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森:刘绪贻先生对《美国通史》第4卷的全程指导
刘绪贻先生对《美国通史》第4卷的全程指导
——重温十余年前刘先生致余志森有关信函
余志森
刘绪贻先生不仅在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一代功勋与业绩,他的“老有所为”与“老有作为”精神与实践更是一种鼓舞后学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的楷模。
回首当年因撰写《美国通史》第4卷事宜,我有幸与刘先生频频书信往来,其时我还是60岁不到的“中青年”,而刘先生已近90高龄。但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的境界,不在其时,难知其境。当时我还难以真正体会耄耋之年的刘先生的高尚境界,如今我也已步入古稀之年,自觉精力、智力、体力大不如前,此时才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刘先生老有作为之难能可贵,始能领略他对学术孜孜以求的雄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崇高境界。
为贺刘绪贻先生百岁华诞作文,我重新拜读了刘先生发来的有关信函,计24封之多,累计万余言,短则数十字,长则千余。这些信函,我珍藏了10余年,弥足珍贵。印有武汉大学校名的信封有的已泛黄,有的信笺也有破损。但细读其信重温其教益,颇感字里行间之分量。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文字较之刘先生的其他正式学术文章具有同等价值,信件中谈及的学术观点也经受住历史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体现了刘先生对《美国通史》第4卷的深切期待与关切,鲜活地显现了刘先生作为一位全国知名学者那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显现了他对学术研究老有所为、老有作为的高风亮节。掩卷遐思,突发奇想,窃以为书信是另类体裁的文章而已,同样是作者的学术结晶与成果,无怪乎,世界名人的选集或全集常含多卷书信,有的甚至成单独的“书信集”出版,刘先生的这些书信难道不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吗?我有责任将它们整理出来,与其他学者共享刘先生的教诲,此其一。其次,我计划写的祝贺文章是刘先生对《美国通史》第4卷的“全程指导”,细想倒远远不如让刘先生自己“指导”第4卷写作的亲笔信函“说话”更有说服力,更有分量,更有价值。所以我虽健康欠佳,时有耳鸣轰响,视力也显模糊,但还是坚持在电脑前逐字逐句地将信件敲打出来,历经数月方告一段落。为忠于原作,保持其原汁原味,尊重历史,学习历史,这些信件完全按时间顺序编号排列,只在若干信件之前加上一些小标题或信件的点题之句,以示信函所处的不同阶段。
通读信函,我们可以深切地感知时已年届九旬的刘先生是如何呕心沥血对《美国通史》第4卷的写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全程指导的。
果断遴选“第4卷”主编 “我、杨和邓都已年过8旬”
第1封 1998年12月14日 “志森教授:久未通信,你好!有件事和你商量一下。《美国通史丛书》第四卷(1898—1929年美国史)因xxx教授未认真负责,交来的书稿我和杨生茂教授都认为不合格,不能付印。后经责编邓蜀生编审、杨生茂教授和我共同商议,并征得xxx教授(他长期在美国教中国历史)同意,改由我校李世洞教授重新编写。为赶时间(我、杨和邓都已年过8旬),李世洞急于寻求合作学者,不知你是否有时间、有兴趣参与这一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如何参与?可以由你主要负责(任第一主编),李世洞帮助(任第二主编),如你太忙,也可由李世洞主要负责(任第一主编),你帮助(任第二主编)。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洞决不计较,目的是保证质量地尽早完成书稿。盼复。顺颂研祺。”
