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更新时间  2005-11-11 作者:杨生茂

这是一本耐读的好书,大可展卷细细品味。作者以活泼的笔触、丰富翔实的材料、铺陈有方的章法,娓娓动听地展现了亨利•鲁斯父子两代人对旧中国的影响历程,活龙活现地将其刻画入微。特别是对亨利•鲁斯利用巨大媒体势力,炮制扶蒋反共的手法与当时中国执掌政权者的具体实况节节排列对比,十分生动。在笔者眼中,这本书具有史诗式的气派。

笔者之可以有“史诗气派”的感触,主要还由于书中所记述的鲁斯活动的时间大部是笔者在美国海外教会大学和美国本地大学上学的年代。由于书中描写的中美关系一些具体政治现象,虽然当时知晓一二,但对其背景和缘由都不甚了了。作者结合具体史实,掀开内幕,解开连串的迷团,故读时心为之动。

举两个例子。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常在未名湖畔一个小岛上锻炼身体。每晨一个年轻的园艺工人教我练拳。亭子周围土地不多,也无绿草。记得在亭中还参加过一个小型报告会,内容是沦陷区的日本经济。因为当时学校大门外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校内也有日本人的耳目(汉奸),所以这种报告是保密的。在燕京肄业3年间,岛亭给我留下的记忆比较深。今作者叙述路思义在华办学活动,也说明岛亭是为了纪念路思义而建立的。岛亭来历的记载为笔者久已消褪的记忆涂上一层新的色彩。这种色彩又显现了传教士几十年在华活动的底蕴。

又如,在美国大学读书时,于新闻系选修过几门课程。教师对鲁斯媒体帝国的权势讲述得如数家珍,我不会不对鲁斯深深欣慕。每周总要买《时代》周刊和《生活》画刊。但是只感到《时代》对新闻多描绘,多议论,对于具体事实却语焉不详,尤其对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很简单笼统,读后感到不能满足求知欲望,每月总须到图书馆去读《美亚》杂志,方能得知国内政局和战事的大致轮廓。尤其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两个杂志所言大相径庭。今读作者所叙述的关于鲁斯捏造新闻的累累事实后,方得一目了然。在二战期间,虽然也曾零零星星地读到执拗偏颇的鲁斯与其驻外记者发生矛盾的新闻,但底细不清。今读本书,才有谜底毕露之感。

美国向海外扩张是以四种人为前导的。军人、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是海外扩张的急先锋。美国建国初期海外扩张是以商人开道,因为当时美国国力不敌英国,未敢随便挑战。即使进入19世纪,美国海外扩张还是紧随英国之后,迫使中国订立一些不平等条约。教士们在治外法权的庇护下,进行各种活动。及至19世纪末,英美在北美大陆所开展的遏制反遏制的——中,以美国胜利而结束,同时,美国新兴垄断资本开足马力,加强海外扩张,这就开始进入了鲁斯父子所处的时代。

路思义起步于垄断资本开始海外扩张的初期。鲁斯起步于垄断资本开始问鼎全球的初期。二战后冷战初期,美国的锁链把中国缠得更紧,鲁斯更大力扶蒋反共。结果事与愿违,其声望坠入谷底。

鲁斯父子在中国所起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在时代和形式上不同,但在实质和涵义上是相通的。父亲出力教化人民,儿子保护腐朽专制政权。可以说,前者主要以教化中国人心为己任,后者主要以摆弄中国统治阶级为目的。美国建国以来,宗教势力很大,影响钻心。鲁斯父子在海外施展的影响显现教会的特质。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情结”二字。笔者觉得宜慎重审视。我认为,一个人在某地生活一段时间,往往对该地怀有一定的情感。这是普通的情形,但对于身居媒体帝国要津,并能左右时局的人物就不能轻易以此度量。若以寡情少义、偏颇执拗视之,倒很适宜。鲁斯扶蒋反共,撒天下之大谎,无所不用其极。在鲁斯思维中决定的想法是以美国利益为归依,何情之有?笔者不厌其烦地提倡“鉴别吸收”, “情结”也属于鉴别之列。作者用文采生动的排比笔法揭示了鲁斯情结的狰狞面孔。这无异告诉我们一个治史道理:治史尤其治外国史,必须具有鉴别吸收的功力。鉴别是勇于和善于吸收的基本条件。如此,方可避免醉心于译文组合的弊端。本书是匡正这类流弊的一种范本。

罗宣:《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