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安钰峰:无尽的哀思

更新时间  2011-12-08 作者:安钰峰

又到清明,不由得怀念故人。

九年前的226,我的恩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则民先生因病仙逝。那一年我在悉尼总领馆工作,噩耗传来,我整夜未眠,忍不住的泪水一次次打湿了笔下的稿纸,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泣不成声。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向身体结实的先生,在我春节期间打电话问候时还无大碍,怎么突然间就仙逝了。夜不能寐的我遂连夜草成“桑榆岁晚,为霞满天;青山依旧,风范长存”一文,传回母校,寄托我对恩师的无尽哀思。

九年来,恩师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回环,始终挥之不去的是那份浓浓的思念。入冬以来北京的几场大雪,勾起了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先生,您在那里还好吗?东北的那片冰天雪地啊,无论何时都是我割舍不了的牵挂!三年的求学时光,虽然短暂,但在人生的长河里已经很长了。静静地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思绪又禁不住回想起了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仿佛恩师就在眼前,让我感到了温暖和慈祥。

先生的一生,学为人师。倾注毕生精力于中国美国史问题研究,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治学严谨,堪为典范。我从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的校门参加复试第一次见到先生开始,就已深深感受到了先生的大家风范。宽宽的额头,整齐的银发,塑料边眼镜,睿智的目光,儒雅的谈吐,让我感觉到了先生的博学、朴实与智慧。师从先生,是我此生的荣幸。翻开先生写给我的十几封信件,几乎每封信都会告诉我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最新情况,从指导的硕士、博士到其他师兄、师弟的基本情况,以及所里的变化,几乎无一遗漏。特别让我永生难忘的是先生的每封信,都是一笔一划,自然流畅,绝没有眼下那种浮躁的龙飞凤舞。要知道,每封信几乎都是满满的两页稿纸啊!

1995年新年之际,先生在给我的来信中专门告诉我,东北师大历史系被国家教委列入“国家重点学科保护基地”,离退休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被请回学校参加庆祝大会,大家都很高兴。看得出先生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多么的倾心关注!信中还告诉我,最近历史系出版了一本《东师史学》,其中有一篇先生的文章,并随信附上复印件,请我提出意见。一位学术界的著名学者,如此虚怀若谷的境界,让我这位后学感动的同时已经牢记在心!这就是先生治学的一贯风范。

先生的一生,行为世范。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功臣,先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没有给学校提出难题。我家境贫寒,先生总是想方设法予以资助。在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之外,先生作为民盟东北师大主委,承担了大量党派工作,我有幸协助先生做了一些日常服务工作,分发刊物,收寄材料,每一项工作都按照先生的要求认真落实,不敢有丝毫马虎。每逢月末,先生总会把我叫到家里,发给我几十元的补助。并告诉我这是我应得的酬劳。钱虽不多,但先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资助我的学业,足以让我倍感温暖,就像冬日里的一股暖流涌向心田。记得有一年冬天,我踏着积雪给一位委员登门发送党派材料,家里无人,我就按照地址放在了信箱里。后来这位委员说没有收到,先生随即找我查问情况,我如实反映后,先生让我立即登门解释清楚,并告诉我无论干什么都不能有任何粗心大意,即使家中无人,也要留个便条说明情况。后来材料找到了,这位委员也释怀了,我虽然受了一点委屈,但先生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却从此铭记在心了。

先生的一生,无论是治学,无论是为人,堪为学界楷模。

草长莺飞的季节,大地复苏,临近清明的日子,竟是阴雨霏霏,似乎天亦有情,明白我的心思,那沥沥细雨,就像在传递着我对恩师永久的惦记。寒烟茫茫笼天边,师恩化雨润心间。

先生安息!

(安钰峰,东北师大历史系1988级硕士生,现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