第2封 1998年12月31日 “志森同志:
关于全书提纲,我们在写作前,曾经在北京大学开过一次讨论会,邓蜀生责编也参加了。我们拟定了指导思想(‘关于编写《美国通史丛书》(6卷本)的几点意见’),也拟订了体例说明。后来申报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时,又写了‘课题论证’和‘质量要求’。现在我将‘指导思想’、 ‘课题论证’和‘质量要求’3个部分先附寄上,请参考。当然,这些材料都是近20年前写的,有些部分可能过时,但是,‘课题论证’的最后一段(我在旁边加了小红圈圈)是仍然适用的;而且已出4卷都是按这个轮廓写的;如果第4卷不按照此轮廓写,就会脱离全套丛书的整个体系(xxx教授是有能力写出合格的第4卷的,但他没有认真负起责任来。北京会议他未去参加(虽然我们后来给他寄了材料)因此对全套书指导思想和整个体系印象不深,写出的初稿与第3卷及第5卷不相联系。而且全书完全由同事及研究生撰写,平时他未检查,到邓蜀生责编下最后通牒时,他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初稿十分粗糙,既有遗漏,又有重复;文字有的不通顺,脚注不合规格)李世洞看了‘x稿’,他虽不同意在‘x稿’的基础上修改,主张重起炉灶(我们也同意,x也同意),但他提出的初步提纲,我觉得也多少受了‘x稿’影响,所以我觉得不必将‘x稿’寄给你看,免得受其影响。我的初步想法:第4卷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恰恰是美国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全过程;美国在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1929年,美国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陷入了空前严重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势在必行,从‘新政’起,美国便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转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个大轮廓;美国这30年的历史就是在此大轮廓里展开的。至于如何展开,就是你们的用武之地。李世洞有个初步想法,也得到邓蜀生基本同意(我们已出4卷事前均未具体征求责编意见),但我觉得还须进一步考虑。他出院后,将尽早和你联系,把他初步考虑寄给你商量,但你完全不必受他的初步意见的束缚。丛书‘体例说明’也在他那里,他出院后将复印一份寄上。不过,我认为你不必等他,可先行动起来。关于交稿的时间问题,当然不能太急,太急会影响质量(李剑鸣负责的第1卷,他原来提出一年内交稿,后来我劝他不要这样急)不过有两个情况请注意:一是我、杨、邓3人均已年过8旬,我快86了,当然我们3人都希望看到全套丛书出版;而且邓还准备在第1、4两卷书稿交给人民出版社时,重版已出4卷(因为存书俱早已售完),将来6卷一起出,要开一个发布会;二是此书出版要申请中华美国学会的出版补助,目前邓及其他4位审核此种申请的小组成员,对我们这套丛书比较了解,容易批准。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人事变动大,也可能出现麻烦。还有个问题,原来x先生领去的编写津贴,此重点项目具体负责人张椿年认为不好再向他索还(xxx领的第1卷津贴也未转给李剑鸣教授)。这里也向你说明一下。衷心祝贺新年、春节康乐。附:1、关于编写《美国通史丛书》(6卷本)的几点(讨论)意见,2、课题论证(部分),3、研究成果的质量要求”
审阅“提纲”:同意“大轮廓” 提出八点“意见”
第3封 1999年1月22日 “志森同志:去年除夕,我曾致函商谈《美国通史丛书》第4卷的主编和编撰问题,至今未见答复,至以为念,甚盼尽早听到佳音。任何想法均希坦率见告。顺颂研祺。”
第4封 1999年2月12日 “志森同志:
1、关于‘第4卷’书名,过去讨论过。除你们‘提纲’中提出的几个外,我和邓蜀生、李世洞3人也各自提出过自己想法。我提出的是:《初步跻入世界强国之林的美国》;李世洞的是《迈向世界帝国与进步主义时代》;邓蜀生的是《迈向世界帝国与社会改革的时代》。你们提出的几个书名中,《美国的崛起》与黄安年的一本书同名,可不考虑。其余的几个都可考虑。总之,书名是否可以暂不确定?你们先按已拟定的提纲进行加工、编写,将来再定。
2、关于这套从书的总主编,我和杨生茂先生是这样分工的:前3卷以他为主,署名为杨生茂、刘绪贻主编;后3卷以我为主,署名为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因此虽然全套丛书的6卷要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总体(又要各自独立成篇),而前后各3卷之间的联系最好更紧密一些。这样,我就希望第4卷的大轮廓既要体现你们的独到见解,又能和第5、6两卷的体例更靠紧些。因此之故,我对你的‘提纲’提出下列初步意见:(1)第5章中老罗斯福的Square Deal最好译为‘公正施政’或其他名称,因为《战后美国史》中杜鲁门的Fare Deal已译成‘公平施政’(2)第3章中谈到群众运动时,似乎应该提一提杜波伊斯的尼亚加拉运动和‘加维运动’,该章第3节中的‘黑人迁移’似还不能概括这两个运动。(3)为了和第5、6两卷体例相似些,是否可将第12章和第11章的次序调换一下?(4)将第12章改为第11章后,是否可将第11章改为美国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一章中,除政治制度变革外,还应该论述一下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和家庭婚姻制度等的变革。如果这样一改,和第3章中第2节(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重复,可否将此节删去,将其内容并倂入第11章?(5)第11章改为第12章后,可将其第3节(现代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倂入第11章。
3、由于李世洞身体状况和他的另一任务(校对100多万字的《美国学词典》清样),他要求退出‘第4卷’主编及编写任务,我已同意。因此,请不必推辞,‘第4卷’改由你一人任分主编(即第4卷主编)。由你组成写作班子负责主编和编写。我们这里,除王锦瑭已写出的原稿(关于这一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学、艺术、学术等等内容)将寄给你审阅,请予酌裁。将来看情况,如基本用他的原稿,则由他署名;如有修改和补充,则由修改和补充者和王锦瑭共同署名。我校其他同志都不再参加‘第4卷’的工作。
4、李世洞原有一份‘关于第4卷思路、骨架的一些设想’曾寄给邓蜀生同志看过,邓基本肯定,并有旁批。现寄给你参考;但只作参考,你们完全没有必要受其束缚。
5、请你主编‘第4卷’的情况我早已写信告诉了杨、邓两位同志。希望你将‘提纲’也分别寄他们两位提提意见。
6、你将来亲自到北京去一趟是个好主意,除查书外,还可找邓蜀生同志谈谈。《美国研究》编辑胡国成同志过去写过与‘第4卷’有关文章,也可见见面。我建议路过天津时访问一下南开大学,除杨生茂先生外,南开李剑鸣同志对老罗斯福、进步运动史是比较熟悉的。可事先通知他,也可将‘提纲’寄一份给他,请他提意见,将来到南开时也可找他谈谈。
7、关于‘第4卷’的出版工作,只要书稿的质量基本有保证,是决不会有问题的。邓蜀生准备向中华美国学会申请出版补助,一般都将被批准。批准以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每年10月为此补助金的审批期,所以9月前必须交稿。另外主编人或作者必须是美国学会所属学会会员(比如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员)你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当然无问题。不知能否争取明年9月以前交稿?
