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谈冯承柏先生的毅力

更新时间  2020-08-09 作者:杨令侠

谈冯承柏先生的毅力

文 | 杨令侠

谈冯承柏先生的毅力

冯承柏先生

冯承柏先生没有上过大学,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学者。提起冯先生,人们经常说他才学兼备、思维敏捷、学问广博、聪慧机敏、精力充沛等等,但事实上在这所有背后的,是冯先生的毅力。冯先生的毅力十分超常,突出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上,凡树立目标要做的事,他一定要做好,不管外界条件多么恶劣,也不管自己身体状况多么糟糕。

冯先生一生多坎坷。从1957年被错误处分后,至1961年,他先后被下放到农村和农场劳动整整四年。一般人在这种境遇下心情都不好,可是冯先生坦然处之。在劳动中他专挑重活脏活干,比如坚持和农民一起干农活中最累的挖河挑泥。他体质并不好,患过肺结核和胸膜炎,且极易感冒扁桃腺发炎。在农村因为和羊住在一起,结果被感染上一种羊的传染病布氏杆菌病,发高烧并浑身疼。这些情况都没阻止他学习。他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理论著作,还一边学英语。无论是干农活放马还是打草,他天天背个破书包,里面有书和小单词本,走到哪里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可谓难能可贵。冯先生学习还有个特点,即干什么研究什么。他养马,就买养马驯马的书;他种稻种菜,就买种植稻谷和蔬菜的书;他开拖拉机,就买修理拖拉机的书。这类书一共买了近百本。正如他夫人黄振华老师说的,老冯是个书迷,一拿起书就什么都忘了。

1963年到南开大学历史系后,冯先生就操笔开始他的专业训练。他编写了《50年来美国黑人抗暴斗争大事记要》;合著了《资本主义史上最黑暗的一章——西方殖民主义者奴役和贩卖黑人的血腥罪行》;参与了《美国黑人运动大事记》一书的编写和“联合国资料”以及《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的翻译工作等。他一天三个单元地干。冬天,主楼没有暖气,他穿上棉靴、棉裤、棉袄,身上裹着棉大衣,腿上再盖上毯子,在二楼美国史资料室硬是坐着冷板凳;夏天,蚊虫肆虐,他点着蚊香干。冯先生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以坚强的毅力在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和工作,此非常人所能。他心中有个目标,时刻准备着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冯先生第一次出国是1981-1983年到美国天普大学做访问学者。他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主动跟研究生班上美国外交史和美国社会经济史等课程。他的勤奋感动了校方,该校校长和文学院院长破例给他颁发了修课证书。当时他已是不惑之年的人了。当他回国时,人精瘦,头发好像哗地一下都白了。

1997年退休后,他带着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的重症之躯更加忙碌起来。除了担任天津市高校实验室“九五”投资专家组长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心主任的繁重工作外,他还有求必应,给个人和单位查资料、写推荐信、评语、鉴定、评估、咨询、立项、征求意见和为其他单位做各种报告,其中大的项目如“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选址项目”和应清史志编委会之约写的《清史对外关系篇目设计》。为有关单位调查国外相关网站、网上资源,为历史学院撰写《应用史学论纲》和为中国史博士生开“美国对中国史的研究”课程,撰写学术论文,整理冯老先生的讲稿和日记等等。他一个人同时做几个人的工作量,经常是一天下来或完成一两项大任务后就累得疲惫不堪,甚至闹感冒肺炎、犯心脏病。2006年2月他应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之请,为其查询国外研究周恩来的网站和网上资源,周六周日整整奋斗了两整天,整理成文字材料发送给周邓中心,结果周一就发病脑梗塞住进了医院。不要说他当时的年龄,就是他的工作量与年轻人比也大得惊人,而他的心脏更大得惊人。常年的体力透支给他的心脏造成了巨大的损伤。早在1993年第一次查出患心衰时,他的心脏就已经是常人的两倍那么大,又患有糖尿病。由此可以想见,近20年来,冯先生要具有多么坚强的毅力,才可以做出这些超出常人的贡献。这的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实在是靠他的精神气儿活着、干着。

2004年他最后一次去美国,仍旧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图书馆。2005年10月摔跤后,两根肋骨骨裂,第二天、第三天他都坚持到位于天津工业大学的数字化管理中心去上班,还主持召开了全市高校图书馆长会并做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十一五”工作规划的报告。令人不禁怀疑他是不是血肉之躯,不知冯先生是怎么忍受骨裂的钻心般疼痛的。此后冯先生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不断地咳嗽、感冒、心律失常。他明知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心脏的状况,可在2006年3月脑梗塞出院后,4月又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项为天津17所高等学校20万师生服务的工作,不敢有所懈怠。”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活着干,死了算”。他是豁出性命去干事业的。冯先生忍受病痛的毅力如此之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如此崇高,令人敬佩不已。

冯承柏先生非凡的才智与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出自他的苦修,出自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归根结底出自他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所有这些都永远激励着我们。

本期编辑:武汉大学团队

编 辑:于鑫 责任编辑:杜华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