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RAC书单 | 「美国史研究」2021年中文新书推荐(八)
又是一个开学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推出「AHRAC书单」第八期,紧跟美国史研究及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本期收录新著二十本,包括今年因公版被多家出版社不约而同推出的霍夫施塔特经典之作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译本,以及与食品、艺术、军事、政治、文化等相关主题著作,以供各位参阅。
美国史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陈欣言
出版社: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反智”不仅仅是理智一时受到蒙蔽的现象,而是更多反映出长久以来不同群体出于各自利益诉求,对知识分子和智识呈现出的复杂心态。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按照不同领域对美国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反智”态度及其演变作了系统性梳理,依次讨论了福音派宗教运动、“专家”时代之前绅士阶层在美国政治领域的衰落、美国商人始终贯彻的实用主义理想,以及教育方面的变革。
他的观察细致,研究扎实,叙述生动,重温此书,我们会看到隐藏在“民主”“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之下的另外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美国历史和文化。
关于作者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历史系教授,1916年出生于纽约布法罗市,在布法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著作有《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860—1915》《美国政治传统》《 改革时代》和《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美国的反智传统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陈思贤
出版社:理想国|中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说到美国人的特质,许多国家的人都会提到一个词:无知。特朗普的出现更是令这一印象深入人心。但是,美国人并非从来如此。北美殖民早期,新英格兰等地有着优秀的智识传统,建立了哈佛、耶鲁等最早的一批大学,在美国国父中也不乏学识渊博之人。然而,美国独立后不久,杰克逊的民粹主义政治种下了第一粒反智的种子。此后,福音运动在教会推行去精英化,高中教育的普及改革重实用、轻学业,使反智在美国大众心中彻底生根;而商业的蓬勃兴旺掀起实用之风,进步时期与新政对知识分子的仰赖更激发反智观念的反弹。在起起伏伏的历史波澜间,抵制智识的潮流不断壮大,直至今日之势。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以“反智”为切入口,综述美国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和商业历史,或回顾学者政客的唇枪舌剑,或罗列扎实可信的数据材料,在严肃批评中信手夹入三五行诙谐的掌故,于紧凑叙述后顺带跟上一两句辛辣的讽刺;须微观时,则描摹政坛商界之怪状,须宏观时,则鞭辟信仰思想之腠理。这本书流传数十年,不啻为介绍美国反智传统的经典之作,更是呈现出一副鲜为人知、入木三分的美利坚面孔。
关于作者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美国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专注于美国政治、文化史。著有《改革时代:美国的新崛起》《美国的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等作品。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美国人的历史
作者:[美] 约翰·马克·法拉格 / 玛丽·乔·布尔 / 丹尼尔·切特罗姆 / 苏珊·阿米蒂奇
译者:王晨 / 李书军 / 丁维 / 戴虹 / 张帅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美国社群角度,将塑造美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力量的复杂相互作用编织在一起。从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到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个人与国家的故事相互交织。作者通过解读社群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审视在不同时空中塑造着美国人生活的复杂的历史力量,全面回顾美国社群、历史、政府、文化和政治,理解美国的过去,真正读懂美国。
其中,不仅包括美国历史中那些传统的转折点和分水岭事件,围绕着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争论和冲突——独立、新兴的民主、奴隶制、西进定居、帝国扩张、经济大萧条、战争、技术变革,持续记录不断重塑当地生活环境的重大事件;也通过细节刻画,如北达科他州密苏里河上游的曼丹村民的视角来展示美国西部的领土扩张,非裔美国人在南卡罗来纳海岛的经历来介绍重建时期的政策,真正从独特的大陆视角展现跨越800余年的美国历史。
关于作者
约翰·马克·法拉格(John Mack Faragher),耶鲁大学亚瑟·尤诺布斯基讲席美国史教授,并担任霍华德·拉马尔边区和边境研究中心主任。著作有《西部驿道上的女性和男性》《糖溪:伊利诺伊草原上的生活》《丹尼尔·布恩:一位美国先驱的生平和传说》《美国西部:历史新释》。
玛丽·乔·布尔(Mari Jo Buhle),布朗大学小威廉·凯南讲席美国文明和历史荣休教授,专长美国女性史。著作有《女性和美国社会主义,1870—1920 年》《女权主义及其不满:一个世纪的斗争及心理分析》。参与编辑《美国左翼百科全书(第二版)》。曾任约翰和凯瑟琳·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现任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荣誉研究员。
丹尼尔·切特罗姆(Daniel Czitrom),曼荷莲学院历史学教授。著作有《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现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高级讲师。
苏珊·阿米蒂奇(Susan H. Armitage),华盛顿州立大学历史和女性研究荣休教授,曾任该校克劳迪乌斯和玛丽·约翰逊讲席荣誉教授。发表过大量关于西部女性历史的作品,参与编辑《女性的西部》《不堪重负:边区矿井和牧场上的女性》《书写荒原:西部女性世界的种族、阶级和文化》。与劳瑞·莫西尔合编《言说历史:1865年至今的美国口述历史》。
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
作者:安娜• 扎伊德
译者:邹赜韬/宋维维/王慧慧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罐头,我们最熟悉的食品包装,也是食物保存方式。它能长期存放又便于运输,跨越季节和地区限制,满足各种环境的需求。
但是在150年前,当它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时,美国人对它满是疑惑:一个不透明罐子里的食物安全吗?此后,又是什么原因让罐头逐渐成为美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跟着本书作者来一次“罐头之旅”吧:
· 美国南北战争带动了罐头牛奶的产量,促进了罐头产业的发展。
· 豌豆罐头经历了罐头商、农民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美味。
· 罐头工业的第一次危机居然是因为橄榄罐头中的肉毒杆菌!
