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RAC书单 | 「美国史研究」2021年7月中文新书推荐
岁月匆匆去,倏然又惊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推出「AHRAC书单」第七期,紧跟美国史研究及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本期收录新著九本,为诸位献上秋天的第一份书单。
美国史
寒门弟子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作者: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译者:田雷 / 孙竞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关于作者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出生于迈阿密的黑人穷孩子,作为一名“寒门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走向成功。现执教于哈佛大学,任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寒门子弟上大学》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改写自他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出版后荣获一系列学术奖项,并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大量报道。2020年,因本书的贡献,穆伦堡学院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加州淘金热的产权研究
作者:[美]约翰·昂伯克
译者:应俊耀 / 蔚怡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私有产权起源与演变的经济学研究,分理论与实证两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了“暴力分配产权”理论,据此可推测和解释各种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它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确立和分配对资源的私有权;二、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权利,哪些权利将受到限制;三、如何分配这些权利。第二部分通过1848—1866年加州授予个人矿地产权的演变过程,验证第一部分的理论假说。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不再管辖,美国介入又较少,没有法律或执法部门来管制矿产的使用,因此形成了弱肉强食、力强者胜的情况,似乎是一个暴力频发、租值大幅消散(资源的价值大幅下降)的例子。而实际上,淘金权利还是通过合约迅速得到界定,租值并未有大幅消散。
关于作者
约翰·昂伯克(John Umbeck),美国普渡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华盛顿大学博士。教学兴趣包括微观经济学、法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与私人合约;研究兴趣是犯罪经济学与合约执行。他获得过二十多个杰出教学奖;为美国参众两院、联邦贸易委员会、环保局、能源部等政府机构以及大量企业提供经济咨询;作为经济顾问,参与过七十多个法律诉讼案。
水中血:1971年的阿蒂卡监狱起义及其遗产
作者:[美]海瑟·安·汤普森
译者:张竝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阿蒂卡监狱是纽约州最臭名昭著、戒备等级最高的监狱,1930年代启用,到1971年爆发囚犯起义时,从未经过现代化改造。设施老旧,却人满为患;2000多名囚犯只配了2名医生,囚犯饱受病痛折磨,精神更是紧绷;违反州规定的低配给助长了监狱里的违法活动,而轻罪囚犯的假释无望和狱方的高歧视性管理加剧了紧张,囚犯因恐惧而团结,狱警因焦虑而更加神经过敏。然而,长期高负荷工作的狱警收入却很低,新人没有上岗培训,一根警棍一套制服就直接上岗。
1971年9月9日,近1300名囚犯接管了阿蒂卡监狱,以抗议多年来遭受的虐待。一些囚犯挟持了警卫和文职人员为人质,在随后的四天四夜里与政府官员谈判,要求改善监狱条件。
9月13日,州方面突然派出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和狱警,不惜动用国家明令禁用的武器强行夺狱。他们枪杀了39名男子,包括人质和囚犯,造成100多人重伤。其后几小时、几周和几个月里,州警和狱方对囚犯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最终,纽约州当局只起诉了囚犯,从未对参与收押和善后工作的官员提出过指控,也没有向幸存者和遇害者家属道歉和赔偿。直到2012年,受害者、律师、法官以及州官员和执法人员长达45年的正义斗争才有了成果。
历史学家海瑟•安•汤普森对1971年的阿蒂卡监狱起义及其遗产进行了十多年的广泛研究,不仅采访了当事人,而且辗转查阅了被掩藏、封存的尸检报告、弹道分析报告、州警的陈述、证词、调查报告、起诉书等,将阿蒂卡的悲剧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只有如此,伤口才能开始愈合,阿蒂卡的故事才会成为历史而非今日之政治问题和痛苦之源。
关于作者
海瑟•安•汤普森,女,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教授,凭借《水中血:1971年的阿蒂卡监狱起义及其遗产》获得2017年的普利策历史奖和班克罗夫特奖。
白夜——挣扎在两个世界缝隙之中的日裔美国家庭
作者:[美] 帕蜜拉·罗特那·坂本
译者:凌晨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内容简介
某个午后,在白人雇主家除草的哈利·福原接到解雇通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那一刻,他的出生之地美国与他的祖国日本,变成了敌国。
福原一家在二十世纪初移民美国,哈利是第二代,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二世”。在遭遇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原本活跃于美国社会的父亲骤然去世,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生存与教育他们只得迁回日本。但这家人拥有的“身分”,使得他们不论在日本或美国都遭受质疑。不久,他们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日裔美国人家庭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缩影,对他们而言,到底什么是祖国?该选择信念或理想、国家或家庭、对抗或情谊?从中我们看见人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顺应、反抗,抑或活出自我。
关于编者
帕蜜拉·罗特那·坂本(Pamela Rotner Sakamoto),美国历史学家。她日语流利,曾在京都及东京居住过十七年。
她为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担任日本相关项目的专家顾问,并曾在夏威夷大学任教。现任教于檀香山普纳荷学校。
世界史
公共卫生史
作者:[美国]乔治·罗森
译者:黄沛一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公共卫生史》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关于作者
乔治·罗森(George Rosen,1910—1977),医学史家,医学社会史的奠基人。前国际医学史学会主席,前美国医学史协会主席,曾担任纽约市卫生局卫生教育主任、《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编辑,生前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教授公共卫生学、传染病学、医学史。另著有《疯癫与社会》《矿业工人疾病史:一项医学与社会解释》《美国医疗实践的结构,1875—1941》《美国的预防医学,1900—1990》。2014年,美国医学史协会设立“乔治·罗森奖”,旨在嘉奖公共卫生史及医学社会史方面的优秀著作。
媒体、国家与民族:政治暴力与集体认同
作者:菲利普·施莱辛格
