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要素
在前不久电视直播的希拉里的竞选活动上,一个中学生打扮的提问者问希拉里怎样评价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如果当选总统将怎样面临来自快速崛起的中国的挑战。事后观察家评论说,这次关于中国的话题居然由一个美国的普通年轻选民提出,让人多少感到意外。
■中国概念之改变
长期以来,中国的概念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不过也就是功夫、熊猫、宫保鸡丁和进口产品上madeinchina标签的叠影。但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屡屡成为竞选舆论关注的焦点。到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幅度首度超过美国,美国《新闻周刊》在2007年12月31日年终特刊的封面文章里讲到“这也是1930年以来美国第一次被超过”。在《今日美国》等主流媒体网站浏览关于美国大选的新闻可以发现,除了有战争背景的伊拉克外,中国作为主题词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
新年第一期美国《新闻周刊》以姚明作为封面,大篇幅地报道了中国,并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美国读者:“2008年对美国是大选年,对世界是中国年。主办奥运会的中国要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美中贸易之逆差
中美作为目前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国之间竞争与依存的关系发展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并且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与美国的持续衰退形成鲜明对比,这让美国人开始紧张。
布什政府任上最让美国人感到不满的一个是伊拉克战争难以收拾的残局,另一个就是持续走低的国内经济。而abc推出的民意调查显示,经济已经超过伊战成为美国选民在竞选时最为关注的话题。据美国商务部刚刚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在2007年11月的贸易逆差创下14个月内的新高,而其全年的贸易逆差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也创下了美国与单一国家贸易逆差的纪录。
这样的背景让美国政客和舆论很容易联想到人民币汇率、产品质量和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而把中美贸易间的不平衡引为美国经济难以走出低谷的原因。按照他们的逻辑,正是中国的产品的价格优势导致了工作机会从美国本土流失。
■未来竞争之核心
除了“近忧”,部分美国政治人物对中国也有“远虑”。在选战中提到“中国威胁论”时不止一名候选人表示能源、金融和人才的争夺将是中美未来战略竞争的核心。中国的发展速度意味着中国在未来还需要更大的能源储备和供给,这必然会触动美国部署全球能源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让美国在与中国对话时感到有形压力。在近期美国金融业发生次贷危机后,中国机构开始大规模低成本入股美国金融企业更让一贯骄傲的美国人不是滋味。此外,在中国和印度等国日渐成熟的人才培训体系和巨大的人才储备也让这些未来的美国决策者感到嫉妒和忧虑。事实上,当中国出口的服装、玩具、轮胎摆在美国市场上的时候,美国出口给中国的却是好莱坞大片、windows操作系统和麦当劳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当美国经历着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中国却承受着无形的软赤字。
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目前大多数候选人对中美战略关系上的表态都保持谨慎,且基本遵循着布什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把中国看成一个需要尊重但不好对付的“利益攸关方”。“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尽管有些人,如希拉里、奥巴马等,在语气上表示对中国要比现行政策强硬一点(主要指经贸摩擦),但你能从他们的发言中听出来,他们所谓“不够强硬”的真正矛头是指向共和党的执政政府,而不是中国。政治家们心里明白,从大局出发,中美之间已经走在“多赢的竞争”的轨道上,谁也不希望这列拉动世界的火车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