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打不动伊朗了
有外国媒体认为,布什会在任期结束前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但笔者认为,不是布什政府不想打,而是打不动了。
伊朗只求美国承认
回顾美国对伊朗政策,其重要目标是推翻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权。
就此而言,伊朗的核问题更像是个借口,布什政府和伊朗政府对此都心知肚明。长期以来,伊朗所求者无他:美国承认伊朗,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核问题是布什打压伊朗的一张牌,也是伊朗逼和美国(争取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手段而已。毕竟,在克林顿执政后期,美伊关系转暖的势头强劲,核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03年后,布什政府的大员们推倒前任的对伊朗政策,伊朗核问题才真正成了一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的是,朝鲜核问题也是一样,与美国建交、获取承认也是朝鲜的根本目标。2000年的时候,朝鲜与美国甚至开始谈论关系正常化和建交问题。可惜,布什政府上台后一口回绝,导致朝鲜没有退路。同理,伊朗也是被逼到墙角。
目前,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到总统内贾德,他们在高调强硬的同时,依然作出一些缓和姿态,释放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强烈信号。布什政府也几度接招,如考虑在伊朗设立外交代表机构、大使级或副外长级会谈等,但布什政府仍然缺乏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心。
然而,即便伊朗寄希望于下届美国总统,继续强硬,美国基本上也是无可奈何。笔者以为,布什政府在下台前攻打伊朗的说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伊朗内部是稳固的
伊朗总统内贾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强硬派,在核问题上,他屡出惊人之语。有西方媒体认为,内贾德的言论与哈梅内伊经常发生矛盾,并据此断定内贾德执政地位不稳。但笔者认为,这不乏夸大和炒作成分,内贾德的立场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立场和意志。在伊朗,内贾德的地位不如哈梅内伊和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拉夫桑贾尼,是伊朗第三号人物,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决策权有限。如果没有幕后执政高层的大力支持,内贾德刚柔并济、以刚为主的立场和举措根本无法实施。所以,在核问题上,内贾德并非一人在战斗。
美国也一直在策动伊朗的反政府力量闹事,并煽动伊朗国内的民族对立(伊朗国内的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等数量也不可忽视),但这些活动收效微乎其微。目前,美国还在推动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但伊朗依靠国际高油价,仍能应对内外挑战。
伊朗搞核开发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伊朗借助核问题,根据美伊关系的冷暖缓急,与美国进行周旋,力求“从美国那里获得安全保证、与美国展开直接对话、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尽管2001年1月布什政府执政后把伊朗视为邪恶轴心、流氓和无赖国家,但之后两年多,伊朗一直没有放弃寻求同美国缓和关系的愿望。在美国对阿富汗战争中,伊朗实际给予阿富汗的北方联盟(美国的倚靠力量)以很大支持;伊朗对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拍手称快的。但也就在2003年,当伊朗看到布什政府铁了心要推翻伊朗现政权后,也针锋相对,在核开发方面坚持强硬言行至今。
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恐吓伊朗,伊朗就越没安全感。这种情况下,若能获取核武器,伊朗就能拥有战略威慑力,这样除了消除美国的军事威胁,还能在大中东地区树起“有核国家”的大旗。
对此,最惊恐的是以色列。最近,以色列领导人屡屡放风,说要打伊朗。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也预测,以色列很可能在美国11月大选后、新总统就职前攻击伊朗。但伊朗的导弹射程覆盖以色列全境,动手容易收手难。再说,美国不让打的话,以色列也不敢一意孤行。因为一旦以色列开战,美国就身不由己,整个中东都可能陷入火海。所以,以色列领导人的狠话,更像是在国内政局不稳时的安民告示。
难以实现的狠话
实际上,从2004年至今,特别是2005年以来,从美国总统到国防部长到国务卿,狠话都不知放过多少遍了,但伊朗从来都是顶风而上,遇强愈强。布什政府虽然愤怒,但每次都是选择外交解决,根本没有打击伊朗的战略意志和决心。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动武基本是虚张声势。
从美国国内的情况来看,布什政府内部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减弱,前国防部副部长奥尔夫威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等鹰派人物均已转任或去职,政府内部目前只剩下副总统切尼算是强硬,但他孤掌难鸣。
比较能左右逢源的国务卿赖斯一度非常强硬,目前紧紧跟随布什,力主以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国防部长盖茨一直反对以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前中央军区司令法伦也不主张战争解决伊朗核问题。美国国内的反战声势浩大。可以说,美国内部已经形成了以现实谈判应对中东诸问题的日趋一致的意见。
自2006年11月以来,布热津斯基、斯考克罗夫特、詹姆斯·贝克、奥尔布赖特以及基辛格等美国战略大师,多次敦促布什重视伊朗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黎巴嫩的客观影响,要求布什改变对伊朗的政策,但布什政府听不进去。
综上所述,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依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拖下去,要么大幅度缓和与伊朗关系。
美国下届政府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即便是共和党政府,也要设法摆脱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困局,而这多少得借助伊朗的影响。
(作者杨鸿玺: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