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美国大米抢购潮带给国人的警示

更新时间  2008-04-25 作者:真如

美国遇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食品通货膨胀,啤酒、咖啡、比萨饼和大米等食品的价格上涨很快。随着粮价飙升,美国人开始大量购买大米。为应对这一局面,美国东岸和西岸多家大型零售商的分店对面粉、米和食用油开始限购。这在二战以来尚属首次。(2008-4-26  新华网)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

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纵使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美国,其国民在全球粮价飙升的时候,其本能的反应也是抢购大米等食品。此次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两个方面,具体说来就是以下因素:自然气候的恶化,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粮食供应面积减少,粮食供应用途的增加,投机资金的驱动。

  虽然中国目前看不到大洋彼岸的那一幕。正象温家宝总理在老挝首都万象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的介绍,目前,中国的大米库存量已达到4000万吨到5000万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包括4种直接补贴,促进粮食生产;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粮食价格会有影响,但是,中国的大米供应主要依靠自己,中国自己生产的大米可以养活自己。中国当下的粮食市场价格相对平稳,不过,从美国的大米抢购风潮中我们依然可以获得很多警示。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解决全球最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通过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在1998年终于突破5亿吨大关,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多年相对饱和的市场造成粮价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一些地方对调整农业结构片面理解,大幅压缩粮食种植面积,造成耕地不断减少。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各类园区的兴起,耕地还会减少。无论如何,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由于种粮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时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宁愿忍受漂泊之苦出外打工挣钱而不愿守在家乡种田。加大对农业的补贴,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正是这么做的。美国一直都在对国内农业生产提供数目庞大的经济援助和补贴。去年12月,美国参议院又批准了一项高达2860亿美元的农业法案,对国内农业生产者提供补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要确保自身粮食安全,避免受制于人,就应该及早准备,尽快采取措施,竭尽全力扶持农业生产。

  “家有余粮心不慌”。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相当显明的季节性,因而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做到完全的效率导向的零库存周转。我国农业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之中,靠天吃饭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近年来旱涝灾情时有发生。一旦有所不济,就会造成社会经济恐慌。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必须确保一定数量的库存和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以备不时之需。以当前的国际局势看,“挖深洞,广积粮”这类口号恐怕并未完全过时。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当前世界严峻的粮食危机,我们应该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和认识。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3月27日举行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温家宝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看到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自觉性,用更大的决心和力量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者:真如)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script>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