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评《杰斐逊全传》——纪念刘祚昌先生逝世一周年

更新时间  2007-03-12 作者:黄安年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杰斐逊的第一人,他离开我们而去已经一周年了[1]。本文通过评介不久前出版的两卷本《杰斐逊全传》,集中阐述刘先生竭尽心智探索杰斐逊民主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成果。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处开始,刘先生即发表了许多研究杰斐逊的专题文章。[2] 1990年11月,他在为拙著《美国的崛起》一书写中强调杰斐逊是“思想深邃、品德高洁的民主主义思想家”。[3]1993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了刘先生和邓红风翻译的《杰斐逊集》。同年,刘先生还在美国举行的杰斐逊诞生150周年学术讲演会上发表了自己具有创见的学术见解。1990年开始,年已古稀的70岁高龄的他,怀着对杰斐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仰慕之情,全身心地投入了《杰斐逊全传》的写作,刘先生说:“作为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把杰斐逊这位历史巨人全民地、详细地介绍给中国广大读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我不顾年迈体弱,决心全力撰写此书。为了完成这个对我来说极为重大的任务,我花去了整整14个寒暑。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我的写作,如果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几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其间,我饱尝了各种辛酸,历尽了一切艰辛,但是我都能甘之如饴,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到底。我惜时如金,不敢一日舍笔以嬉,除非生病。我最怕的是生病,因为生病会影响我的写作。每逢生病时,最最怕的是著书未成身先死。可见,这部书是我呕心沥血的产物。……回忆当年开始动笔时,我头发刚刚花白,走路健步如飞,而到完稿时,却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了,因为今年我已经年逾83岁。”[4]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祚昌先生是我国锲而不舍全面深入探索杰斐逊民主思想和实践的第一人。2005年出版的《全传》是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代表作,也是他的封笔之作。该书计131万字,全面叙述了杰斐逊为人、为亲友、为政、为民、为思想和理想的方方面面,生动描绘和刻画了杰斐逊民主思想和实践。《全传》一书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民主伟人;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研究杰斐逊民主的第一人的学术思想和方法。 

刘先生在《全传•序》中写道:“在同时代的美国人中间,杰斐逊可以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伟人。他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当代人的前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光彩照人的特色。”在我看来,他对杰斐逊民主的特立独行研究大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杰斐逊不仅是美国民主的奠基人而且是推动民主改革的领航人 
  
作者在《全传•序》中写道:“美国在反英独立战争中涌现出不少革命领袖,但是在这些革命领袖中,惟有杰斐逊能高瞻远瞩,目光如炬,为这些独立运动指出斗争的方向。” “在这次反英独立战争中,革命领袖们一般只是追求一个目的:实现美国的独立。但是,杰斐逊却怀抱两个目的:除了争取独立外,他还追求民主。”“当其他人只满足与争取独立的斗争的时候,杰斐逊却单枪匹马地在弗吉尼亚大力推行民主改革。他希望用弗吉尼亚的民主改革去带动全国范围内的民主改革。”(《全传•序》第7-8页)作者在《全传》第三章中强调《独立宣言》 “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就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这就是说:“成立政府的目的为了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同意的政府,而不应该是个人或少数人独裁的政府和世袭的政府。《独立宣言》的永垂不朽的价值和意义,端在于此。” “《独立宣言》既反映了北美广大人民独立的渴望和要求,又表达了执笔人杰斐逊个人极有特色的思想和感情。”(《全传》第103、106页)作者认为杰斐逊在自然权利问题上重视“人“而轻视”物“,充分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第108-109页。作者通过第三章弗吉尼亚改革一节和第四章从州长到国会议员的叙述(第111-112、129页)得出结论说,杰斐逊不仅是美国民主的奠基人而且是推动民主改革的领航人。 

(二)杰斐逊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 
  
1.刘祚昌先生认为杰斐逊反对君主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暴政比任何人都更为严重强烈。在《全传》序中,作者认为杰斐逊为美国民主设计出周密完备的机制,提出了下述几种办法:第一,实行三权分立及地方分权(即联邦制)。第二,限制总统任期。第三,普及教育、发展教育。第四,培养人民的反抗精神。(《全传•序》,第10页) 

