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稿 | 李康:身体与社会的1001种光影交织
本文删节版曾刊于《信睿周报》第61期,题为《身体与社会的千面书影》。现经作者李康教授授权,刊发完整版(约1万3千字)
身体与社会的1001种光影交织
2015 年以来大陆图书市场相关出品纵览
文 | 李康
身体问题已进入当代公共论辩与学术讨论的核心。从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生育控制到运动科学,身体不再自然给定,而是包含诸多选择可能和权利。传媒大肆讨论身体形象,减肥、健身和整形成为硕大产业。政府大力治理国民人口,管控生命和生育各个环节。科学强化对身体的干预,从避孕、堕胎、代孕、冻卵到安乐死等产生大量生命伦理争议。这些与赛博格(cyborg)、人脸识别、体征监控等技术一起,凸显了身体的边界与所有权问题。
同时,当代社会趋向高度分化和个体化,女性主义等身份政治兴起,生态环保和另类生活风格愈益引人关注,加上老龄化、少子化及消费文化兴起,人们对于身体及身份认同的反思性程度史无前例。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认同、能力与属性是否已丧失控制?抑或完全掌控?诸般技术创新与观念冲突如何影响我们经过技术和传媒中介的体验?如何影响我们与文化、他人及风险社会的关系?这其中各种技术、权利与资源的分配又如何关联着社会不平等?
在此背景下,学术研究中普遍出现“具身转向”,但自然主义身体观将个体化约为其物理、基因或神经构成的某个维度,简化归类成二元对立的社会范畴。而建构论身体观将具身存在化约为话语、技术进展或社会形式与结构,身体犹如画布,被各种意识形态、性别模式、微观权力或治理策略反复铭刻。
而在经验研究中,从社会流动、族群歧视、贫困文化、医疗与教育不平等,直到全球迁移、反恐、防疫监控,都涉及身体的流动、分类、定位、照看及教育。广告询唤和健身规制(regimes)诱引与抑制并行,成为麦当劳化社会的道德律令;情感劳动和数字劳工温情与冷酷合体,凸显后福特时代的工作压迫;手机屏幕架通虚拟与现实,自由放飞人体,又经由算法挖掘铸造“超级数字全景监控”;而赛博朋克与具身性神经认知科学文理融汇,谱写“后人类”时代人体与机器一体化的暗黑乌托邦……
身体是社会权力和分类的定位场所?还是主体体验和建构社会的源泉?是手段、规划还是面具、躯壳?具身性主体的多维意涵孕育了研究著述的繁荣,也体现在图书市场的热潮。
01
思想的源泉
迪雷等《身体及其社会学》以七万字极简行文,勾勒身体研究重要理论传统及在社会互动、性别建构、权力规训、生命伦理等多个维度的前沿思考,懒人入门首推,文献丰富,法文尤其罕见,可惜全译成中文,且译校多误。作为非极简入门上选,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三版)较前版有较大增改,除对社会理论中几大身体研究范式及名家要论仍有教科书级别的概述,还充实了 ANT 理论的应用可能及死亡观的探讨,作者的肉身实在论综合框架倒是平平。欧阳灿灿《当代欧美身体研究批评》对身体理论的一些名家论述和性别、消费、规训等维度做了较细致的梳理,但其文论本位也阻碍了身体与社会的关系落实到社会经验研究的应用总结。范譞《消解与重构:西方社会理论中的身体概念》选择当代社会理论四位大师的身体学说对比论说,结果一路上溯,写成西方思想史中的身体观要览,虽非简单复述,毕竟任务艰巨,大有细化充实余地。
如不愿限于理论,欲觅更侧重社会历史进程与经验研究的综述,除了近年再版的经典五卷本《私人生活史》和三卷本《身体的历史》,罗布等合编《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的欧洲》浓缩宏阔时间尺度,文献宏富,来自考古、技术等器物层面的考察尤为少见。而如果只想从非学术角度了解社会生活变迁如何作用于身体之日常,不妨看看《新周刊》杂志编的《身体使用史:你的身体属于谁》,古今中西雅俗兼备,也没啥体系框架,但翻阅这些剪报式的漫谈就犹如坐上时光机,国人改开以来的身体观及行为的剧变跃然纸上。
具身性社会研究中最常被征引的福柯、布尔迪厄、埃利亚斯、戈夫曼、巴特勒、巴塔耶等社会理论名家乃至尼采、梅洛—庞蒂、达马西奥等哲学家的原著中译和二手研究新品不断,不胜枚举。康托洛维茨/坎托洛维奇《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作为身体政治学说扛鼎之作,多年转引之后忽然有了两版中译,译者分别出身于法律史和宗教学,读者正可对勘。徐弢《基督教哲学中的灵肉问题研究》和于江霞《技艺与身体:斯多亚派修身哲学研究》,燕连福《原罪的颠覆:当代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身体思想研究》和鲁杰《鲍德里亚的身体思想研究》,分别代表思想史核心脉络与思想家范畴专论两种梳理,都是进入具体的身体与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依托。于江霞一书对了解西方古代医疗观更富有助益。至于普特南《三重绳索:心灵、身体与世界》、王继《身体与世界的共构:胡塞尔<观念 2>中的身体问题》和丰塔尼耶《身体与意义》,则属于哲学心身问题或符号学的讨论,与社会关联的讨论还有距离。
