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任慈:管窥美国移民史的研究动态——2019年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年会侧记

更新时间  2019-06-01 作者: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管窥美国移民史的研究动态

——2019年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年会侧记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 任慈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年会(OAH Annual Meeting)是美国史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与会者人数超过千人,会议议题几乎涉及了美国历史学研究和教学的各个领域及层面。因此,OAH年会成为管窥当下美国史研究动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美两国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中国学者和学生参与OAH年会的频次和规模都有显著变化。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年会和美国移民和族裔历史学会(IEHS)的晚宴,在整个参会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移民史研究的繁荣和火爆,因此想简要概括此次年会所反映出的美国移民史研究动态和特点,以供大家参考。但由于会议日程安排密集、移民史相关的议题繁多,笔者只能选取与自己兴趣和研究相关的议题进行旁听,因而无法展示此次年会中移民史研究领域的全貌和细节。另,本文文末附有新人参会指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移民史领域的相关研究在本次年会中占据了重要比重。纵观移民史相关的议题,可以清晰地发现:采用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式是当下美国移民史研究的主流。范登堡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克莱默(Paul A. Kramer)是外交史领域倡导“新国际史”(New International History)的优秀学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地缘政治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史。在此次年会上,他以1907年美日《君子协议》为案例,分析了主权观念、地缘政治对美国移民限制政策和边境管控政策的重要影响。保罗·克莱默指出:在19世纪末,单方面控制跨境移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主权完整、文明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有效监管跨境移民,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称作主权国家或者“文明国家”。而在19世纪末,美国的主权政治具有强烈的种族化色彩,美国政府将非欧洲白人的移民主张视为对其主权控制的挑战。此外,移民和边境控制往往与地缘政治、外交关系、帝国扩张等因素相关连,若单方面限制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移民,往往会有引发国家间矛盾、冲突、战争、失去部分海外市场等风险。因此,保罗·克莱默认为,移民限制政策是美国政府权衡潜在地缘政治风险和收益之后的结果,《君子协议》则可视为是日本和美国“共享主权的实验”——即日本以单方面控制本国劳工出口来换取美国承诺放弃具有歧视性质的“排日法案”的出台。《君子协议》本是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中的传统话题,而在跨学科、跨国视角的分析下,“旧题”开出了“新花”。

这种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的研究方法也体现在移民史与政治史结合、移民史与劳工史、妇女史结合的相关研究中。“护理劳工的政治:20世纪种族史、性别史和移民史”(The Politics of Caring Labor: Histories of Race, Gender, and Migration in the 20th-Century)小组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该小组的论文一方面关注了家政劳工、情感服务者、性工作者等护理劳工在20世纪美国被性别化、种族化建构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探讨了美国社会运动、劳工组织、移民政策如何影响了护理劳工从业者的种族来源构成。其中,克里斯蒂娜·格罗杰(Cristina Groeger)教授指出:在20世纪初美国家庭的家务工作从妻子和母亲的免费服务转变有偿的家政服务行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劳工力市场特征。美国家政服务行业的从业人群经历了从爱尔兰移民到非裔移民、最后到拉美移民和加勒比移民的更迭和替换,美国移民政策和劳工组织运动是促成这个转变的重要因素。

