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德累斯顿: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
德累斯顿: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
(Dresden: Fire and Darkness)
作者:[英] 辛克莱·麦凯
译者:张祝馨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作者简介
辛克莱·麦凯(Sinclair McKay),英国记者,历史作家,文学评论家,《每日电讯报》《星期日邮报》专栏作者。麦凯长期研究英国战时档案,作品多反映英国空军与情报部门在二战期间的贡献。代表作为《布莱切利园的秘密生活》。
张祝馨,英国利兹大学英语文学硕士。译有《邻人》《远方的陌生人》《血与大地》《东京零年》等。
内容简介
“一场大火从德国喷出,绕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国。”
1945年2月,末日从天而降,上千架轰炸机飞过,德累斯顿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
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针对德国城市和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对战争进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惨痛的伤亡以及巨大的破坏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应。纳粹当局将盟军的攻击称作“恐怖轰炸”,英美媒体亦为德累斯顿这块瑰宝的毁灭而震惊,就连丘吉尔也对空袭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究竟谁该为德累斯顿的毁灭负责?这一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热烈程度甚至高于人们对广岛核爆的关注。冷战时期,德累斯顿的废墟在“铁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国主义恐怖暴行的物证,也刺激着大西洋两岸的反战运动。直至今天,德国右翼组织仍然试图利用这一事件,以期将德国人塑造成战争罪行的受害者。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轰炸发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顿,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是时候看看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书目录
前言 时光中的城市
第一部分 怒火将至
第一章 在那天之前
第二章 在州领袖的森林里
第三章 理性的废黜
第四章 艺术与堕落
第五章 玻璃人和物理学家
第六章 “小伦敦”
第七章 末日的科学
第八章 适宜的大气条件
第九章 冲洗
第十章 魔鬼不得休息
第二部分 恐怖之夜
第十一章 黑暗之日
第十二章 警报拉响前的五分钟
第十三章 坠入深渊
第十四章 影与光
第十五章 晚上10:03
第十六章 灼伤的眼睛
第十七章 午夜
第十八章 第二波
第十九章 在死者间
第二十章 第三波
第三部分 劫后余生
第二十一章 亡者与梦游人
第二十二章 灼热的坟墓
第二十三章 恐怖的含义
第二十四章 亡魂的乐曲
第二十五章 反冲
第二十六章 “斯大林风格”
第二十七章 美好与纪念
致谢
图片来源
部分参考文献
注释
编辑推荐
★欧洲文明之都的生与死,一本扣人心弦的战争启示录
1945年2月,盟军摧毁了被誉为“易北河上佛罗伦萨”的德累斯顿,约有25,000人丧生。同广岛和长崎一样,“德累斯顿”这个名字就此永远地与“湮灭”联系在一起。生存本能、大规模毁灭、道德争论、追忆与重建……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启示录。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原型,丘吉尔缄口不提的敏感事件,广受争议的盟军轰炸行动
战争结束在即,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毁坏无数艺术珍宝,德累斯顿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吗,或者此次轰炸只是战争中最后的残忍杀戮?如果说摧毁德累斯顿是犯罪,那么谁是真正的罪犯呢?纳粹德国真的以为不必为自己的野蛮与恶行付出代价吗?德国民众只是战争罪行的受害者吗?
★从空中到地下,多视角叙事,全方位还原事件始末
从攻击计划的制定者到实施轰炸的飞行员,从大火中的幸存者到惊愕于毁灭程度的局外人,本书运用大量史料和档案,还原灾难的全过程,详述其引发的道德争论,并以欣慰的目光见证这座城市从灰烬中重生。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既是战争史,也是一部城市史
★《图书馆杂志》《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日报》《科克斯书评》一致推荐
围绕轰炸事件的前因后果,作者为德累斯顿撰写了一本独特的传记,从典雅、文明的往日辉煌,到残酷、狂热的纳粹时期,到毁灭与重建的极端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和解与复兴。
名家、媒体推荐
正直的愠怒驱动着这一扣人心弦的研究。
——马克斯·黑斯廷斯(《日本帝国衰亡》作者)
令人不安又无法抗拒。辛克莱·麦凯赋予了这个黑暗的主题以生命。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清晰而公正地描述了空战史上最臭名昭著、最具破坏性的空袭。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害者讲述。
——罗伯特·福克斯(《我们见证过》作者)
全面而有力地描述了忽略军事目标与民用目标之区别的战争。
——《科克斯书评》
关于轰炸德累斯顿的书籍很多,但本书是值得一读的补充。麦凯避免直接的说教,他更关注德累斯顿人年复一年的纪念仪式以及这段历史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为这座城市在现代的复活感到欢欣。
——《经济学人》
引人入胜、研究充分、写作有力、结构得当。献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麦凯的广泛研究和生动书写捕捉了轰炸的恐怖和悲剧。读者不会轻易忘记这段关于毁灭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麦凯的丰富叙事和描述天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那个可怕夜晚的考究而坚定的记录。对现代历史上最具道德争议的军事行动之一,这本书是极为可读和精心制作的补遗。
——《华尔街日报》
这场火风暴及其后果为这座城市的六年战争划下了创伤性的结局,它铭刻在人们的公共记忆中,在易北河畔被火烧黑的石头上依然清晰可见。
——《金融时报》
精彩章节
1945年2月13日,离战争结束只剩数周时间的那个夜晚,796架轰炸机飞过广场,飞过了这座城市。用一位年轻亲历者的话来说,它们“打开了地狱之门”。就在那个地狱般的夜晚,估计有2.5万人丧生。
德累斯顿的故事,它的毁灭与重生,呈现出一系列可怕的莎士比亚式道德难题。如果我们承认那天晚上及其后,成千上万儿童、妇女、难民、老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那么纳粹在那里犯下的丑恶罪行会不会因此而淡化?如果我们继续深入挖掘这座城市的特殊遭遇,那么我们是否会因“沉迷”于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而忽略欧洲大陆上还有很多村庄和城镇经历过更为残酷的过往?
德累斯顿的故事既关乎死亡也关乎生命,它诉说了人类精神在最特殊的境遇下展现出的无限坚忍。明白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些事件已渐渐从鲜活的记忆中淡去,我们可以不被各种主张、反诉、政治宣传所蒙蔽,从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它们。因此,以另一种形式重建德累斯顿的机会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去纪念彼时的德累斯顿人,描绘他们日常生活的图景。
近年来,这座城市的档案馆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收集证词和目击者描述。这项鼓舞人心的公共历史计划收集了许多人的声音,让许多失落的记忆重见天日。这些故事来自各种各样的市民,他们年龄各不相同,他们的叙述被记录在不同时代。有事发时尚且年幼的人讲述的故事,也有亲历那场恐怖灾难的成年人留下的日记、书信和只言片语。从德累斯顿的首席医疗官到防空管理员;从城市中被残酷迫害的犹太人到心怀羞愧而伸出援手的非犹太人;从青少年和学童们的回忆到成年市民的非凡经历:这些档案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夜晚,而且是一座非凡城市经历的非凡历史时刻。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许多故事此前从未为人知晓。
现在,是时候拨开德累斯顿那些废墟和重建的建筑,看看在被纳粹玷污之前,这座充满革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究竟有着何种韵味。是时候走上消失已久的街道,像个德累斯顿人那样凝视往来的景色。这个故事不仅讲述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毁灭,也诉说了破碎的生命在其后的新生。
编 辑:杨崧愉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