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会员简介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何顺果

更新时间  2003-03-12 作者:未名
姓名 何顺果 出生年月 1944年9月5日 职称 教授 职务

籍贯 四川忠县 学位/学历 北京大学本科 电话 邮编 100871

工作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地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00871)

个人简历

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69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7年被聘为副教授;

1988—198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升为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学术职称评委会委员(1996-2001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成员,《世界历史》杂志编委,《北大史学》杂志执行主编。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人类文明的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2002年8月重印。

《美国史通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2002年8月重印。

《美国边疆——西部开发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2002年5月重印。

《美国“棉花王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主编:

《比较开发史》,中国国际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8月。

主要论文:

“从《苦难时期》一书看美国‘历史计量学派’”,《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10期。

“近代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合撰),《世界历史》,1981年,第1期。

“1871年巴黎公社”,《世界近代史知识》,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译者之一,三联书店,1983年。

“美国‘西进运动’初探”,《美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3年。

“西进运动”(译文),《世界史研究》,1984年,第1期。

“计量史学派和美国奴隶制”(译文),《世界史研究》,1984年,第2期。

“西进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新经济史或历史计量学派”,《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浙江,1985年。

“美国西部的开拓”,《外国历史大事记》(近代部分),重庆,1985年。

“美国西部拓荒农场主的形成和演变”,《世界历史》,1986年,第11期。

“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帕洛斯•维尔德半岛的中国石锚之谜”(译文),见罗荣渠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附录之五,重庆,1985年。

“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市场在西欧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美国西部城市的起源及其类型”,《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

“略论美国的‘立国精神’”,《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译载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vi, no.2 (1995)。

“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美国研究》,1993年,第1期。

“关于早期美国黑人的地位及其演变”,《北大史学》,1993年,第1期。

“西部的拓殖和美国工业化”,载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期。

“评罗荣渠教授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学报》(人文),1994年,第3期。

“新现代化史观”,《读书》,1994年,第12期。

“略论美国西部开发模式”,《北大史学》,1994年,第2期。

“关于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释马克思的‘接种论’”,《世界历史》,1996年,第1期。译载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ix, no.3 (1998)。

“南北经济关系又一解”,《读书》,1996年,第6期。

“略论美国农场主阶级的形成”(合撰),《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马克思‘资本原始形成’理论研究——重读《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新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人民日报》1998年8月29日理论版摘要报导。

“特纳‘边疆假说’的一个翻译问题”,《读书》,1998年,第9期。

“西方‘文明’概念的局限性”,《北大史学》,1998年,第5期。

“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论考释”,《北大史学》,1998年,第5期。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考辨”,《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农业领域还是工业领域——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人类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变化——论高科技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世界历史》,1999年,第3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

“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0日《国际周刊》。

“考据是必要的”,《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应当重视对高科技革命的研究”,《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与《中国改革报》记者的谈话”,《中国改革报》2000年2月22、23、24日。发表时题为“没有西部的开发就没有今日的美国”。

“大开发带动大发展”,《人民日报》,2000年3月16日。

“美国是怎样开发其大西部的”,《北京青年报》,2000年3月18日。

“古今中外谈开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4月13日。

“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评中村哲《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日本学》,第9辑,2000年4月。

“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与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小农制:一种普遍而长命的生产方式——兼论‘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文明史研究的任务”,《光明日报》,2001年4月10日。

“知识驱动跨越式发展——访胡鞍钢教授和何顺果教授”,《经济参考报》,2001年5月16日。

“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