· 番茄罐头上的等级便签能让消费者满意吗?
· 金枪鱼罐头代表了“二战”后美国罐头食品的热潮。
· BPA导致了金宝汤公司开始放弃“罐头”产品。
在美味的罐头背后,是否还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作者
安娜• 扎伊德,现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兼食品研究项目主任,长期以来活跃于食物史于食物系统研究。她曾多次通过学术座谈等形式向大众讲述罐头等食品与公共饮食生活的文化联系。
目前她正在研究工业文明时代食物垃圾的历史,希望能为更健康的可持续食物体系提供历史经验。
世界史
跨洋的粤剧: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
作者:[美]饶韵华
译者:程瑜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内容简介
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踏遍20世纪20年代粤剧戏院在北美的所有场所,经过严谨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细诉一个又一个华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国音乐文化的故事、海外华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粤剧跨国流动的故事、北美华裔记忆的故事,以及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
本书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粤剧女伶如李雪芳、关影怜、张淑勤、牡丹苏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贡献,是从印刷文化(剧院戏桥)和听觉文化(粤曲唱片)切入华埠小区的生活日常,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粤剧粤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粤剧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极一时,是北美音乐史、演出史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在美国音乐史中,长期以来它都是缺失的一环。
本书作者基于这一现状,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辉煌时期粤剧演员的演出和生活,以及粤剧戏班和戏院的经营,并以此勾勒粤剧乃至华人戏曲文化在北美的发展脉络。书中搭配丰富的历史数据及图片,介绍20世纪20年代北美七个华埠鲜为人知的戏院历史,描绘华人移民生活的音乐文化,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探讨此元素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在北美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关于作者
饶韵华(Nancy Yunhwa Rao),密西根大学博士,现为罗格斯大学教授、音乐理论系主任。曾于奥伯林音乐学院任教,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无调性音乐、当代华人作品、美国现代音乐、性别与音乐、手稿研究、美国华人音乐史。著有四十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2017年出版学术著作《跨洋的粤剧: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荣获美国音乐学学会2018年度最佳著作奖(美国音乐文化类)、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度最佳书籍奖、美国亚裔研究学会2019年度最佳著作奖(文化表演类)以及美国录音收藏学会特殊优良学术奖(历史研究类)。
万国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
作者:[法] 皮埃尔•辛加拉维鲁
译者:郭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万国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是法国学者辛加拉维鲁依据大量档案文献,撰写的一部研究八国联军临时政府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专著。自列强在北京与清政府开始谈判以来,联军便在天津组织了临时政府,统治这座城市长达两年零一个月之久,直到1902年8月15日才将之移交给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1859-1916)。
在国内研究庚子国变和八国联军侵华史的相关论著中,有关天津临时政府及其管治史的著述并不多见。本书更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历史叙事而独树一帜。
关于作者
埃尔•辛加拉维鲁,法国历史学家,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和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一大)当代史教授,出版过多部有关19至29世纪殖民与全球化历史的著作,包括在瑟伊出版社发行的《十九至二十世纪殖民帝国》(Points Histoire丛书,2013)、《一段可能的历史》(2016)和《亚洲眼中的世界:制图的历史》(Seuil Beaux-livres丛书,2018),他还参与了《法国世界史》(2017)的编撰。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纪法国史
作者:张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从文化角度进行的论述也不在少数,而本书则从整体性文化的叙事铺陈开来,对大革命时期的旧制度、新文化、新公民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讨论,较为全面地解析了大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基础架构,并基于文化视角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本书对于大革命的讨论具有的前沿性和思想性,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更是在史学理论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进而能更加宏观和整体性地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于作者
