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读经典|环境史学者谈《什么是环境史》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旨在提升人们对海洋污染、人口过剩、全球变暖、可持续消费和贩卖野生动物等环境问题的认知。2022年世界环境日回应了5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关切,重申“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的主题和口号。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半个世纪以来,环境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频繁发生的环境灾难,依然在警告人类,我们对地球的关爱还远远不够。很多年来,人们在试图解答:我们该如何与地球相处?历史学家甚至在遥远的宇宙尽头寻找答案。环境史学多年来的孜孜追索展示了许多可能的解决途径,或者说指引我们至少可以更温柔地对待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自然环境不只是历史的背景,也是历史的重要动力。今天,让我们跟着三位环境史学者,一同在阅读经典著作《什么是环境史?》中理解人与环境应该如何“同舟共济”。
环境史的指向牌
——《什么是环境史》译者导读
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著作是已故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休斯(J. Donald Hughes, 1932—2019)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该著于2006年出版,2016年在第1版的基础上略加修订后再版。关于撰述这部著作的目的,作者在中译本第1版序言中明确说过:“我奉献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想要一本环境史简明手册的学者以及作为研究助手的研究生提供一份指南,并为了解这一学科已完成的重要工作立一块指向牌。”作者确定的写作意图显然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第1版问世后在国际学术界广泛传播,先后有多种语言的译本问世。同行对这部著作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高度赞同、好评连连:“这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向导”;“对学者们来说, 这是一份出色的学术发展水平报告,对学生也可将其用作绝佳的入门指南”。
这部著作是“一份指南”和“一块指向牌”,它指引学人去把握:什么是环境史?它的发展情形如何?有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如何研究?它有什么作用?如何更好地阅读这部著作?
环境史研究的权威入门指南
——读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有感
高国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什么是环境史》作为普及读物“什么是历史”丛书之一,是一本环境史的入门普及读物,篇幅不大。休斯谦逊地称该书主要面向未接触过但对环境史感兴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实际上,该书不仅对初学者有益,而且能为在这一领域潜心深耕的学者不断提供新的启迪。
休斯辩证地看待环境史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他认为,环境史是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的有机统一,对二者不能简单地加以对立。休斯认为,环境史研究“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如何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与自然其余部分互动的过程中生活、劳作与思考”;探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彼此改变”,必须将自然的变化和文化的变化联系起来,否则就不能称为环境史。因此,环境史所研究的环境变化,并不是脱离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变迁史,而是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变迁史。也就是说,环境史研究的是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以人类为中心,而自然相对于人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
重读《什么是环境史》
——兼谈澳大利亚的环境史研究
乔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什么是环境史》是环境史学诞生以来的第一部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著作,是环境史学的“《史通》”笔者2007年与该书初遇,现在依旧备在案头,将它视为常读常新的经典教科书。休斯教授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作品中,以清晰流畅的文字,触及并探讨了环境史学众多面向的基本问题,是环境史学的先行者在进一步明确学科身份与核心议题以及探寻研究方法之外阶段性的自我总结与反思,也是休斯与曾一路同行的一众环境史家的对话。
《什么是环境史》启示读者:只有秉持对复杂性、特殊性的敏感,并且在考察具体事物之后对整体性有所观照和回归,环境史关注传统研究中盲点的初衷才不会落空。
内容节选自:梅雪芹、高国荣、乔瑜:《〈什么是环境史〉全新修订译本出版笔谈》,《鄱阳湖学刊》2022年第1期,第71-88+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