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拉里的“道歉”说起
据《世界日报》报道,3月11日,希拉里财务委员会成员、民主党1984年副总统女候选人费拉罗说奥巴马能走到现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是黑人。奥巴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批评她的言论“荒谬”。次日,希拉里公开向黑人选民表示歉意,说:“我不接受费拉罗的说法,我非常遗憾她这样说。她不代表我的竞选阵营,这也不是我的观点。她现在已经从我的财务委员会辞职。”
希拉里刚道歉完,奥巴马的“心灵导师”黑人牧师赖特在布道时拿种族说事,说:“希拉里不曾被叫过黑鬼,她从来不知道一个人不被当人看的感觉。”“在一个被有钱白种人控制的社会,谁会在乎贫穷黑人的日常生活。” 赖特的发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奥巴马急忙于3月18日发表演说表示不同意赖特的部分言论,并明确表态说:“我相信种族问题是美国现在无法忽视的问题。”
希拉里的“道歉”与奥巴马的表态说明“种族歧视仍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问题” (《民治政府》作者伯恩斯)。美国的种族问题为什么如此敏感?因为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1492年以来,代表着世界上各种族与民族、各种肤色和宗教的、讲着不同语言的移民们在北美土地上生存繁衍,从移民先辈基于18世纪欧洲先进政治理念在新世界创立“合众为一”的美国开始,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进入了“各民族融洽相处”的境界。
然而这种“融洽相处”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通过“漫长而崎岖不平”的道路取得的。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庄严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在当时并不包括黑人、印地安人、妇女。美国总统选举在很长时间里只是白人男子的“专利”。由于美国人民信奉“追求和斗争换取的自由比他人施与的自由更为珍贵”的格言,经过长期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作斗争逐步取得了包括选举权在内的许多权利。但直到1960年种族歧视还很严重,“黑人孩子上中学的机会只有白人孩子的一半,成为专业人士的机会只有三分之一,拥有一处房子的机会只有一半,失业的机会确是白人的四倍。”(约翰.肯尼迪)。20世纪60年代始,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领导了意义深远的“民权运动”,少数民族、族裔民众逐步取得应有的各项权利。在政治上,他们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鲍威尔在1993年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务卿,赖斯在2001年成了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此外,一批优秀的少数族裔人士也先后被推选为州长、参议员与众议员。尽管如此,美国至今尚未最后根除种族歧视这个“痼疾”。1995年10月16日,40万黑人还高举当年小马丁.路德.金的平等口号在首都华盛顿集会游行,声势浩大。
最近,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又有人利用奥巴马与希拉里竞选,主张取消在民权运动中为维护少数族裔与妇女权利的“肯定性行动”。他们在密歇根要求否决在公共领域中的肯定性行动后,正将它推进到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密苏里,奥克拉荷马,内布拉斯加等其他州。代表人物沃德.康纳里声称奥巴马的成功表明没有必要再实施“肯定性行动”。他们的言行遭到赞成肯定性行动的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韦德.亨德森说:“我毫不怀疑,他会举巴拉克.奥巴马成功的例子,说明美国人生活中种族不再是问题了。但那是对大多数美国人生活的恶劣的言过其实。”
希拉里在种族问题上所做的“道歉”无非是为了取得少数族裔选民的谅解与选票,这是美国总统竞选人的拿手好戏,由于目前少数族裔地位提高,选民数量日增,竞选人为争取他们的选票,刻意宣传种族平等与民族融洽。在民权运动推动下,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7月10日专门发表了“使美国成为没有种族歧视的国家”的演说,强调“我们共同拥有这个国度,共属一个民族。我们虽然血统各异,但抱负相同,目标一致。” 美国社会不应有任何人为的区分和人为的障碍。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种权利。1972年11月2日,尼克松在大选前发表“为了孩子”的电视演讲,说“那个孩子也许是黑皮肤,也许是黄皮肤,或者是白皮肤;可能很富有,也可能很贫寒;或许是一个男孩,他的家庭在1920年搭坐下等舱来到了这里;或许是一个女孩,她的祖辈在1620年乘五月花号船来到了这里。那个孩子就是美国。”他用富有情感与形象动听的语言吸引不同族裔、不同阶层的选民投他的票。2000年大选,为拉选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与戈尔凭借与少数族裔领袖的良好关系,对他们的孩子“又抱又亲”,有说有笑,讨选民欢心,;小布什则利用夫人是墨西哥裔的优势,大讲西班牙语与拉丁裔选民谈家常,讨近乎,拉关系,争选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在这方面,希拉里可说是“老马识途”炉火纯青。希拉里在2月21日晚在德州的辩论中,保证她如当选上任后一百天内,一定提出全面移民改革法案。她宣称非法移民必须有合法化的途径,她在坚持英语是团结国人的方式之一时强调不应歧视不会说英语的人。希拉里关注华裔美国选民的诉求,为此也曾向华裔选民道过歉, 2007年3月25日,她曾因她的竞选总部人员以“中文报纸是外国媒体”为由拒绝三家中文报纸记者的采访,而匆匆赶往旧金山向世界日报及另两家中文媒体道歉,态度诚恳。赢得了他们的肯定:“诚意很够、面子给足”。
在这方面,奥巴马虽初露锋芒,但在与“两个”克林顿比试中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在辩论中,奥巴马与希拉里针锋相对,强调应立即通过给予上大学和从军的非法移民子女合法化的“梦想法案”,主张每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应学外语。对于华裔选民,奥巴马最近则通过竞选团队的亚裔顾问发话:“奥巴马非常重视中美关系”等等。奥巴马终于凭借他自己的“多元化”背景的优势,在“超级星期二”中连连打破希拉里的得票“格局”,赢得了“原来都是属于希拉里”的选票,其中当然包括大量少数族裔的。
3月11日希拉里刚为下属的错话“道歉”罢,18日奥巴马又为导师的谬言登台“表态”,演出了民主党内的又一场激烈口水战,美国总统选战中的瞬息万变的“选情”真令人难以预测。竞选人或阵营主要成员不仅“一着”,有时即便是一“语”不慎,也会造成满盘皆输的可能,虽然事后可以道歉弥补,但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奥巴马阵营最近出现的尴尬立即改变了民调指数而被希拉里反超,虽然并未改变希奥对垒的基本格局。他们在种族问题上的相互攻讦以及内战不息,已引起民主党大姥们的忧虑:长此以往是否会让共和党坐收“渔瓮”之利?美国宾州民主党预选即将在4月22日拉开序幕,到时候,希拉里号与奥巴马号,孰沉孰升?或继续“交战”?世人拭目以待。(《解放日报》2008年4月1日)
(感谢余志森教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