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作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名师讲坛
更新时间 2014-12-23
作者:南开大学美国历史
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作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名师讲坛
2014年12月22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梁茂信作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为南开师生作了题为“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战略机制的形成”的讲座。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此次讲座,李凡、付成双等教授与基地师生参加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梁茂信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解这一题目,分别是冷战与人才赤字的常态化趋势、冷战阴影下的双轨制人才吸引战略、国家利益人道主义与人才吸引政策的关系和知识分子同人才吸引政策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中,梁教授首先谈论了“人才”及“人才赤字”的概念,他使用“人才赤字”这一概念描述美国自冷战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人才短缺现象,并指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和美国政府针对此问题的对策。他提到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化趋势是怎样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和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在第二部分中,梁教授着重谈论了1952年移民法的重要意义,指出该法的出台标志着吸引人才成为美国移民政策的战略目标,是研究美国移民史决不能绕开的内容。他同样谈到这一法律的局限性:就业许可证制度、对亚太三角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和意识形态色彩,他指出这一法律的实践效果并不好。第三部分梁教授重点指出人才吸引政策中的人道主义同国家利益的关系:通过解释30年代对纳粹难民的苛刻的限制性政策、二战中实施的“曲别针计划”、1949年的中央情报局法等诸多事例,他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到冷战期间,美国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为其国家利益服务,使人道主义政治化,从而冲淡了人道主义的公正性、中立性和独立性。与此同时,1952年移民法也面目全非,被大大改变了。第四部分中梁教授透过一系列法规如1946年原子能法、1946年富布赖特法和1948年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等解释了美国怎样通过吸引外来人才和文化交流为其外交战略服务。这其中,大批留学生滞留美国获得移民资格,是战后移民史值得关注的事件。梁教授指出,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迎来首次科技移民潮,直接移民的比重下降,在美国境内通过调整身份获得移民资格的“曲线移民”比重增加,此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后来居上,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梁茂信教授以其新颖的题目、大量的资料和详细的讲解为南开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讲得到师生的热烈回应。梁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他的演讲和回答对同学们很有启发。(美国历史与文化中心硕士生刘秋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