《全传》第六章详尽叙述了他对《联邦宪法》态度的变化,引述1787年12月20日致麦迪逊信中的见解,“称赞称赞了《联邦宪法》的许多优点”“又指出宪法中他所不喜欢的两点:其一是他缺少一个‘权利法案’;其二它未能规定总统轮换制。”他“要求总统在当完两任总统后不能当选第三任总统,并且希望本着这个原则去修改宪法。”“他是争取权利法案运动精神上的领袖。在同时代的美国领袖中间,只有杰斐逊从思想感情上支持权利法案。”“正因为得到杰斐逊的支持,争取权利法案的运动才形成一个强大的运动。而且,到20世纪,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之实现总统两任制,也是和杰斐逊的努力分不开的。”“杰斐逊对于美国联邦宪法的进一步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263、265、270页)在第六章“对法国革命的献策”一节中,作者详细叙述了杰斐逊出使法国的活动,称他“为法国革命领袖出谋献策”特别谈到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国宪法与他的关系,作者说“拉斐德在准备《人权宣言》的过程中曾多次与杰斐逊商量过”“在完成初稿后,拉斐徳又请杰斐逊提出修改意见。”在宪法起草委员会两派争执不下时,1789年8月下旬的一天,两派在杰斐逊家中聚餐“达成的协议,挽救了法国的宪法,国民会议在1791年把它颁布于全国”。作者认为杰斐逊1784-1789出使法国的五年“是他的民主思想进一步深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对封建专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发现了解决贫困及农民问题的钥匙,提出了一个时代的人没有权利为下一代人制定法律的立论,进一步丰富了防止暴政的思想。(第271、279-281、286、289、292-293、294-301页) 

在第三十二章“弗吉尼亚大学之父”中,作者在阐述杰斐逊教育思想时写道:“如果说杰斐逊因在争取民主自由(革命期间)和保卫民主自由(从国务卿到总统任内)方面取得伟大成就而赢得民主自由战士的称号的话,那么在退休后由于热心教育事业及创办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的称号。”杰斐逊精辟地阐明了教育与民主自由之间的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是防止民主蜕化为暴政的重要手段。”在详细阐述了杰斐逊为创立一所崭新大学而奋斗不息,为大学建设而呕心沥血时,作者指出弗吉尼亚大学的两大特点:“第一,它把美国现存的大学所奉行的传统的规章制度一扫而光。……大学实行民主、学校领导人由教授选出,尽管领导人在学校管理上受理事会监督。在学生中间实行教授领导下的自治。对于学生实行道德感化,而不诉诸惩罚。一句话,这个大学消灭了一切外在的权威。它是杰斐逊的理想——小政府的缩影。”“第二,在学习和生活上密切师生关系。这是通过‘大学村’的建筑格局来实现的。”在大学村里,教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邻居,可以制造出一种家人父子关系的气氛。作者以为“说杰斐逊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是远远不够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第1440—1441、1468、1474) 

2. 刘祚昌先生认为杰斐逊不仅主张政治上的民主,而且提出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和提倡道德思想。在《全传•序》中他写到杰斐逊“认识到民主只有与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缩小贫富的差距,才能真正促进人民的幸福。”“光有政治民主和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是不够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的无限发展,必然出现强凌弱、众暴寡、互相残害的可怕局面”,为了防止和矫正这种可怕局面的出现,“必须有人大力提倡才能奏效。为此,杰斐逊慨然承担了这个责任。”“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只有杰斐逊认识到提倡道德的重大意义,只有他为弘扬道德付出了大量心血。”“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是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以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及弘扬道德为辅翼的意识形态的复合体。”(《全传•序》第10-11页) 

《杰斐逊全传》中阐述杰斐逊经济政策和思想的文字篇幅较少,第二篇“反对汉米尔顿的斗争”部分反映了他的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和思想,同时用相当篇幅叙述“在国家大计方针上”和汉米尔顿的对立。作者评论说“如果从是非曲直来看,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美国的许多社会病都可以在汉米尔顿的思想主张中找到根源;而针对这些社会病,就应该到杰斐逊的思想里去寻求药方。”显然作者是怀着对于民主的渴望和对祖国前途的忧患来研究杰斐逊的。作者在叙述了杰斐逊最讨厌金融投机事业,并身怀忧患地写道:“杰斐逊关于这种无法无天的投机行为的警告,对于21世纪的今天的我们,仍有其教育意义,因为它提醒人们必须认识到:不管资本主义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面如何成功,它也培养和鼓励社会罪恶。”(第340-341、382页) 

