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研究资源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新书推介 | 「美国史研究」2021年4月中文新书推荐

更新时间  2021-05-17 作者:秘书处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四月恰逢读书日,新书频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推出「AHRAC书单」第四期,紧跟美国史研究及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本期收录十二本新著,涉及外交、教育、城市、社会、族裔、农业及艺术等领域,希冀有所收获。

美国史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作 者:章永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年4月

01

//内容简介

“门罗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学概念,倡导“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的区域霸权提供话语支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门罗主义”不仅在美国有了新的阐释方向,以服务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更流布出西半球、拓展至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理论旅行”。

本书正是对“门罗主义”话语传播史的考察,重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门罗主义”话语的认识与使用——美国如何在“门罗主义”的伪饰下实行“霸权主义”乃至“殖民主义”;德国如何将“门罗主义”与“大空间”“中欧”等概念结合,最终走向民族性极强的纳粹主义;日本如何以“门罗主义”为参考,形成“大东亚共荣”的概念,以行侵略之实;在中国,“门罗主义”话语如何在反满革命、军阀割据、抗日反殖民的不同形势下,发展出不同样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对之加以利用或排斥的。

//作者简介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博士(2008),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

黄金时代: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史

作 者:[美]劳伦斯·A. 克雷明/[美]戴维·A. 香农/[美]玛丽·伊芙琳·汤森

译 者:何珊云/杨依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3月

02

//内容简介

本书从19世纪末美国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开始,描绘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从慈善机构前身到教师培训学校的成立,再到大学学科建设和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形成的过程。全书以1927年为界限,将近70年的机构发展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学院的理念、重要人物、教学建筑、经费投入、附属学校、学生群体、科研机构、教职员团体等内容展开,以全景式的方式,呈现教师学院的各方面的发展与演进。这本书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个案,而且是美国教育科学建立和发展的缩影,可以说是描绘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劳伦斯·A. 克雷明(Lawrence A. Cremin,1925-1990)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194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965-1974年担任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哲学和政治学研究所主任,1974–1984年出任教师教育学院第七任院长,克雷明为美国教育史研究的转型和教师教育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学校的变革》(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 Progressivism in American Education, 1876–1957 )一书获1962年班克罗夫特奖,他的“美国教育史三部曲”之二《美国教育:建国初期的历程,1783-1876年》( American Education: The National Experience, 1783-1876 )获1981年普利策奖。


创新的先知:熊彼特传

作 者:[美]托马斯·K. 麦克劳

译 者:陈叶盛/周端明/蔡静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21年4月

0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哈佛大学商业史学者、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K. 麦克劳创作。熊彼特是 20 世纪享有盛誉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他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分析,以及他对经济思想史的梳理,无不影响深远。 在中小企业大发展、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重读熊彼特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以熊彼特一生的经历为线索,以熊彼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以熊彼 特的心路历程为依托,以熊彼特的感情生活为点缀,以熊彼特的学术贡献为旨归,以熊彼特的工作情况为补充,向读者讲述了熊彼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提出这些思想的、他提出这些思想的依据是什么这三方面的问题,全面真实地展现了熊彼特波澜壮阔、别开生面的一生。

//作者简介

托马斯·K. 麦克劳(Thomas K. McCraw)美国商业史专家,1985年普利策奖获得者,擅长用传记方式书写经济学家和讨论理论议题。主要作品有《创新的先知》《管制的先知》《1920年以来的美国商业》《建国者与金融》等。


美国底层

作 者:[美]克里斯·阿纳德

译 者:许楠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4月

04

//内容简介

提起美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曼哈顿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硅谷引领潮流的前沿科技。这诚然是美国的写照,却并非全部。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对金融行业的愧疚,开始探索中心商务区以外的美国。在《美国底层》一书中,他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出一个割裂而真实的美国社会图景,并对弥合阶层鸿沟做了有益的思考。

他意识到,他对比他的社交圈子里穷得多的众多美国人知之甚少。因此,在布朗克斯,他开始和人们攀谈,给他们拍照。他说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像别人告诉他的那样,那里其实友好、温暖又美丽,并不空洞、危险而丑陋。就这样,他开始了长达24万公里、历时三年的穿越美国落后地域之旅。从缅因州的刘易斯顿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克斯菲尔德,他走过城市和农村,黑人区和白人区,一路在许多地方停留。他将这段旅程写进了《美国底层》一书——一部深具同理心的作品。