8、本来,我打算将我们最初在邓蜀生同志参与下拟订的体例(如数字用法、译名规定、脚注、书的结构、附录等等)寄给你一份,以便使‘第4卷’体例与其他各卷一致。但昨天我从李世洞处取回一看,这个最初拟订的体例,后来有较大的更改,所以不打算寄来,你们编写‘第4卷’时,最好使其‘体例’与第5、6卷的体例一致。蜀生同志很重视这一点。
春节到了,琐事较多,我不知道是否应向你说的话都说到了。好在目前通讯便利……祝贺你和参加‘第4卷’工作的同志们春节康乐。”
提供寻求外文资料的详细渠道
第5封 1999年4月21日 “志森教授:
亲寄自藏的外文参考书
第6封 1999年11月8日 “志森同志:此次我参加南京年会目的之一,就是想见到你。惜天不从人愿,交臂失之。剑鸣同志告诉我:第1卷赶明年中华美国学会出版补助评审,决无问题。我9月末到北京见到邓蜀生编审时,他说打算明年不再返聘,彻底离休,极希望明年第1、4两卷‘丛书’都能交稿。据王春来同志说,他承担的撰写任务尚未动笔,我真有点担心。多人合作写一本书甚有赖于主编的经常督促检查。xxx同志就是由于事前不闻不问,等到邓蜀生同志下最后通牒时仓促上阵,完不成任务的。你是个责任心很强的学者,当然不会如此。但我和生茂、蜀生等同志都希望你在近一年中集中精力把第四卷的主编工作出色地完成,我们也相信你是会、是能这样做的。顺颂研祺。”
第7封 1999年12月2日 “志森同志:十分高兴收到大扎,看来我和杨生茂、邓蜀生3位老学人可以看到《美国通史丛书》全部出齐了。再一次谢谢你的大力支持。近来,我‘为他人作嫁衣裳’很是忙碌,迟复为歉。接大扎后,我翻了一下我的书架,共得17本英文书都涉及到1898—1929年美国历史的。其中一本属于原始资料性质的书,则是从美国史研究室的资料室借来的。现另纸列表寄上,由于这些书不一定是很难得的书,也许你们那里已经有了,所以请你看后告诉我,如果你们那里没有的,而且是你们认为有用的,我就寄来借给你参考。当然,属于美国史研究室资料室的书,不能借的时间太长,我本人的书时间可以长些。我根据我的看法在我认为较有用的书的前面加上一个*号,供你参考。顺颂研祺。”
第8封 1999年12月23日 “志森教授:昨接大札,今天已寄出你所需要的书10本。(你所要的第11、12、13、14、15等5种书,实际是一本。另一本Robert H. Zieger, American Workers, American Unions, 1920-1985,其中只有第1章涉及‘第4卷’,而且内容在Irving Bernsteim的Lean Years 中也谈得很详细,所以我没有寄。)祝愿你和全体参加‘第4卷’的教授博士们新年康乐。”
精心审读第4卷第一章 要求文稿“清爽”和“准确”
第9封 2000年1月18日 “志森同志:拜读了你寄来的第4卷第1章。虽然读得不是很仔细,但基本内容、基本精神读理解了。我完全肯定这一章的写作,认为它是很合格的,而且是很符合我的想法,甚至给我一个惊喜,因为这一章弥补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不足。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大内力曾经指出:《帝国主义论》论述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即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入手的,对当时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这种生产关系的转变未给予足够的说明。这是《帝国主义论》的缺陷。【见复旦大学世界经济所出版的内刊《世界经济情况》1986年总第133期所载(日)大内力:‘《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现代资本主义’】你这一章则是从生产力提高入手,来论述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如有时间请将大内力文章找来看看,可能有助于你把20世纪的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美国社会转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程论述得更准确(不过你已经论述得很好了)。1998年我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也涉及到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过两天我将把这部分论述复印给你参考。