译者:林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提出了三个关键主题:首先,“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概念被证明是建立在国家和其对手相互竞争的交流策略上的;其次,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集团的外部敌人,巩固了西方的民族认同;最后,集体认同所涉及的国家与民族因素,包括那些超越了民族国家范畴的复杂问题。
通过对一系列特定案例的分析研究,施莱辛格揭示了政治话语在传播学领域的复杂作用。如果你对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或文化研究领域感兴趣,抑或已经意识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本书将非常值得一读。
关于作者
菲利普·施莱辛格(1948— ),格拉斯哥大学文化政策系教授,并于2007年成为该校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学术主任。曾在斯特林大学、格林尼治大学、欧洲大学学院、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作为访问学者游学于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如挪威奥斯陆大学、瑞士提契诺大学、法国图卢兹政治学院、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等。著有《将“现实”联系在一起》(1987)、《媒体、国家与民族》(1991)等,并且是《电视里的“恐怖主义”》(1983)、《犯罪报道》(1994)、《媒体访问》(2003)等书的合著者。
城市政治:社会学角度之阐释
作者:[英]彼得•桑德斯
译者:夏家驷 / 时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城市权力、住房和阶级利益、城市政治行动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新城市政治学、城市政策、市民参与,商业利益与地方政治,城市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等做了深入分析。全书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运用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关注当时英国城市社会学的论辩中心,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对其中涉及的理论进行细致的梳理;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试图将这些理论放到克罗伊登案例研究的实证材料的环境中进行分析。
关于作者
彼得•桑德斯,萨塞克斯大学社会学荣誉教授,自由职业顾问,独立作家。曾任悉尼独立研究中心社会研究所主任,墨尔本的澳大利亚家庭研究所任调研经理。除《城市政治》之外,他还出版了多本著作,例如,《社会理论与城市问题》2013年、《重建业主之国:英国的房产权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根治》(2016年)、《平等行业的崛起》(2011年)、《社会流动的神话》(2010年)、《社会阶级及其划分》(2006年)。
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
作者:[美]彼得·布朗
译者:刘寅 / 包倩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耶稣教导他的信徒:“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然而到了罗马衰落之时,教会却变得无比富有。财富的涌入之于教会,是罪恶还是从事慈善的良方?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这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基督教财富的知识史和社会史,为认识古代晚期教会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于作者
彼得·布朗(Peter Brown),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发明者、权威的奥古斯丁专家、晚期罗马帝国宗教史研究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其研究主要涉及晚期罗马帝国和早期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著有《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A Biography)、《古代晚期世界》(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身体与社会》(The Body and Society)等。
德国环境史研究
作者:江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内部欧洲国别环境史专著。该书运用历史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农学、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采取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立足于德意志社会政治变革与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的相互关系,系统地梳理了自古以来日耳曼人在农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一系列互动变迁过程。这种互动变迁过程不仅影响着日耳曼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演变和历史进程,而且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协同演进的曲折历程。德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当代生态文明大国,其工业污染史和战后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系本研究重点。此外,宗教环境史、森林环境史、纳粹环境史、东德环境史和环保运动史等亦为本研究特色内容。作为一门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史学,该研究可为丰富国内世界环境史研究,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于作者
江山,男,1965年9月出生,安徽庐江人。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副教授,日耳曼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生态人文学研究团队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生态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德语生态文学》 《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 (学林出版社,2011年和2015年) 两部,译著 《水妖》《厨子》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和2013年) 和 《黑暗来临时,你在哪里?》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三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各1项以及江西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4项。先后在《外国文艺》《云南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40余篇论文。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共有学术成果260万字。
本期由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张欣怡整理完成,杨长云指导。仅选取目力所及读本,意在抛砖引玉,供诸位参考,欢迎更多人加入我们的「书单」系列。请联系:ahrac@sohu.com。
编 辑:张欣怡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