张弛,1982年生,浙江湖州人。2012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从事18世纪法国史研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法国鲁昂大学访学。出版专著《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6月一9月》,另有译作多部,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名篇。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作者:[美]柯博文
译者:马俊亚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最后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其建筑师是毛泽东,而非蒋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也恰好成为蒋介石留给毛泽东的政治遗产。
关于作者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历史学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历史学系教授。著有《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日本新秩序下的中国资本家:1937—1945年被占领的下长江》等。
东京绮梦:日本最后的前卫年代
作者:[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何雨珈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关于作者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與《纽约书评》主编,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创造日本:1853—1964》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因其以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选为“全球顶尖思想家”。
中世纪的终结:1273—1494
作者:[英]理查德·洛奇
译者:姜学龙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终结:1273—1494》是英国中世纪史学术巨擘、皇家历史协会主席、格拉斯哥大学与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洛奇代表作品,是引起西方学术界轰动的历史名著,次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开创性地提出了终结中世纪的三大历史事件——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系统地讲述了中世纪向现代演进过程中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波兰王国、奥斯曼帝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等国家的兴衰。
关于作者
理查德·洛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皇家历史协会主席,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在爱丁堡大学期间,他担任过艺术学院院长,并且是爱丁堡大学学生住房慈善机构的创始人。
日俄战争:现代最激烈的军事冲突
作者:[英]西德尼·泰勒
译者:周秀敏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日俄战争:现代激烈的军事冲突》是西德尼·泰勒深入日俄战场的“生命”结晶。日俄战争结束后,他依托于自己的战地采访、拍摄,博采日本帝国、俄国参战军官的战地日记、回忆性文章,研究日军、俄军的战报,去伪存真,费时六年写成。详细记录了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列强在远东的外交博弈、陆地与海洋两个战场、历次战役,以及其他大国介入、日俄媾和的全过程。本书记录之详细,叙事之客观,评论之公正,结论之新颖,是有目共睹的,被《泰晤士报》誉为“解读远东局势的重要作品”。
关于作者
西德尼·泰勒,毕业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泰晤士报》驻远东记者,游历中国、朝鲜、日本等地。日俄战争爆发期间,他是少数深入战地的记者。回到英国后,他先后受聘于伦敦国王学院、国家档案局。中年以后,专注于著书立说。结合自己记者的特殊经历,写出不少振聋发聩的远东研究作品。
玻利瓦尔:美洲解放者
作者:[美]玛丽·阿拉纳
译者:周允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六个南美国家摆脱了西班牙三百年的殖民统治,改变了南美洲的历史进程,至今仍是南美备受尊敬的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他克服重重阻碍,跨越亚马孙丛林与安第斯山脉,进行了无数场战斗,在彼此竞争的军阀和互存敌意的族群之间建立起脆弱的联盟,却在革命成功后背负独裁骂名,目睹统一南美的梦想分崩离析,在47岁时凄然离世。他的一生有如史诗,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悲剧色彩和传奇故事。
作者玛丽·阿拉纳利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以小说般的生动文笔刻画了玻利瓦尔这位伟大的多面人物:无所畏惧的将军,出色的战略家,精湛的外交官,坚定的反殖民主义者,天赋异禀的作家和有缺陷的政治家。书中不仅描绘了玻利瓦尔辉煌而戏剧化的一生,而且生动呈现了19世纪初的南美历史大背景,以及玻利瓦尔的革命与思想带给今日拉美的遗产。
关于作者
玛丽·阿拉纳(Marie Arana),作家、编辑、记者和文学评论家,同时还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高级顾问和美国国家图书节的文学总监。 阿拉纳出生于秘鲁利马,9岁移居美国。她的职业生涯始于图书出版,曾任Harcourt Brace以及Simon & Schuster两家出版公司的副总裁兼编审。她连续10多年担任《华盛顿邮报》文学栏目“图书世界”的主编,目前是该报纸的自由撰稿人,还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时代周刊》《国际先驱论坛报》、西班牙的《国家报》、哥伦比亚的《时代报》和秘鲁的《商业报》等多家媒体撰文。她同时从事虚构和非虚构写作,创作了多部小说和历史著作。
