定的个人研究计划。尽管没有获得一分“皇粮”的赞助、各种规划“项目”的审批、“量化”成果的确认,不过,持续增长的“点击率”说明,网站的一定学术含量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同,学术交流网既没有图像、也没有聊天室、既没有庸俗的社会信息,也没有快速的检索手段,网友如果不是看重网站的学术含量,难以保持不断登陆和增长的“点击率”。顺便说明,学术交流网是名副其实的个人网站,是一个年近七旬献身于美国史学术事业的纯个人的学术网站。我衷心感谢广大网友和学界同仁对学术交流网的支持和关注,也切身感受到开展网络学术是一项于人民、于学术有利的奉献,也体会到一个已经退休好几年处于边缘化的美国问题学者,为自己奉献社会的学术岗位而感到欣慰。近年来我已经很少登上课堂、很少和研究生本科生面对面交谈学术,也很少参与学术会议,但是通过网络课堂、网络交流昼夜不断,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网络远程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一种既大众化又个性化的教学相长形式,我的学术活动有了新的天地,学术生命也有了新的延续。

  (写于2005年9月10日,10月17日再改稿)

  

  下转c篇

  

  首发时分a、b、c篇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