我这里只提点关于体例方面的意见。其实‘第一章’也是注意到体例上与第5、6两卷的一致性的,但有些地方如果改动一下就显得更一致些。(1)每一节(如: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最好放在所在行的中间。(2)每一节下面方括号(【】)中文字不必单列一行,最好是隔一字后即写正文。(3)脚注中不用原文,这是责编邓蜀生一再要求第5、6两卷的,但是,要有原文,原文放在‘主要外文参考著作’中去。(4)《马恩全集》和《列宁全集》现在都有新译本,因此不能像以往只有一种译本那样,在注释中提到时,不注明出版时间。(5)注释中提到的著作出版年代,‘第一章’中有的加‘年’(如1978年),有的未加(如1978)。最好都不加‘年’字,以便与第5、6两卷一致。(6)1880s、90s等还是用19世纪80年代、90年代好。(7)注释中作者最好放在其著前面,比如:前引书,德格勒,最好改为德格勒:前引书。(8)注释中,出版地点最好放在出版机构前面,人民出版社,北京,最好改为北京:人民出版社。
以上都不是原则问题,但如能改得与其他各卷、特别是第5、6两卷一致,就显得学风更严肃认真些。
另外,关于文字叙述,‘第1章’ 也是很好的,但在定稿时请再进一步注意‘清爽’和‘准确’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我看得不够仔细,但我感到个别地方稍显重复,比如第19页第2段起至20页,与第12页至16页叙述各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似乎有少数不必要的重复,特别是关于纽约市的发展更是如此。又如,第26页(现代企业的成熟定型)与第22页(巨型企业的崛起与发展)似也有些不必要的重复。
总之,我对‘第一章’是满意的。看了这一章,我感到请你任‘第四卷’分主编,是选对了人。
不知你是否给杨先生也寄了一份书稿;如你未寄,我可以将此稿给他看一看。昨晚李剑鸣同志和我通电话,我已请他向杨先生转告一声:我对第一章感到满意。祝春节康乐,并请代问王春来同志好。”
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新思考
第10封 2000年1月19日 “志森同志:昨日信中,曾提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缺陷问题。现将我对此问题的简要阐述复印一份寄供参考。前信中提到的复旦大学内刊《世界经济情况》可向复旦经济研究所的杨宇光教授或刘同舜教授索取。如索取不到,我所藏的一份可寄给你看看。顺颂研祺。”
第11封 2000年1月20日 “志森同志:昨夜与‘丛书’责编邓蜀生通电话,我向他谈了我对第4卷第1章的看法,他很高兴。其次我问他对第1、4两卷的体例问题,要求与已出版各卷一致的程度如何,是要求严格一致呢?还是大体一致?他说,这次出版是6卷一起出(已出4卷将再版)最好是严格些,否则读者一比较,发现6卷的体例很不相同,影响就不好。所以我上信中提出的一些体例问题,最好还是与其他各卷、特别是第5、第6卷一致的好。请转告王春来及其他参与撰写的同志们一声:最好现在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免得将来成稿后再改又要麻烦一次。
请将你办公室和家中电话赐告……必要时可以用电话联系。顺颂研祺。
又:如果你仍想要Robert H. Zieger 的 American workers, American Unions 1920-1985的第1章,我可以寄给你或复印给你。”
随信附上“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贡献”(见核心期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1-7页)
书稿进展“时在念中”
第12封 2000年6月20日 “志森同志:昨接中华美国学会通知:今年美国学会出版补贴基金评议工作将于10月进行,擬申请补贴基金的同志,务请于9月将全部书稿送到(或寄到)学会秘书处。你们书稿目前进展如何?时在念中,便中请赐示。现在申请补贴,只寄(或送)全部书稿,不要推荐手续。特告。顺颂研祺。”
第13封 2000年7月12日 “志森同志:
第14封 2000年7月18日 “志森同志:我还未收到蜀生同志回信。你们已完成的书稿,如可能的话,最好各打印3份,分别寄给我、杨生茂、邓蜀生3位,因为时间太紧,用1份辗转传阅已经来不及。顺颂撰祺。”
要求书稿直送中华美国学会申请出版补贴
第15封 2000年8月8日 “志森同志:今天才收到邓蜀生编审
第16封 2000年9月2日 “志森同志:
第17封 2000年9月24日 “志森同志:第4卷能按时寄中华美国学会申请出版基金,甚好,希望能成功。……”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第18封 2000年10月11日 “志森同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美国通史丛书’的第1、第4两卷书稿,都被中华美国学会出版补助评审委员会通过了,而且两书稿、特别是第4卷的书稿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今晨接邓蜀生编审电话,除告诉我此消息外,还提出了他的出版计划,准备明年将6卷合在一起出版一套《美国通史》。因此他要求各卷分主编在今年12月底以前,将自己主编的书稿的修订稿交给人民出版社。对第4卷的具体要求是:压缩篇幅至45万字,连索引不得超过47万字。因为你们的书稿约60万字(邓电话中见告),与其他各卷太不平衡了。今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和问题,也可直接和蜀生同志联系,……另外,他要求我能将《战后美国史》补写至2000年,这个任务也不轻,我年届米寿,手头还有其他任务,真有点担心难以完成。顺颂研祺。”