//作者简介

克里斯·阿纳德(Chris Arnade)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他拥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在2012年离开布朗克斯区之前,他在华尔街担任了二十年的交易员。《美国底层》是他的首部作品。


美国农业政策:历史变迁与经济分析

作 者:[美]詹姆斯·L. 诺瓦克/[美]詹姆斯·W. 皮斯/[美]拉里·D. 桑德斯

译 者:王宇/胡武阳/卢亚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1年3月

05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从殖民时期到现代美国农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并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释了美国农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影响。分析了古罗马食品和农业改革、英国谷物法以及有关农业政策的其他众多案例。这些历史案例表明,农业政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国家治理所必需的。本书还分析了美国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农业政策的政府结构,以及从20世纪早期到2014年美国农业法案的演变过程。为了分析农业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其政治经济影响,本书还对历史上美国的一些农业法案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书既包含支持美国农业政策中的一些常用工具的观点,也包含反对它们的观点。这些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其内容从税收与关税一直到风险管理。本书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想影响读者的立场,只是提供参考信息,以帮助读者了解美国农业政策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詹姆斯·L. 诺瓦克(James L. Novak),美国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詹姆斯·W. 皮斯(James W. Pease),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农业和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拉里·D. 桑德斯(Larry D. Sanders),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和经济学家。


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

作 者:[美]保罗·罗伯茨

译 者:鲁冬旭/任思思/冯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1年4月

06

//内容简介

罗伯茨从美国的医疗、战争、消费、经济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阐明了美国社会是如何变得沉迷于超出预期的回报,并为之不择手段的。公司高管们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虑社会影响;从政人士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来获取迅速回报;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体行动几乎不可能……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深刻且不断增长的全社会的不满情绪。

罗伯茨不仅思考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为美国如何脱离现在的困境大胆谏言。在讨论美国社会问题的各种著作中,这本书是公允且尖锐的批评声音之一。

//作者简介

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是美国知名记者,文章散见于《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共和》《滚石》等知名报刊。著有《石油的终结》《食物的终结》,曾入围美国国家杂志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恩斯坦海伦图书奖。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1910—1960年西半球艺术

作 者:[美]爱德华·沙利文

译 者:钟萍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4月

07

//内容简介

本书大胆地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美洲艺术现代化的方式。爱德华·沙利文并未将现代化视为从一种“主义”到另一种“主义”的稳步发展,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从北美洲、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例子中汲取灵感。

作者从西半球的意义上考虑美洲,勾勒出许多艺术故事,专注于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们对视觉表达的适应和尝试,以及吸收跨国和国际影响的方式。他展示了这种丰富的多样性如何在美洲各种抽象艺术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对全世界的艺术产生了影响。

//作者简介

爱德华·沙利文(Edward Sullivan)是纽约大学海伦·古尔德·谢帕德艺术史教授。他撰写了许多关于19世纪、20世纪美洲和伊比利亚半岛艺术的书籍和论文。


世界史

古希腊史学中帝国形象的演变研究

作 者:吕厚量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4月

08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大体遵循历时性的编排体例、选取不同时代的典型史料与重要个案,对上起“史学之父”希罗多徳活跃年代的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下至基督教文明在地中海世界基本确立统治地位的4-5世纪的多位希腊史家,如希罗多德、泰西阿斯、色诺芬、波吕阿尔库斯、波利比乌斯、约瑟福斯、波桑尼阿斯、阿米安、攸纳皮乌斯、奥林匹奥多鲁斯等人现存文本中反映其对波斯、罗马两大帝国形象具体认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这些分别选取自各个典型时代之个案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希腊史学家们帝国观的基本面貌。

//作者简介

吕厚量,1984年6月生人,辽宁省本溪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史学研究。已出版英文专著 Xenophon’s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5);已发表论文有《希罗多德波斯史及其对古希腊知识精英波斯观的塑造》(《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再造罗马:晚期罗马多神教知识精英的历史叙述》(《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 独立译著有罗纳德·塞姆《罗马革命》(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年)、威廉·麦克尼尔 《汤因比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威尼斯:欧洲的枢纽1081—1797

作 者:[美]威廉·麦克尼尔

译 者:许可欣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年:2021年4月

09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分析威尼斯从称霸地中海到衰落的历史过程和原因,以及威尼斯作为文明互动的枢纽,在地中海区域的政治、军事、文化、商业等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聚焦威尼斯,麦克尼尔书写了1081—1797年间宏大的七百年欧洲史,强调了文明互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之一、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是与汤因比、斯宾格勒齐名的史学大家,代表作有《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等。他提倡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通过全球史的研究观念重新书写和解读世界历史。


