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梁茂信:不一样的历史——读《道钉,不再沉默: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更新时间  2015-01-15 作者:梁茂信

不一样的历史

——读《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梁 茂 信

        2014年11月初, 我意外地收到了黄安年老师寄来的新作《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台北: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8月版)。回到家里认真读了几页,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也就再没有往下读。当时,面对这本510多页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心里很不平静。黄老师已近耄耋之年,笔耕不辍,为北美铁路建设的华工的历史研究不断奔走、呐喊,着实令人佩服。我们年轻的一代,特别是我个人作为一国内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研究美国移民史的学者,对华工问题的研究却是浅尝辄止,在1998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不大像样的论文之后,一直沉默不语。想到这里,我顿时汗颜之至,无以言表。
        说句心里话,我一直在研究美国移民史,而且黄安年老师发表在1979年《世界历史》那篇《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的论文,我在读博士学位期间也读过,算得上是目前国内研究美国移民史学者中较早的读者之一,这篇论文也是我在美国移民史领域储备知识的作品之一。现在回过头来总结过去20多年的美国移民史研究,感觉到在移民政策史方面小有作为,在其他方面的研究,既不成体系,也缺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深度。与黄老师对华工研究的执着和热情相比,我到“显得苍老了许多”。从我手里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觉得自己和黄老师好像在年龄上换了一个位置,我倒像是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了,而黄老师却像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为忐忑的是,在收到此书后,原本想一口气读完,但不知道一天在忙什么,总有事情干扰,每次读几页就放下,一直没有找到“一气呵成”的感觉。
        按照现在高校的考核标准,《道钉》大概不会被认定为“正规的科研成果”,也不大可能被认为是职称晋升的标志性成果。高校在职的专业研究人员,似乎都在忙忙碌碌地研究面向精英人群的专业历史,而通俗类成果,甚至是书评这样的有学术分量的文章和翻译美国学界高水平的成果,常常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旁门左道”而屡屡遭冷眼鄙视。结果,在我们平时看到的成果中,类似《道钉》这样具有资料价值的成果少之又少。
        翻开《道钉》,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历史。
        首先,这本书记录了黄老师作为一名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的心路历程。他从2006年开始,就不断地关注着华工问题的研究,在此后到2014年这本书在台湾再版前,他多次利用到美国探亲和治学的机会,采集了大量的史料。这种敬业精神,体现了黄老师这一代人甘愿为学术事业付出辛劳的时代品格和精神风尚。经过多年的努力,黄老师完成了从《沉默的道钉》到《道钉,不在沉默》的研究工作。这其中真实地记载了一位有责任心的历史学家的担当和价值追求。而这部著作以中英文的形式在两岸出版发行,则是其非凡的学术价值的社会体现。
        其次,这本书收录了数百幅弥足珍贵的华工史照片,以图说史,图文并茂,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不仅如此,作者还收录了美国加州政府、高校的一些与华工相关的史料,有些内容是他与编辑交流的信件、学术界的评价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杂谈,等等。从《道钉》的整体布局和风格上看,它体现了一种“不拘一格话学术”的别样史学。从学术价值看,书中不仅包含着作者在美国收集的许多难得的史料,而且还有些是在国内和加拿大采集的,有些是首次面世的原始资料,有些是系统的分析美国学者成果的二手史料。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道钉》都是一部难得的史料集。这种集多种学术价值与种功能于一体的研究成果,其价值不仅仅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还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的教材参考书,一般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当年华工在北美横贯大陆铁路建设中的艰难历程。一言以蔽之,《道钉》不仅仅是道钉,而是一部多方位的活生生的历史,是历史上的华工和当代学者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的历史。
       再次,在内容上,这部著作的主题是华工建设铁路的历史,但是其中还有很多是20世纪华人在美国奋斗的历史,例如贝津铭、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雅虎公司的创始人杨致远、华人神探李昌钰、华人作家张纯如、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布什政府时期的劳工部长赵小兰,等等。甚至还有在黄老师完成《道钉》的过程中提供过各种帮助的无数华人。其实,依我的理解,《道钉,不再沉默》也可以指在美国的华人不再沉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华人在美国的辉煌历史,回答了历史上一直在排斥华人的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者们对华人的蔑视和歧视。
        黄老师的敬业精神值得后生学习。诚如他说,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为了早日圆满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放下手头其他任务,放弃休假时间……以期在确保品质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任务。”(246-247页)当我看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为黄老师老骥伏枥的精神所感动。这种时间意识、责任意识,恰好是我们的青年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最后,在编纂《道钉》的过程中,黄老师的定位非常清楚。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言,在编纂方法上,既要尊重历史,凸显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还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言之有据,以史为鉴。在阅读对象方面,力求容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寓史于图画之中,图文并茂,通过展示华人的丰功伟绩,彰显美国和加拿大移民社会的多元化特性。更为重要的是,《道钉》严守学术规范,特别是恪守知识产权方面值得称道。在《道钉》中,作者列举了14封与编辑的来往信件,不厌其烦地说明关于重视版权、与美方商谈以及如何在编辑技术上恰当处理的问题(342-350页),这种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办事风格,彰显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范和美德。
       与美国学术界相比,中国学术界的通俗类历史读物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美国,几乎每一个重大历史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通俗读物,美国的通俗读物的普及程度,我们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甚至在美国的移民归化法中,美国历史也成为能否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考试科目之一。这就是说,通俗史的发达与否,在一定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程度。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发达的国家,历史读物的社会化和大众化也势在必行。而美国作为我们研究的世界上最为发达国家之一,我们作为专业学者,也有义务去写一写有关美国历史的普及性读物,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务。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