《杰斐逊全传》第四篇“政绩辉煌的前四年”简要叙述了杰斐逊的财政政策,称他“以财政为重心的改革,以国家政策为杠杆,以抑富扶贫为目的,把汉米尔顿财政体系颠倒了过来。”“杰斐逊在这次改革中,通过取消国债制度及国产税,堵塞了大商人大银行家榨取人民大渠道,发挥了政府的抑富扶贫的作用,切断了美国走向以大商人大银行行为支柱的集权国家道路。”[20]在《全传》的外一篇“杰斐逊的民主乐园”中,专门谈到“抑富扶贫”时叙述了这一主张的表现和原因,指出:“它起源于他对于穷人的同情,他一贯站在‘劳动者阶级一边’”,“也来自他的社会正义感:他痛恨富人对于穷人的鲸吞蚕食”,“也与他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他在财产及财产分配问题上的主张相一致。”并评论称他“既反对贫富悬殊,又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而是主张通过温和的手段缓和或减轻财产上的绝对不平等。”(第792-794、1662-1663、1666页)关于汉米尔顿评价国内美国史研究者历来存在不同评价,相信刘先生有关激烈抨击汉米尔顿财政政策的见解,将引起学术界的不同回应,从而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 

(三)杰斐逊民主的人生观也有其独具的特色 
  
杰斐逊认为追求幸福既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也是人生的目的。物质上的享受固然是幸福的不可缺少的内容,精神上的幸福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反对穷奢极欲,反对纵欲,而强调节欲。他反对物质主义,反对肉体享受至上。他所珍视的,是高尚的、优雅的精神上的享受:对艺术的欣赏,欣赏田园风光或大自然之美,与志趣相同的朋友盘桓,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读书以及在与家人团聚中享受天伦之乐等等。” (《全传•序》第12页) 

刘祚昌先生把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和他的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归纳为:第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杰斐逊重视情谊和道义而非金钱。第二,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他重人而轻物,把人放在第一位。他重视人的尊严,他提倡民主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第三,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杰斐逊把人的精神生活放在首要地位,而把物质生活放在次要地位。他最重视高尚的、雅致的精神生活,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和禽兽区别开来,才能不虚度这一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以上三个思想倾向综合起来,就是杰斐逊的人文主义。 (《全传•序》第14-15页) 

和国内其他论述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杰斐逊不同,作者全面论述了杰斐逊民主的人生观,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人文思想和家庭生活方面。在《全传》中用了相当的篇幅了描述透过社会和家庭生活反映出来的杰斐逊民主的人生观和家庭生活细节及细腻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认为“杰斐逊既笃于友情,更重视骨肉亲情。他对于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也是众所目睹的。” 作者在《全传》第二十章“家庭悲欢”中透过“对天伦之乐的渴望”、“殷勤好客的总统”、“玛丽之早死”等段落来描述这些细节。称“杰出斐逊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子女,爱孙儿孙女、爱女婿,爱兄弟姐妹,爱邻人,爱朋友,爱人民,乃至于爱全人类——他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人的态度,是用一个‘爱’字贯穿起来的,尽管由于远近亲疏之不同,爱也有差等。”作者详细分析了杰斐逊人物性格上充满矛盾的方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激进主义与稳健作风的矛盾、崇高的抱负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矛盾、隐居思想与出仕思想的矛盾,进而指出:“这四组矛盾在杰斐逊身上的统一,就使得他成为一位把多种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形象高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使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人。正是他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激进思想与稳健作风、崇高的志向抱负与实干精神融合在一起,才使这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才使得他不但为美国人民和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且也为美国人民立下了彪炳千古的丰功伟绩。”(第1480、1521、1523-1524,1524-1534页)在《全传》外一篇“学术与思想”四:“杰斐逊的民主乐园”中,作者认为:“在美国革命领袖和开国元勋中,只有杰斐逊是最坚决、最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的一生便是为争取民主、维护民主和巩固民主而奋斗的一生。” 

(四)杰斐逊作为美国总统显示了民主的人民的政治家风度 
  
作者在为《全传》所写的序中,详尽叙述了杰斐逊民主的人民的政治家风度,称“杰斐逊的人格力量,在当代美国的政治领袖中间,是罕有其匹的。他为人真诚、正直、做事光明磊落,爱国爱民完全出于真诚。”“杰斐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政治品德,会使现代标榜民主的国家的许多政客羞愧无地的。” 

