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王立新教授在四川大学讲座(补发)
王立新教授讲座:“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
2016年 4月2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应邀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题目为:“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祖杰教授主持,李德英教授、鲍成志副书记、王禹老师和众多本科生、研究生一同参加。
王老师多年从事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此次讲座是他关于既往研究的系统性小结,深入思考了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整场讲座主要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一战前后欧洲旧制序与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二战后美国主导下建立起“美国版”国际秩序;“美国版”国际秩序与中国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王老师开章明义,认为要理解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首先应把握“国际秩序”的概念。他对“国际秩序”、“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等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国际秩序是自由主义学派常用的概念;国际体系是现实主义者青睐的概念;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的含义相近,指国际实力结构。王老师对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同学们更好把握“国际秩序”的含义进而更好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
讲座第一部分围绕欧洲旧制序和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讲述了美国在20世纪构建国际秩序的背景。一战前,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主要以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非道德性的强权政治为基础。它奉行帝国体系和专制制度,服务于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封闭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在国家安全领域主张联盟体系与均势原则。这种秩序既不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战爆发后,威尔逊提出:国际秩序应建立在自由主义原则之上。然而,国际秩序的构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威尔逊在自由国际主义原则下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在巴黎和美国遭遇双重挫折。王老师认为,该方案的失败意味着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的缺陷:该体系是欧洲现实主义与美国自由主义的混合物,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冲突。
讲座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的“美国版”国际秩序的内容及意义。罗斯福和赫尔吸取了一战后的教训,提早为战后和平制定规划,并坚持按照威尔逊的思想重建战后国际秩序。他们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促成了国际秩序的“美国化”:推行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建立完整的自由贸易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化,促进民主和社会正义,以及尊重人权,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美国把促进社会正义和保障基本人权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准则之一,原因在于美国当局相信促进人权有助于世界和平和美国的安全;贫困和社会不公正是国际动荡、乃至战争的根源;自由不是孤岛,在国际上促进人权有助于美国国内的人权保障和美国自由制度的安全。总之,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与美国国家自我利益的一致性提供了人权问题国际化的契机,使原来纯属于内政的议题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议题。
王老师对“美国版”国际秩序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他指出:相比一战前由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是较大的进步,不过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它忽视了世界的多样性,美国也不愿支付领导的代价,而且大国合作的脆弱性使得美国版国际秩序的实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面临现实层面的诸多挑战。
第三部分,王老师谈论了二战后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关联,及其对崛起中的中国的启示。就国家利益来讲,一方面,“美国版”国际秩序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提倡保障人权和促进民主的原则也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崛起的中国渴望在国际机制中有更多的发言权,自然也会抗拒美国的干涉。王老师指出,美国的国际秩序蓝图来自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是美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延伸,并就“中国的价值观、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会带来什么样的国际秩序蓝图”这一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探讨。
王教授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所思所想浓缩在本场讲座中,为同学们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构建,使同学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