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梁茂信:学精思深 桃芬李芳
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先生在学术方面孜孜以求,在推动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和美国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从《光明日报》史学版的酝酿到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的建设;从1952年发表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美国华工史》到2001年《世界历史》第一期尚存墨香的论文;从创办东北师大美国研究所到组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从早期的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到主持编写高等院校教材;从独立发表论文到80年代初参与筹划迄今国内最权威、参与单位最多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六卷本《美国通史》,处处都留下了他的开拓足迹和学术贡献。先生治学,带有中国学者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处处反应出深厚的学术功力,其中不乏传世之作。他的研究覆盖了二战史、欧洲史和美国史等诸多领域,其中尤以美国史学史、断代史、西部史、移民史、民族史和城市史等方面建树最多,是国内美国史研究涉及面最广的权威性学者之一,也是诸多领域的开创人和奠基人之一。曾先后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多项学术团体职务,80年代末还被美国最权威的两大史学刊物之一《美国历史杂志》遴选为特邀评论员。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励和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英才”奖章等等多项表彰,主要事迹载入“吉林英才馆”。这里的寥寥数笔当然远远不
在培养学生、奖掖后学方面,先生同样是呕心沥血,兀兀终生。先生没有子女,但总是把学生视同己出,呵护备至。在学习上,他经常告诫学生要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既要吃苦耐劳,又要科学求实;要立论有据,言之成理;著述立说不在量多而在于精。不论学生的平时作业还是毕业论文,他始终逐字逐句认真阅读,从不放过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甚至对一些书写不规范的字,也加以匡正。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感染了美国史专业的所有学生,相沿成习,形成风气,为历史系乃至全校师生所称道。他自己生活非常节俭,对那些经济拮据的学生,却每每慷慨解囊。正是凭着这种职业道德和治学精神,丁则民教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其中包括13名博士和近20名硕士,成万一个非常可观的学术群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成长,有不少人己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他们又带出了一批新的学生、使先生的事业得以传承,学风得以光大。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东北师大美国研究所也成为国内研究美国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
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贡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日无多之后,便在奋力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夜以继日地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可以工作的时间不多了,应该有始有终。病榻之上,他抓紧时间审读最后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在考虑如何修改即将再版的六卷本《美国通史》。直至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还是美国史研究与学科建设!先生是在与癌症的顽强抗争中痛苦地与世长辞的。与其说他的痛苦来自于病魔的蹂躏与折磨,不如说源于他内心深处多年来所形成的探赜索隐、教书育人这种无法割舍的情结。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教学和科研事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所以,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再继续春播秋收的时候,其痛苦可想而知。每思及此,我们感触良多。作为先生薪火的传人,我们惟有加倍努力,方可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高山苍苍,大河泱泱,导师之风,山高水长。
(王旭,东北师大历史系1981级硕士生,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史研究所所长;东北师大历史系1991级博士生,现为东北师大美国研究所教授、所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