移民史研究也与学界的新颖问题,如LGBTQ研究、食物史研究有着密切的互动。斯坦福大学安娜·米妮安(Ana Minian)教授展示了无证墨西哥同性恋移民在美国社会与母国社会被双重边缘化的经历。上海纽约大学希瑟·李(Heather Lee)教授则关注了美国华人中餐馆的历史。她指出:在19世纪末,纽约华人黑帮一方面利用中餐馆从事不法活动(如人口走私、赌博、鸦片贩卖)来谋取暴利;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城、饮食务经营活动巩固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华人黑帮也成功地将“中国城”从一个边缘的移民社区打造成了全国性大众消费的餐饮场所。通过本次OAH年会移民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移民史是打破美国史研究不同领域界限的天然“融合剂”。若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灵活借用其它领域的研究方法、概念和视角,就会发现移民史仍有诸多层面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当下研究所体现出的另一个趋势是:将移民置于区域的甚至是全球的视野下去探讨不同族裔群体之间的交往、联系和互动。移民史学者在研究中普遍应用跨国视角和全球视角进行分析,美国移民史研究已经不再囿于单一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早在20年前,跨国史研究方法就已在移民史研究中兴起,但以往我们接触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是探讨移民与母国之间的情感、文化、政治和社会联系,以及这种跨国联系对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影响。在此次年会中,拉美史研究学者埃利奥特·杨(Elliott Young)教授认为:以民族国家为出发点的研究往往只关注特定移民群体入境美国后会发生什么;而跨国视角则可以让我们看到移民迁徙的完整路线。因此他采用跨国视角,考察了从1880年到1965年美国政府利用治外法权、签证系统、医学检查等措施对移民进行“远程控制”(remote-control)的历史。他指出,在20世纪早期至《1924年移民法》出台,美国政府对移民的“远程控制”完成了制度化的构建,美国驻外领事馆基于其所在地所分配到的移民限额对移民进行筛选和分类。之后,在1924年-1965年,美国政府通过加强与邻国间的边境合作,让“远程控制”机制不断强化。美国政府的移民“远程控制”机制对华人移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后,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并没有严格执行禁止华工移民美国这项条令,华工仍有多种方式移民美国,如通过借道加拿大或墨西哥从而“曲线”移民美国。此外,华人、日本人等亚裔群体也寻找各种方法避免美国天使岛等入境口岸的严格身体检查,充分利用加拿大宽松的入境身体检查政策,先入境加拿大而后再进入美国。为使移民“远程控制”机制发挥实效,美国政府向墨西哥政府支付大量资金来审核和控制边境移民,换取墨西哥政府对美国移民政策支持,华人“曲线”移民美国的通道也被遏制。凯思琳·洛佩兹(Kathleen LÓPEZ)教授也利用类似的方法,探讨了美国移民政策与古巴移民政策彼此影响和互动的历史,并进一步分析了华人移民和东南欧犹太裔移民如何充分利用两国移民政策的相关条款,从而实现从“后门”进入美国的目的。

本次会议中,“放眼国外:美国移民政策在海外的实施”(Looking Outside the Nation: the Exercise of U.S. Migration Policy and Law Abroad)的小组是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美国移民的典型代表。该小组的研究关注了美国移民政策与美国外交政策和帝国扩张之间的联系,以及移民政策如何塑造和影响了美国外交在拉美地区、亚洲地区的实践。如简·黎普曼(Jana Lipman)教授以印度支那难民安置营——菲律宾难民处理中心(Philippine Refugee Procession Cente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菲律宾马克斯政权、联合国难民署和美国政府三方在安置越南难民问题上的分歧和妥协。简·黎普曼教授的研究展现了三个维度——国际难民政策、菲利宾政权、美国政府,兼具宏观和微观,也拓展了美国冷战难民政策研究的时空范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年会上多位学者的研究关注了美国移民政策的重大转折和过渡时期——1924年至1965年。《1924年移民法案》和《1965年移民法》是美国移民立法史的“两大分水岭”。前者标志着美国移民政策进入以民族来源为基础且具有严格种族歧视色彩的“限制阶段”,该法案的基本理念在美国实施了近40余年;后者则确立了国家来源的移民限额制度,大大改变了美国的人口构成,也标志着美国移民政策进入了新的“选择阶段”。相较而言,美国学界对1924年到1965年美国移民政策的重大转向阶段的研究略显薄弱,但此次年会中,多位移民史学者从不同角度填补了对这一时期美国移民政策的研究。如哈佛大学博士生友夏子·桃莉(YuKaKo Otori)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签证制度建立的影响,她认为美国通过签证制度实现了对移民的远程和集中控制,签证制度也成为美国帝国的一项重要工具。古斯塔夫阿道夫学院玛达琳娜·玛琳娜丽(Maddalena Marinari)教授利用跨国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从1924年到1965年美国意大利移民和犹太裔移民改革者通过组织政治活动来挑战对自身不利的《1924年移民法》。她指出:意大利移民和犹太裔移民一方面通过移民社区和跨国移民网络,帮助本族裔群体移民美国;另一方面他们与美国国会中主张移民限制的保守势力谈判和妥协,最终推动了美国移民政策改革。在由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亚裔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移民和族裔历史学会主席徐元音(Madeline Hsu)教授召集的“为当今世界重新思考1924-1965年美国的移民史”(Rethinking 1924-1965 in U.S. Immigrant History for Today’s World)这个小组中,埃利奥特·杨教授(Elliott Young)、东荣一郎教授(Eiichiro Azuma)等四位优秀学者通过各自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一时期美国移民政策实施的复杂性、矛盾性。