作者强调杰斐逊二大政绩的民主性含义。一是合并路易斯安那。“它的合并不是通过血腥的侵略战争,也不是靠欺骗手段,而是用金钱从拿破仑的法国手中购买到的。这就是说:这次合并是靠和平的外交手段实现的。这是合乎杰斐逊的一贯思想的,因为他历来主张:除非万不得已,决不诉诸武力。”“二是他在巩固美国民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但是历史学家们一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他首先从国家生活中扫除了一切君主制遗迹,因而缩小了当政者与人民之间大距离。侵犯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被废除了。”杰斐逊还恢复了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原则,并严格地遵守了这个原则。他在宪法的构架内建立了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涉及路易斯安那购买问题上,作者评论说 “杰斐逊是一个发动机和推动力,而且客观有利条件只有在杰斐逊加以巧妙的利用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购买路易斯安那的主要功劳应该记在杰斐逊的賬上。他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在《全传》第二十三章《印第安人政策》中,作者以翔实的材料叙述了杰斐逊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印第安人情结,分析了他的印第安人政策,比较研究了杰斐逊和杰克逊两位总统的不同的印第安人政策,并得出结论说:“美国学术界有一些人把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在不同程度上归罪于杰斐逊”,“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粗暴的歪曲,因而是极其错误的。”“杰斐逊是提倡印第安人西迁的美国第一个总统,但是他的西迁政策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迁政策有本质上的不同。”“杰斐逊和贾克逊(按:即杰克逊,下同)都生活在美国民主体制下面,都是人民选出来的总统,但是这两位总统处理印第安人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一个是满腔热情地想把这个濒于灭绝的种族从灾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一个是把印第安人看做是白人发展的绊脚石,务必全部灭绝而后快。”(第1031-1032、1077页) 

(五)杰斐逊民主的道德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作者通过《全传》从各个方面叙述了民主的道德的弘扬者和实践者的杰斐逊,他认为:“杰斐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道德家。”“他能以身作则,把道德规范付诸实践,他在家里是一个模范丈夫、模范父亲、慈爱的祖父,并且对兄弟姐妹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对朋友也以情谊为重。他提拔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更难能的是,他的仁爱不仅施于亲近的人,而且也施于一般人。他同情穷人,时常施舍穷人。他出使法国时,时常到寻常百姓家去了解人民的疾苦。他是以悲天悯人的怀抱同情人民的。他的民主思想及施政方针都是以爱民为出发点的。”“杰斐逊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杰斐逊是一位集杰出的思想家、杰出的学者、杰出的政治家和杰出的身体力行的道德家于一身的稀世伟人。杰斐逊以他的丰功伟绩泽及美国人民,美国人民迄今对他有甘棠之思是自不待言的。更为重要的,他是一种精神力量。他的深厚的民主思想,是他留给美国人民及全世界人类的重要的宝贵遗产。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一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他的人文主义对于金钱万能、人欲横流和崇高物质主义的当今世界,会发生针砭作用。” (《全传•序》第18页)这些见解,在《全传》各章节中随处可见。 

(六)杰斐逊是美国博古通今、最为多才多艺人物之一 
  
作者在《全传》中还用相当多的笔墨展现了杰斐逊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的一面,认为:“杰斐逊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一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学问之渊博,在同时代的美国也是首屈一指的。”“杰斐逊不仅在同时代的美国,而且也在同时代的欧洲,是最为博古通今,最为多才多艺的人物。在欧洲,只有哥德堪与他比肩而立。”“他之勤学是异于常人的,读书是他最大兴趣。杰斐逊之刻苦读书,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着他的高尚的目标的。” (《杰斐逊全传•序》第15页) 

作者描绘了杰斐逊勤奋好学的一生,说他读书决不限于浏览,决不浅尝辄止,一定要把问题研究得‘水落石出’。”在“蒙蒂赛洛•与建筑结缘”一节中,作者详尽叙述了杰斐逊对于建筑的超人智慧和情趣。通过在《全传》中对《弗吉尼亚纪事》的叙述,作者不仅展示了杰斐逊高瞻远瞩的民主政见,而且显示了“他是一位不但精通社会科学而且对于自然科学也有很深造诣的学问赅博的科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文学家。”(第179、170-171页)作者在出使法国的五年一章中用相当的篇幅叙述了“杰斐逊扮演了新旧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的角色”,在《全传》中披露杰斐逊在国务卿、总统任职期间大量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在第三篇通往白宫之路中的“科学与良心”一节,作者详细地叙述了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杰斐逊的贡献,他还提到“作为总统和美国哲学协会主席,杰斐逊扮演了科学与学术保护人和促进者的重要角色。这个角色,过去在美国只有富兰克林担任过,而在富兰克林逝世后,在美国历史上上没有一个领导人像他那样热心地以促进科学和学术为已任。”“美国首都的建筑样式,景点的布置,都出于杰斐逊的构想和匠心。”《全传》还用相当篇幅叙述杰斐逊对书的钟爱和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贡献。强调“杰斐逊从来不以国会图书馆创始人自居,但是实际上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始人的荣誉,他是受之有愧的”。 