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

作 者:[荷]黑尔特·马柯

译 者:金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4月

10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一段段闪回的历史片段串联起千年来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各色人物的悲与喜,用微末小事勾勒出历史大潮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在运河的淤泥中发现的中世纪鞋子、一位神父日记中的荷兰独立战争、一名女仆与画家伦勃朗的他乡悲剧、18世纪小冰期的致命冲击、被“特别车次”送往奥斯威辛的犹太人。本书将为读者揭开覆盖在这座城市面孔之上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黑尔特·马柯(Geert Mak),荷兰记者、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的称号,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头衔。他曾在《绿色阿姆斯特丹人》《新鹿特丹商报》和VPRO广播公司任职,并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城市问题特别教授。2002年,凭借对阿姆斯特丹做出的贡献,他获颁“艾湾奖”。本书曾被提名比利时金猫头鹰奖,并被译为德语、捷克语、匈牙利语和英语等版本。


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

作 者:[英]西蒙·詹金斯

译 者:宋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4月

11

//内容简介

从古罗马人建立的殖民城镇朗蒂尼亚姆,到撒克逊人与丹麦人争夺的伦迪威克,再到今天的伦敦,这座岛国的首都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与野蛮,品尝了殖民时代的崛起与辉煌,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与衰落,从令人陌生的商业城镇一步步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金融中心。岁月不断刻画它的面貌——由小巷和庭院组成的中世纪迷宫、随工业时代而来的乔治亚风格广场与豪宅、帝国气象的维多利亚排屋,新千年高耸入云的天际线;历史不断塑造它的品格——火灾、瘟疫、轰炸都不曾击垮这座城市,反而让它淬炼出独有的气质,古怪、随性、多变。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它的本来面目,但当薄雾散去,它已宠辱不惊,伫立在那里,带着独有的优雅与不凡,静静地注视着流淌而过的泰晤士河。

本书的作者汇集了伦敦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人物和趋势,创造了一幅无与伦比的城市肖像。基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巧妙结合决定伦敦面貌的建筑思潮,向读者展示,两千多年来,金钱和权力之间的冲突如何成就了今天的伦敦。

//作者简介

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生于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历史学家、评论家、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他曾出版近20部著作,内容涵盖历史、政治、建筑等,为《卫报》《泰晤士报》( The Times )、《标准晚报》(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等撰写专栏。他曾担任多份公职,包括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副主席、英国国家信托基金的主席。


丝绸、香料与帝国:亚洲的“发现”

作 者:[美]欧文·拉铁摩尔/[美]埃莉诺·拉铁摩尔

译 者:方笑天/袁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4月

12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于晚年与妻子埃莉诺合作编著的一部著作,以“发现亚洲”为主题,以汇编第一手史料的方式,摘录了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的长时段历史中,来自西方和亚洲本土的探险家、外交家、传教士、商人、科学家等在亚洲的游记,进行分类并撰写导读、批注,向当代读者再现亚洲历史与文明。自古以来,亚洲就是激发人们想象的神秘大陆,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时期的学者、探险家,到东方的法显、玄奘、丘处机,到马可·波罗与18世纪的传教士、商人,再到殖民时代为西方帝国服务的探险者、征服者;从中国、印度、日本到西伯利亚、中亚,本书跨越时间与空间,将亚洲数千年的探索发现历史浓缩展现。

//作者简介

欧文·拉铁摩尔( Eleanor Lattimore,1900-1989),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蒙古学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曾多次在中国边疆地区游历,曾担任哈佛燕京社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先后在美国、欧洲开辟汉学和蒙古学的研究阵地,曾被罗斯福委派为蒋介石的政治顾问,1972年应周恩来邀请再度访华,是研究现代中国边疆问题和边疆史无法绕过的人物。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国简明史》等。

埃莉诺·拉铁摩尔(Eleanor Holgate Lattimore,1895—1970),欧文·拉铁摩尔的妻子,长期协助丈夫的写作,著有《西域依偎》,与丈夫合著《中国简明史》等。


本期由江苏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杨洁整理完成,杨长云指导,包含四月国内出版的美国史及世界史相关新著。供诸位参考,欢迎更多人加入我们的「书单」系列。请联系: ahrac@sohu.com

编 辑:杨洁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