除参与OAH会议之外,受美国合作导师徐元音教授的邀请,笔者参加了美国移民和族裔历史学会组织的晚宴。参与移民史晚宴,对于新人来讲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与移民史专业的诸多资深学者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美国移民史的学术讯息。在晚宴上,笔者被安排坐在徐元音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辛迪·陈(Cindy Cheng)教授,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东荣一郎(Eiichiro Azuma)教授旁边,他们均是笔者十分敬仰的优秀学者。因为笔者与徐元音教授非常熟悉,并且平时各种交流机会也很多,所以晚宴上只是跟她简要讲述了这几个月查档的收获,以及论文构思中遇到的问题。东荣一郎教授是日裔美国人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所著的《在两个帝国之间,种族、历史和日裔美国人的跨国主义》(Between Two Empires: Race, History,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Japanese America)一经出版获奖无数,这本书也奠定了他在美国移民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东映一郎教授擅长跨国史研究,由于善长分析移民与母国的政治、文化联系,他的写作方法和文章架构方法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在晚宴期间,我主要跟他请教了他近期的研究兴趣、以及他对近来美国学界移民史和外交史彼此借鉴学习这种趋势的看法。东荣一郎教授对我的问题都一一耐心解答。他的新著——《寻求我们的边疆:日裔美国人、定居殖民主义与日本无界帝国的构建》(In Search of Our Frontier: Japanese America and Settler Colonial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s Borderless Empire)将于2019年10月出版,大家可以关注。

移民史晚宴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彰优秀学者和获奖作品。在菲律宾裔移民研究作出贡献的芭芭拉·波萨达斯(Barbara Posadas)教授、以及为推动华裔移民研究作出贡献的加州大学朱蒂·杨(Judy Yung)教授获得美国移民和族裔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来自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的青年学者安娜·米妮安(Ana Minian)凭借《无证的生活:墨西哥移民不为人知的故事》(Undocumented Lives: The Untold Story of Mexican Migration)荣获移民史研究领域最高荣誉西奥多·萨卢托斯图书奖(Theodore Saloutos Book Award);新书奖颁给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罗西娜·洛扎诺(Rosina Lozano)教授的《一种美国的语言:西班牙语在美国的故事》(An American Language: The History of Spanish in the United Stat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布伦丹·沙纳(Brendan A. Shanahan)的博士论文——《现代美国公民身份的形成:公民、外国人和权利(1865-1965)》(Making Modern American Citizenship: Citizens, Aliens, and Rights, 1865-1965)荣获年度最佳学位论文奖。


任慈:管窥美国移民史的研究动态——2019年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年会侧记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辛迪·陈(Cindy Chen)教授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的青年学者安娜·米妮安(Ana Minian)颁奖


参与此次OAH年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除捕捉美国移民史领域的研究的新动态之外,笔者也发现,在此次年会中移民史领域的相关议题均从不同侧面关注到了当下美国社会激烈讨论的非法(无证)移民、难民庇护、边境控制、公民身份等问题。移民史学者如何参与当代美国移民大辩论,为无证移民、难民群体赢得公平正义和历史话语权也是笔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囿于篇幅和主题限制,无法在这里展开论述,希望接下来有机会可以将这一问题梳理清楚。同时,由于不熟悉美国会议流程和模式,在参会过程中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因此,在文末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大家可以更高效的参与OAH年会。

1、注册方面:提前在OAH官网注册成为学生会员是最简单、最划算的方式;此外一名会员可以携带两名客人,在多人参会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注册成客人参与会议,节省开支。当然,不注册也旁听会议,但不推荐新人采用这种方式。

2、住宿方面:OAH年会一般会选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且交通方便的城市,但这类城市的住宿费往往也不便宜。加之,OAH年会的参与人数一般在1000-2000人之间。因此,会场附近价格合理、交通方便的酒店和民宿是非常抢手的资源。个人建议大家可以提前1个月以上制定行程、安排好住宿事宜。

3、参会必备工具:在美国,大型的会议举办方往往会通过AttendeeHub这个手机应用软件来分享与会者名单、会议日程安排、展览、当地交通等实用信息。笔者也是在开会前一天才知道这个信息,因此并没有时间去充分研究各个分会主题,也错过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议题,非常遗憾。

4、选择分会场:此次OAH年会分组会议数量超过200场,如何筛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会场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我们可采用通过小组主题名称进行初步判断,此外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AttendeeHub)搜索我们感兴趣的学者,来定位他或她出席的分组会场。

以上为参会指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