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学术报国,不忘初心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暨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书面发言
学术报国,不忘初心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暨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书面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 黄安年教授
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暨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我理解最具“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的时期,当以100年前的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为代表,杨生茂先生出生时美国正处这个伟大转型时代。而今在纪念杨生茂百年诞辰之际,中国也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远比美国当年要大得多,不仅面临当年美国诸多社会问题,而且还出现了应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时代的许多新问题。不管社会怎么转型,历史研究怎样变化,在纪念杨生茂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认真学习杨生茂先生一生学术报国、不忘初心的精神是极为重要的。
德高望重的杨生茂先生是我国世界史和美国史学科的拓荒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美国史研究重镇南开美国中心的创始人。杨先生一生急公恶私、探索创新、一丝不苟、淡泊名利、低调为人、甘为人梯。几十年来,我们这些后学者深受先生的恩泽。22年前他在《自述》里说:‘我们这辈人只能起个桥梁和铺路作用。假如美国史需要几代人梯才能攀上峰巅的话,恐怕我这辈人正是在人梯的最下层。能发挥好底层人梯的作用,亦于愿足矣。”先生既是领航人,又是铺路者。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的研究成果、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是知识界、学术界引为骄傲的典范。无论在为学还是为人方面,他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世界史、美国史学界的,也是整个学术界、知识界的,他的一生和故事将告诉我们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举例来说,自1992年到新世纪初的十多年间,我分别收到杨生茂先生给我的130多封信件,其中一些内容谈及杨先生、刘绪贻三人作为美国历史杂志的中国特约编辑的工作。为此,我们三人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所有这些都是无立项、不计学术成果、自费自愿奉献的。应杨令侠教授的要求,我已经整理了杨先生给我的信件,并将选择部分原件影印件和反映杨先生为人为学的博文选辑送交杨令侠教授,作为对于杨生茂先生100周年诞辰(1917.09.26—2010.05-04)的忆念。我深感在急功急利,“量化优先”、重立项的大环境下,尤其需要倡导对于美国史研究的奉献精神。”先生对于美国史研究的无私奉献正体现了甘为人梯、学术报国的精神。
今天在这个会上,我要说的是,无论社会怎样转型,历史学研究怎样变换,杨先生学术报国的初心从来没有变。他从不以权威自居,反对称他为权威;他历来重视资料建设的奠基作用、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他对后学赞扬有加,不图虚名、不恋名位。先生淡泊名利为人为学的高尚品质和目前学界的某些乱象形成鲜明对照。
借此机会,我还想就信息社会化时代美国历史的深度研究和进入公众视野,适应转型需求,说点个人感受。
从2006年至今我的《沉默道钉》系列研究先后出版了八部著述(含合著和请学者翻译),产生了些许影响,但是总的说来作为沉默道钉的底层群体,美国铁路华工这样有着重大历史和社会意义的课题,在美国史和中美关系史学界关注甚少。多年来,美国铁路华工话题没有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没有真正进入主流学术圈,甚至没有进入某些美国问题研究者的视野,更没有真正进入学术管理决策层的视野。而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美国铁路华工为题材的摄影展、电影、纪录片等陆续涌现,并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共鸣,和美国史学界的某些学者孤军作战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和我合著的人文历史摄影师李炬,他并非历史学家和美国史研究者,但是他对这段历史探寻的执着,迄今六次重走当年华工建设路,他的美国铁路华工历史摄影作品已经享誉美国和中国影像界,他所弘扬的铁路华工沉默道钉精神是我们某些历史学者所不远不及的,值得美国史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值此杨生茂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坚守学术报国的初心,这是对先生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