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树常青:记中国社科院美国史研究专家黄绍湘
黄绍湘教授住在北京紫竹院昌运宫,八层楼上一套小三居旧房。房子没厅,未做任何装修,一水儿旧家具,堆满资料书籍,显得狭小简朴。这位今年90岁,与老伴守着“空巢”的老人,有着不平凡经历。
祖籍湖南临澧的 黄绍湘1915年5月10日出生于长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34年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二年级插班生,翌年秋,转入历史系。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她积极投身救亡宣传,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她与同为地下党员的毕中杰结为夫妇。1944年,中共南方局资助黄绍湘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美国史。1945年,黄绍湘为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团解放区代表董必武担任翻译。解放后,她在山东大学、人民出版社、中央政治研究室、北京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后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
和黄绍湘交谈,她瘦小羸弱的身体和说话时的坚定有力形成强烈对比,她的坚韧与执着深深感染了我。青年时代的黄绍湘充满理想。她痛恨社会贫富不均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而为共产党在抗日救亡中的先锋作用所吸引,感到共产党讲民主、平等,互相间团结友爱。黄绍湘是战士,也是学者。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在她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谋求个人升官发财的工具。在研究工作中,她心无旁骛,甘于寂寞,不唯上,不唯书,不追时髦,严谨求实,论从史出,显示了一位真学者的品格和魅力。黄绍湘长期沉潜于美国史研究,工作计划安排得很满,晚上常工作到十一二点。随着昔日战友陆续故去,她愈感到时间紧迫。“文革”时期,造反派曾抄走她几麻袋未及出版的研究手稿。她重起炉灶接着干。“文革”结束后第三年,她即出版了69万字的《美国通史简编》。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上世纪50年代撰写的《美国简明史》和《美国早期发展史》曾长期是我国高等学校广泛使用的教材。其中,《美国简明史》是第一部中国学者自己撰写出版的外国国别史专著。
改革开放后,她三次应邀赴美,前往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讲学。她的研究成果极具开创性,被誉为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奠基人之一,并当选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一任理事长。她常对家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追求的那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