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陈奕平教授新著《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出版

更新时间  2008-04-20 作者:佚名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陈奕平(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历史系 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月出版

 

内容摘要:

 

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亚太国际格局的演变,亚太地区主要政治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战略。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新加坡的观点逐步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所接受,成为该地区各国处理与大国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东盟认为,其实力虽然不如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但却可以利用大国之间因追求权力而形成的相互牵制,采取“大国平衡”战略,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中逐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杠杆作用。

在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中,美国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冷战后,东盟国家虽然反对美国的人权外交、霸权主义作风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但仍然认为美国是温和的超级大国(benign superpower),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与安全存在“是该地区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平衡力量与稳定器”,美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东盟的经济发展有赖于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基于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的认识和对美国的上述认知或者说美国观,东盟国家对美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和政策?这些战略对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同时,东盟—美国关系中一些独特的现象也需要国际关系理论界作出解释,如:冷战后,东盟国家将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崛起视为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威胁,但总体上并不将超级大国美国视为安全威胁;东盟国家在军事安全上“拉住”美国,在政治上却“抵抗”美国;在东盟地区论坛(arf)等地区安全机制的创建方面,作为中小国家的东盟国家反而比霸权国美国更加积极;东盟国家与美国进行军事安全合作的同时,也与其认知的潜在威胁来源国,如中国开展军事合作。这些都是需要学术界进行探讨的问题,但笔者并未见到国内外相关的系统研究,这正是本人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原因。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论、正文和结语,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正文。

“导论”部分介绍研究的主题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并对本书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

第一章为“东盟—美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主要回顾东盟—美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包括外交和军事安全关系及经济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主要探讨东盟对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笔者认为:(1)为应对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及可能对东盟国家构成的威胁,东盟国家程度不同地采取“拉住”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即让美国使用东盟国家的军事设施,与美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2)东盟国家“拉住”美国却并非是一种正式的军事结盟行为,而仅仅是将美国作为一种平衡力量,有学者称之为“软平衡”行为(soft balancing);(3) 除了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安全合作等手段“拉住”美国外,东盟国家还创建东盟地区论坛,试图通过论坛“网住”美国。同时,本章还借鉴沃尔特的“威胁平衡”论就东盟对美国的认知进行了重点分析。笔者认为,冷战后东盟国家之所以将美国视为“良性的超级大国”,源自以下因素:历史上美国与东盟国家(指东盟五国)交往中形成的“亲善”(goodwill)形象;美国“新自由主义的‘王道’霸权”特征;美国在军事安全及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探讨美国与东盟政治安全的关系。本章结合布赞(barry buzan)和阿拉加帕(muthiah alagappa)等学者有关政治安全的理论,分析了东盟国家政权合法性问题、美国民主扩展战略的演变以及东盟国家的政治安全战略。笔者认为:在政治上,面临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的施压和干涉,东盟国家采取了抵制和抗争的策略。本章并结合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倡导“亚洲价值观”、缅甸加入东盟问题、安瓦尔事件和东帝汶问题等案例进行分析。

第四章利用详实的数据梳理冷战后东盟与美国经贸关系,分析东盟国家对美国经贸依存度的变化,并探讨了东盟国家对美国的经贸战略。笔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在经济上仍然采取争取美国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战略,但同时东盟也尽量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性,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为东盟国家带来巨大的贸易预期值,利用日本、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资金和市场成为东盟国家改变对美经济战略及减少依附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本章还以美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为例探讨东盟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复合依赖关系,特别是在经济与军事安全方面的相互依赖。

第五章为“东盟对美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就东盟对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经贸战略及政治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中国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从对东盟国家和对美国两方面入手。对东盟国家,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对策:首先,加强中国—东盟关系,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分歧,增强双方的互信,破解美国安全网的围堵;其次,利用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预期,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掌握地区贸易和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第三,积极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增强中国文化及外交的影响力。对美国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突出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如都希望地区稳定与和平及航线安全等;其次,中国要表明自己并不会挑战美国的地位,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关系并非排挤美国,中国希望美国留在亚洲;第三,中国在行动上应尽量避免挑头刺激美国,比如在东亚一体化的起步阶段让东盟发挥“决定性的领导作用”,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就是很好的政策建议;第四,中国要在实际行动中让美国和东盟国家看到其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如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arf),在解决地区问题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以此建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五,中国可以通过适当的管道批评美国的遏制战略,以“威胁中国论”反击“中国威胁论”,对美国形成舆论压力,使美国从遏制的一端向接触一端转变。

结论部分对东盟对美战略进行了总结,就涉及的相关理论解释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若要从总体上解释东盟对美战略,现有各种理论范式都有其局限性;影响东盟对美战略最重要的两个变量是平衡威胁和相互依赖。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