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
作者: [美]安德鲁·纳戈尔斯基
译者:袁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1941年初, 希特勒的军队统治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丘吉尔的英国孤立无援地抵抗着纳粹的侵袭,承受着德军炸弹的轰炸和U型潜艇的攻击;斯大林仍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罗斯福发誓要让美国远离战争。希特勒自信地以为,全面的胜利近在咫尺。
到1941年末,局势完全变了。希特勒开启了一连串赌博:他入侵苏联,犯下毁灭性的军事错误;他实施大规模屠杀并制造恐惧;他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便急切地同美国宣战。英国获得两个新盟友,德国已注定失败。
纳戈尔斯基细致地描绘了1941这一关键年份中的关键人物的行为,呈现了失去控制的自大狂与意志坚定的领袖间的博弈。他还揭示,1941年预示了后来的犹太人大屠杀、战后欧洲的分裂和冷战的打响。1941年定义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关于作者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Andrew Nagorski), 曾任《新闻周刊》 (Newsweek) 驻香港、莫斯科、罗马、波恩、华沙和柏林等记者站站长,撰写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包括《纳粹猎人》 (The Nazi Hunters) 、《最伟大的战役》 (The Greatest Battle) 等多部著作。
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修订译本)
作者:[美]小威廉·休厄尔
译者:朱联璧/费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小威廉·休厄尔以兼顾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著称。《历史的逻辑》认为,只有把历史学家对时间性的复杂理解与社会学家深刻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出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本书中,他透露了这种结合可能是怎样的形态,也展现了如此结合能为哪些议题提供指引,以及此举将如何影响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本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分会杰出理论图书奖。
关于作者
小威廉·H.休厄尔,芝加哥大学政治学与历史学弗兰克·P.希克森(Frank P.Hixon)杰出贡献教授,著有《法国的工作与革命》(Work and Revolution in France)《布尔乔亚革命的修辞》(A Rhetoric of Bourgeois Revolution)等作品。2020年,休厄尔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次颁发的杰出职业生涯奖(Distinguished Career Award)。
启蒙运动:历史、文献和关键问题
作者: [美国]威廉·E. 伯恩斯
译者:汪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启蒙运动:历史、文献和关键问题》(The Enlightenment: History, Documents, and Key Questions)由美国作家威廉·E.伯恩斯(William E. Burns)所著,是一部梳理启蒙运动历史的介绍性书籍。伯恩斯认为启蒙运动的兴起重塑了整个人类的世界观,并为人类历史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机遇,他介绍了启蒙运动涵盖的各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政治学、历时学、文学、教育学等,并梳理了启蒙运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献等,呈现了众多著名启蒙思想家的成就以及他们的经典著作的部分原文节选;此外,他还探讨了三个问题:一、女性是否参与了启蒙运动?二、启蒙运动是世俗性运动吗?三、启蒙运动具有民主性质吗?相关撰稿人莎玛·亚当斯、迈克尔·希尔、乔治·艾·克莱伦、马丁·简·曼宁、亚历山大·麦克斯韦尔、马修·奎斯特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本书对启蒙运动所做的详细梳理及思考,有助于读者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启蒙运动的性质、起因和结果,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起因、发展及其所尝试的深远影响,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事件。
关于作者
威廉·E. 伯恩斯(William E. Burns),美国历史学家,现居华盛顿。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启蒙运动、英国史、早期现代社会和科学史。他近期出版的著作有《殖民地美国的科学与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lonial America,2005)、《知识与权力:科学的世界之旅》(Knowledge and Power: Science in World History,2011)和《全球视角下的科学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2015)。
溃败之路:1904~1905年俄日战争
作者:[俄罗斯]奥列格·阿拉别托夫
译者:周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该书承袭了俄罗斯史学一贯的实证主义传统,立足于大量翔实的原始档案文献,从俄方视角阐释俄日战争的根源、战前准备、战争的进程及后果,同时立足于国际视角深刻剖析影响双方的外交和军事决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书分为外交和战争两大部分。外交部分析了俄日战争前俄罗斯帝国在欧亚两洲的情况;战争部分主要从俄国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认为俄军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最高指挥官的指挥和战略不当。
