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总统大选
2008年美国大选特点不少,其中两党人选呈现的多元化是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为令人瞩目的:民主党有黑人奥巴马,有女性希拉里,共和党有70出头的白人麦凯恩,有摩门教徒罗姆尼,有浸信会牧师赫卡比,等等。
确实,从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今天的小布什美国共43位总统都是白人男性,没有女性,没有少数族裔的,总统选举也同样如此,只在近年才出现了女性或少数族裔的参选人或候选人,可见美国总统选举正在经历一个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的过程。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构成的国家。美国学者索威尔说:“美国民族的形成实乃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观。”1492年以来,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各种族与民族、各种肤色和宗教的、讲着不同语言的约4500万之众越洋过海来到美洲,经过两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从开国元勋基于18世纪欧洲先进政治理念在北美大陆创立“合众为一”的美国开始,至今它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多元文化发展最丰富、最发达,多元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一体多元”的现代化国家。
然而,多元化并非美国开国元勋们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惨重牺牲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索威尔)此言有理有据。长期以来黑人、印地安人、妇女与其他少数族裔的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庄严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美国总统选举只是白人男子的“专利”。美国人民经过长期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进行斗争,才逐步取得了包括选举权在内的许多权利,期间充满了曲折,1863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一个世纪后的1963年,“黑人仍未获得自由”,“黑人的生命仍惨遭种族隔离桎梏和种族歧视的束缚”,黑人仍生活在“贫穷孤岛上”,“蜷缩在美国社会的偏僻角落。”(小马丁.路德.金)。
20世纪60年代始,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领导了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民权运动”,随之而来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广泛流行,民权运动取得积极成效,少数民族、族裔民众取得应有的各项权利,他们的文化与文化传统得到尊重,非主流文化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多元文化的格局在美国逐步形成。政治舞台上也显现出多元文化的色彩。1931年美国选出第一位女参议员。1984年众议员杰罗丁.费拉罗女士被提名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克林顿总统时期诞生了第一位女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今年1月,第一位女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就职。1989年布朗成为担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的第一位黑人。鲍威尔在老布什任成了第一位黑人国务卿,赖斯在小布什任上成了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一批才华出众的少数族裔人士也先后被推选为州长、参议员与众议员。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印地安人、土著美国人“越来越变成一支明显的力量。”
多元文化涵盖极广,不同群体就有不同文化。但由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所以关乎美国政治稳定的最为敏感的种族与民族关系成了它的基本内容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了美国政治家治国方略中重中之重的内容。长期以来,美国人一直在争论不休:美国究竟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马赛克”?上世纪晚期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辩论更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早在19-20世纪之交,威尔逊总统曾经强制推行“美国化”运动,但没有成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新移民高潮的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汹涌磅礴,美国总统开始认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在总统竞选中,竞选人为争取少数族裔民众的选票,特别强调多元文化与种族平等,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7月10日专门发表了“使美国成为没有种族歧视的国家” 为题的演说,强调“我们共同拥有这个国度,共属一个民族。我们虽然血统各异,但抱负相同,目标一致。” 美国社会不应有任何人为的区分和人为的障碍。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种权利。
1976年7月15日,吉米.卡特在接受民主党总统提名时发表演说:“我们能够拥有这样的美国,它支持我们的种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并引以自豪,因为它知道,使我们成为伟大国家并继续保持这种地位的那些力量、朝气和创造性就来源于这种多元传统。”1980年9月 16日,他竞选连任时在演讲“希望之乡”中他强调在缓和种族关系改善黑人景遇方面的成就,突出马丁.路德.金在他当上总统中的作用,他说:“要不是老金和他可爱的妻子,我是不可能当上总统的;要不是因为他们有马丁.路德.金这么个儿子,我是不可能当上总统的……”
同样,今年总统预选中,希拉里与奥巴马在显示他们“政策魅力”时十分关注多元文化问题,奥巴马作为白人家庭长大的黑人孩子,一身融合了非裔、亚裔和白人家庭的“多元文化背景”,他自己也认为“许多价值观都融合在了我身上。”这为他团结不同人群,适应多元文化的需求提供了优越条件,致使他在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州初选时打破了希拉里的得票“格局”,赢得了“原来都是属于希拉里”的选票。希拉里也不甘示弱,在2月21日晚在德州的辩论中,保证她如当选上任后一百天内,一定提出全面移民改革法案,她主张非法移民必须有合法化的途径,强调不应歧视不会说英语的人。早在2000年,希拉里竞选纽约参议员获胜演讲中就强调纽约州的多元文化特征,说:“能生活在我国多元文化最丰富多彩、最生气勃勃、最美丽的一个州,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多元文化的迅速发展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实现了“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种族歧视”并未根除。3月11日,希拉里财务委员会成员费拉罗拿“种族”说事,引起奥巴马阵营的强烈不满。次日,希拉里出席由全美200多家黑人社区报纸组成的美国国家报纸出版协会赞助的论坛大会,她公开向黑人选民表示歉意,说:“我不接受费拉罗的说法,我非常遗憾她这样说。她不代表我的竞选阵营,这也不是我的观点。她现在已经从我的财务委员会辞职。”
无独有偶。最近奥巴马也遭遇同样的尴尬,他的“心灵导师”黑人牧师赖特在布道时也拿种族说事,说:“希拉里不曾被叫过黑鬼,她从来不知道一个人不被当人看的感觉。”等等。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3月18日,奥巴马明确表态说:“我相信种族问题是美国现在无法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种族问题简单化、归纳化,把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化以至于扭曲了现实,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犯了和赖特牧师一样的错误。”但赖特的话已经造成奥巴马民调指数的突然下跌而被希拉里反超。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有人利用奥巴马与希拉里竞选说事,主张取消在民权运动中为维护少数族裔与妇女权利的“肯定性行动计划”。这些人在密歇根要求取消肯定性行动计划以后又将它推进到其他5个州去,蓄意扩大事态。他们的代表人物沃德.康纳里认为奥巴马的成功说明没有必要继续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赞成“肯定性行动计划”者的代表韦德.亨德森批评说,“沃德.康纳里在密歇根对机会平等的攻击已经扩散。但我们知道大多数美国人是支持机会平等的。他们知道多样化对商业有利,对学校有利,最终对国家有利。”
虽然今年美国总统预选充满变数,民主党内希拉里与奥巴马的竞选处于胶着状态,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性别、不同党派的美国人问鼎白宫的多元化特点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如果今年大选实现了黑人总统或女总统的“零的突破”,人们有理由预见若干年后,美国政治上最耀眼的明星——总统将如同美国运动场上的球星,好莱坞的影星,歌坛上的歌星,拳击台上的拳王们那样,闪耀着多元文化的斑斓色彩。同时,多元化这一特点也是美国社会整体性与一致性的写照,不同肤色、信仰、性别、党派的美国人基于对《独立宣言》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的认同,在《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政治体制与选举制度中勇敢参与,花钱出力,竞争上“台”,体现了美利坚民族融合团结的整体性。前总统克林顿认为,今年大选最具多元化的原因是马丁•路德•金提倡的“社区友爱”。这种友爱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国人民的宽容精神,它不仅是多元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实现美利坚民族一体性的思想基础。(发表于《和谐》第2辑,2008年4月)
(感谢余志森教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