《全传》以“盖棺论定”从个人品德、政绩、思想个学术几个层面来加以评论,总结说:“杰斐逊是中外历史上罕有其匹的集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学者和杰出的思想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杰斐逊的学问囊括了法律、政治、历史、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数学、建筑学、医药学、农学、音乐、天文、气象、动物学和植物学、博物、园艺、人类学、古典文学等。他还精通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以及古代希腊文和拉丁文。杰斐逊是一位学问渊博、思想深邃、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大学者。他的兴趣广泛,对于一切学问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造诣。”作者认为与杰斐逊相比,乔治•华盛顿是瞠乎其后的。华盛顿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思想上也无何建树,只有在独立战争中的军功足以震烁一时。他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与杰斐逊相比,亚伯拉罕•林肯也是稍逊一筹的。林肯在道德和功业上,可以与杰斐逊比肩而立,但是,作为杰斐逊的民主思想继承者,他的思想即缺乏首创性,深度也是不够的。这样看来,如果把杰斐逊推崇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第1675,1680、1685-1686页) 

对于杰斐逊的评介,在国内美国史学界见仁见智[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对杰斐逊的研究的深度和成就来说,国内尚无其他人能和刘祚昌先生相比。因此,称刘祚昌教授是我国研究杰斐逊的第一人是无可置疑的。 

刘祚昌先生研究杰斐逊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成就,给我们太多的启示。 
  
第一,刘先生研究杰斐逊的超人成就,不仅得益于他的深厚的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功底,而且受惠于他对于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探索,还和他的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而在这几个方面我们的不少学人和先生的差距甚远,不仅先天不足,而且还后天乏力,尤其是受到现行数字量化奴役的摧残,难以产生像刘先生这样的历史人物传记学家。 

第二,刘先生对于杰斐逊的研究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全力以赴地投入,而且身怀对于民主和人民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全心全意地投入,倾注了刘先生本人的人民民主哲理和思辨,其中包含他本人辛酸苦辣的人生阅历,对于我国人民民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深刻体验。 

第三,刘先生研究杰斐逊的方法也为我们提供借鉴。刘先生在《全传•序》撰写时说,力求“用很大的篇幅来写杰斐逊的私人生活琐事”,“利用丰富的史料,把传主一生的方方面面都写出来”“凸显出传主的个性特点”,“力求做到生动流畅,措辞典雅,并且适当地运用一些古人成语”,“力图用中国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且在适当的地方联系或对比中国古人古事,以加深中国读者的理解。”这表明具备了像刘先生这样的历史人物传记学家的撰写条件,还得和中国的实际相联系,写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传记来,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起来。 

最后,在我的印象中这10多年来,刘先生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学术界和媒体甚至连他人在何方都不清楚,他甘愿连续多年坐冷板凳、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于研究杰斐逊的学术事业,谁能设想一个已经七旬以上老龄的学者,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默默无闻勤奋耕耘十余年终成正果呢。 

我们纪念刘祚昌先生就是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先生的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不做数字量化的奴隶,全身心地奉献学术和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和学术管理部门也要认真反思如何改革我们的不合理的学术和教育管理制度,让创新型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刘先生生未了之愿是整理他的学术文集并早日出版。在纪念刘祚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殷切盼望尽快读到他的学术文集,以更加全面地研究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想。 

注释: 
[1]见《沉痛哀悼刘祚昌先生》唁函(2006年3月12日)、《锲而不舍 严谨治学——深切怀念刘祚昌先生》(2006年3月13日),《美国史研究通讯》,2006年第1期。 
[2]在90年代中期前,刘先生研究杰斐逊的文章可见《略论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思想》,《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论杰弗逊的教育思想》,《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杰斐逊改造美国土地制度的宏图》,《美国研究》,1987年第4期;《杰斐逊与美国宪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杰斐逊的农业理想国《美国研究》,1989年第3期;《论杰斐逊的独特风格》,《文史哲》,1990年第3期;《杰斐逊与美国现代化》,《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杰斐逊、麦迪逊与共和党的兴起》,《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4]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5]刘祚昌著:《杰斐逊全传•序》,齐鲁出版社,2005年7月版,以下有关“序”中引文出处相同。 
[6]有关国内对杰斐逊评价的代表性见解,请参见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第115-11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二次印刷;黄绍湘著《美国史纲1492-1823》第451-454页,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第101、1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007年3月6日初稿,3月8修改,写于北京天通苑 

(刘祚昌先生1921年5月10日生,2006年3月10日逝世)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