关于作者
奥列格•阿拉别托夫(Oleg Airapetov),历史学博士,现任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是目前俄罗斯历史学界首屈一指的军事史专家,其研究领域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外交-军事政策。
凝视上帝:大战中的英国
作者:[英]西蒙·赫弗
译者:伍秋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见证了上百万男性公民自愿或被征召入伍,他们的人生或戛然而止,或被完全颠覆。女性公民失去了亲人,她们在进入农业领域、政府机构和车间厂房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撑起家庭和生活。然而,虽然战争造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层面的严重破坏,它也在参战国的后方激起了革命性的转变。西蒙·赫弗对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大战虽然使英国人民承受了极大的苦难,但也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带来了提升健康和教育的新理念,同时指引了一个更少顺从和更多平等的未来。
关于作者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1960年生,曾在剑桥大学主修英语,后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白金汉大学历史学教授。赫弗在伦敦新闻界服役近35年,曾任《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副总编辑,现为《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The Sunday Telegraph)撰稿人。本书为赫弗英国现代史系列作品的第三部,赫弗的其他作品还包括《道德亡命徒:托马斯·卡莱尔的一生》(Moral Desperado : A Life of Thomas Carlyle)《像罗马人那样:伊诺克·鲍威尔的一生》(Like the Roman: The Life of Enoch Powell)《权力和地位:国王爱德华七世的政治重要性》(Power and Place: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King Edward VII)等。
苏格兰民族:一部近代史
作者:T. M. 迪瓦恩
译者:徐一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苏格兰民族》既涵盖了政府高层的政治动向,也叙述了平民的日常生活,梳理了苏格兰民族从苏英合并到今天苏格兰独立大讨论之间的史诗历程,是一部关于苏格兰三百年来近现代历史的杰出著作。对于苏格兰这个正走向历史性十字路口的古老民族而言,本书的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作者
T. M. 迪瓦恩(T. M. Devine),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名誉会员、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及英国学术院会员,是英国和爱尔兰唯一位同时在上述三个学会拥有会员身份的历史学家,现为爱丁堡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苏格兰侨民研究中心主任。迪瓦恩在2001年被授予苏格兰的最高学术荣誉——皇家金质奖章,他的代表作包括《苏格兰的帝国:全球苏格兰侨民的起源》 (Scotland' s Empire: The 0rigins of the Global Diaspora)和《直到大地尽头:遍布世界的苏格兰侨民》(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Scotland' s Global Diaspora) 。
盐的世界史:从奴隶社会到全球化时代
作者:[法]让-克洛德·奥凯
译者:陈侠/张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从史前时代开始,人们就在努力寻找提取盐的方法。盐是如何生产的?我们在哪里能够找到它?人们如何用盐来交换其他商品?谁从中获得了的利益?本书不仅回答了这些问题,并对一些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囚犯是如何被迫从事繁重的采盐工作的、古代制盐工人在收入分配方面受到了哪些损害、瑞士人为了引进盐所做出的长期努力、盐在中世纪末期是如何影响经济的、一些国家有关盐的间接税的历史等,而且本书回顾了强大的海洋国家跨越大西洋寻找这一战略产品的历史。
关于作者
让-克洛德·奥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科研主任让-克洛德·奥凯(Jean-Claude Hocquet)曾在巴黎索邦大学任助教,后在威尼斯大学及里尔大学任教授,并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授课。作为研究中世纪及近代食盐和威尼斯的历史学家,奥凯发表了多部专著:《人类及盐的风景》(2001年),《中世纪的威尼斯》(2003年),《十二至十八世纪的威尼斯与海》(2006年),《威尼斯与盐业专卖》(2012年),并受邀在世界各地进行相关主题讲座。
希腊人如何建造城市
作者:[英]R. E. 威彻利
译者:刘磊/刘佳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内容简介
古希腊人可以没有博物馆、美术馆,因为在城市里,艺术无处不在。
本书从希腊城市的发展、希腊的城市规划、防御工事、广场、神社和官方建筑、体育场馆和剧院、住宅、喷泉建筑等八个方面,复原了古希腊城市生活图景,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同时探讨了古希腊人的城市建设智慧与城市文化。
关于作者
R. E. 威彻利(R.E. Wycherley),英国考古学家,研究方向为古希腊。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王后学院,为威尔士大学希腊语荣誉退休教授。著有《雅典广场》《雅典的石头》等。
本期由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张欣怡整理完成,杨长云指导。仅选取目力所及读本,意在抛砖引玉,供诸位参考,欢迎更多人加入我们的「书单」系列。请联系:ahrac@sohu.com。
编 辑:张欣怡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