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安钰峰: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写在恩师丁则民先生仙逝5周年之际

更新时间  2011-12-08 作者:安钰峰

昨天下午,恩师丁则民先生的侄子丁克诠博士从美国来访,虽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谈起恩师往日的谆谆教诲,甚是投机,一点一滴,再次勾起了我对恩师的深深怀念。适逢恩师今年仙逝5周年,昨日又恰逢清明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天色昏暗,喇叭呜咽。静静地坐在先生的墓碑前,我的思绪禁不住又飞回到与恩师相处的岁月……

先生一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在学期间,先生经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传世名言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先生风华正茂之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先生依然放弃了优越的海外环境,回到了积贫积弱的祖国怀抱,倾尽毕生之所学,博采中西之精华,为祖国建设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文革期间,虽遭受巨大挫折,然痴心未改,禀性不移,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一生,为人正直,两袖清风。先生常常念叨一句话,做学问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只有把人做好,才能把做好学问做好。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先生始终坚守做人至上,人品、学问在学界堪为楷模。面对学界不时传出的某些不良风气,先生深感忧虑,时常告诫我们,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切不可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没有踏踏实实的求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做不好学问的。凡有所作,必要经得起推敲。记得入学时老师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美国史入门,先生从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料室、如何查阅和收集资料这些基本功讲起,一点一滴,由浅入深,引导我们入门。每次课后,先生都会布置作业,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基础最重要,先生的用心可谓良苦。面对社会上各种经济利益,先生从不为之所动,就是自己的住房也是完全听从学校安排,从不伸手。走进先生的家里,完全看不到一位学术名家的气派:除了地面上铺了一层地板革外,其他地方几乎保持了原样,简洁明了,倒是满屋的中英文藏书以及书中夹杂着的大量书签,让人想到先生学术道路上挥洒的辛勤汗水。

十几年时间弹指一挥间。离开先生的日子里,先生的影子就成了我脑海里一道抹不掉的记忆。在我的作业本里,一直保留着一张先生伏案写作的照片,多少年过去了,每每遇到困难,我就会随手翻开当年的作业本,看看先生70多岁高龄时仍然那么投入、忘我工作的照片,我的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得这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一年利用出差机会回母校看望先生时,看到先生依然精神矍铄,书桌上摆满了翻阅的资料,顺口说出了古人的这句名言。先生还是那样谦和地说,不行了,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以前了,乘着身体状况允许,再带几届学生就该退休了。为了学科建设后继有人,先生一直坚持招收博士研究生,为培养后备人才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先生详细询问了我在单位的工作情况,鼓励我好好努力,闲暇之余还要多读书,思考一些问题,不要荒废光阴。记得当时我一边抽着先生亲自为我点燃的香烟,一边喝着先生亲手泡制的绿茶,聆听着先生充满亲情的教诲,那种感觉真好。

在学生的眼里,先生既是一位博学的师长、前辈,更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学习上严格要求自不待言,生活中悉心关怀随处可见。每次来信,先生总会问到我爱人和孩子的情况,要我们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作为先生的弟子,短短三年求学生涯,先生的悉心教诲,足以让我等后学受益终生。

20007月,我收到了先生623日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和师母许令德老师)都很惦记你,希望你能抽空来信”。没想到次年春寒料峭之时,先生就已仙逝,这竟成了先生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我深知先生和师母对我的殷切期望和悉心关怀,虽然当时远隔重洋,但我似乎仍能感受到先生和师母就在我的眼前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就像在家里拉家常,充满了亲情……

师恩难忘,难忘恩师。

先生安息。

(安钰峰,东北师大历史系1988级硕士生,现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