稿费多寡“何足挂齿”
第19封 2001年7月16日 “志森同志:前天接到邓蜀生编审电话,他说,当初中华美国学会组织审稿时,审稿人只看了前两章,认为贵稿很好。当时蜀生同志因夫人病重(现仍在医院,几次病危),无暇审稿,我也放弃了责任。现在,邓审稿后,认为后面诸章通稿有些粗糙的地方,颇有重复之处,致使稿件超出原规定字数10万之多,使他感到很为难。希望早日和他联系一下,看如何解决好。前寄出拙著《1948年文集》不知收到否?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拙著《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不知见到否?顺颂暑祺。”
第20封 2001年7月25日 “志森同志:
米寿高龄亲撰文稿 为《美国通史(6卷本)》操心
第21封 2001年11月8日 “志森同志:
第22封 2002年12月7日 “志森同志:当初为了向中国社会科学规划小组申请结项,我按其要求写了一份‘《美国通史丛书》最终成果简介’。时间仓促,我来不及征求你们的意见,对各卷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都是根据我的理解写的,肯定有不周到、不准确的地方。现在《世界历史》可能让我们介绍一下这部《美国通史》,为介绍得全面准确些,我特将我的原稿复印寄来,请你不客气地加以修改补充后寄还给我。顺颂研祺。”
第23封 2002年12月13日 “志森同志:短笺及附件收到,谢谢!关于《美国通史》稿费问题,按照出版合同,是有稿费的。合同上说明稿费在书出版后3个月内付出,每千字35元,两总主编另副主编费各2000元。我到现在尚未收到稿费,不过,书出版后还没有3个月。与此同时,方生编审在电话中告诉我,邓蜀生编审夫人秦雯近来病情恶化,又进入医院,他天天侍候在侧。想来他很忙。6卷本出版后,黄安年已在《全国新书目》杂志(2002年第12期)上写了评介,我们这里的《长江日报》也于
年届九旬撰写理论随笔 指导“笔谈”
第24封 2003年3月30日 “志森同志:《史学月刊》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共同协商擬为6卷本《美国通史》组织一次笔谈,大约一共邀请了20位美国史研究工作者写稿,除总主编、各卷主编、责编外,还请了时殷弘、任东来等一些同志。各卷著者或主编的文章写什么内容,他们没有明说。我因近来应报纸之约写理论随笔,所以尚未动手为笔谈写文章。不过我已有一种想法,各卷最好写各卷的特点,在理论方面有什么突破,与以往(改革开放前)的美国史著作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在某些个别问题上发展了马列主义。对于第5卷,我打算主要就罗斯福‘新政’与二次世界大战两个问题作文章,论述要把‘新政’讲清楚就必须发展列宁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甚至马恩的阶级斗争原理;要把二战讲清楚,就必须说明它为什么不像一战那样,是狗咬狗的斗争。以上意见仅供参考。顺颂教祺。”
《美国通史》6卷本完成后,我与刘绪贻先生的通信虽暂告一段落,但他“老有所为”的精神与实践一直在鼓舞着我。2012年我在《学术界》杂志上拜读了他的大作,特别是他对前苏联与美国的认识言简意核,读后得益匪浅。今年我又在《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拜读了刘先生的“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并注意到先生在文后的说明“2012年6月上半月。改旧作于珞珈山求索斋,时年已进入一百岁”。哲人曾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刘先生的“老有所为”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种奇迹!就是一种力量!刘先生的“老有所为”,证明了“只要心不老,人就永远年轻”的真理。借此我与王春来、陆甦颖、陈晓、俞世恩及其他参与《美国通史》第4卷工作的同仁衷心感谢刘先生的众多帮助和指导,更期望能继续得到刘先生的悉心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