《国王的两个身体》,恩斯特·康托洛维茨著,徐震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在美学文论方面,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不乏中译,近年又推出《通过身体来思考》,某些篇章对日常文化和艺术实践的研究颇具启发。张璐《身体诗学:勒克莱齐奥作品探微》、赵辉辉《尤多拉·韦尔蒂身体诗学研究》则是将西方身体文论应用于名家文本细析的尝试,前者在分析层次和思想资源上都较后者更为深广,不过这也要看原作的格局。而国内学者从单纯引进梳理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到尝试融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自铸身体诗学体系,从王晓华《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从主体观的角度看》与《身体诗学》可见一斑。张金凤《身体》是不错的文论角度身体观入门书。潘敏芳《华裔美国小说中的身体书写与身份探寻》交汇了种族、性与残障等视角的认知与抵抗策略。
说到中国传统思想,方英敏《修心而正形:先秦身体美学考论》仅开头对西方思想略作仪式性引用,基本属于标准的断代美学史。杨儒宾《儒家身体观》早成高引名作,近年大陆首印,探讨儒家心性论/形上学的身体基础,接续可看陈立胜《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更可对读陈霞《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杨儒宾与张再林主编《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虽是会议文集,体现了华文学界该领域高水准,经验研究和西方当代哲学视野均胜出前著,两篇研究综述也颇可读。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将身体研究中国化努力推至社会史与思想史融合的断代史,从医疗、刑律、教化、性别等多维度广集史料分而述之,勇气可嘉,有待细论。
《儒家身体观》,杨儒宾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02
生理与技术
唐恩《远离野蛮的身体:人体的原始记忆与演化》乍看纯属生理健康类科普,其实能读到逐渐趋向集体主义和排外的演化进程。福思《脂肪:文化与物质性》从古代中东橄榄油一路写到当代世界厌食症,与塔罗《千丝万缕:头发的隐秘生活》一起让你体验到,沉重肉身与飞扬青丝都承载着沉重的符号意义。上世纪末问世的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彻底进入赛博人时代,身体交织了伦理、美学和技术问题,也凝聚了人类命运。晚其三年于本世纪初出版的福山《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作为思想界网红的跨界之作,较之前书,侧重有异,难度降低。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和《涉身与认知:探索人类心智的新路径》综述当代认知科学多元发展,尽管内容多有交叉,至少提醒人在迎向人工智能的大潮中,除了美学文论、生命伦理维度的热闹,心智哲学的身心关系探讨还有丰富可能。姚大志《身体与技术:德雷福斯技术现象学思想研究》是该领域细致个案的代表,清理了德雷福斯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批判。
在心智哲学的另一方向上,莱考夫和约翰逊的两大卷《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也有了中译,而项成东《身体隐喻:文化与认知》是中国学者系统化应用整理的新成果之一,只是全书频现的“梅洛·庞蒂”或简称“庞蒂”令人尴尬。
在技术科学分支领域,楚超超《身体·建筑·城市》综合多学科相关思想,勾绘从维特鲁威人到赛博人的建筑学话语中对身体的意象表达流变,但和众多译者一样栽在“discursive”上。希弗尔布施《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则将技术革新史提升到现代性时空体验转型的文化史。
03
性相面面观
西古希《性欲和性行为:一种批判理论的 99 条断想》实为两大卷性研究手册,但不是生理卫生性的,而是社会政治性的,只是“sexuality”的多义性让这个不得已为之的书名误导了受众,也使其招致福柯《性史》初现大陆时的命运。类似被拖累评分的还有达伯霍瓦拉《性的起源:第一次性革命的历史》,这部社会文化史研究史料翔实、运笔板正,讲的就是 18 世纪前后英国性观念和性活动的世俗化、自主化演变。斯科特《文明的阴暗面:娼妓与西方社会》和于热《青楼小史》倒是从布局笔法到装帧配图都不像学术专著,但东拉西扯高低不就,相较而言,作家写的后者比社会史学者写的前者至少更多些栩栩动人的有趣场面。费布拉罗《性与艺术》更符合读者预期,只是配图多属私藏;重点不在于对美的流变的艺术分析,而是通过研究艺术品对人体及某些活动的呈现方式,来看敏感主题的意涵和阈限的历史变化。
《性欲和性行为:一种批判理论的99条断想》,福尔克马·西古希著,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
女性主义的学院理论抑或社运经验的书出过不少,伴随着上野千鹤子著述引进潮,其与田房永子的对谈《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也新鲜出炉,话题全面,取例日常,配画生动,立论亲切,入门上选。另一本《厌女》论题和行文虽更学术,素材仍源于生活常态,富于教益。亚龙《太太的历史》是世纪初《老婆的历史》的新译新印,但两个译名都不太对,其实是写女性相对另一半而言在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扮演角色的责任、权利与文化意义的变化,素材丰富,阶层覆盖全面,可惜囿于欧美。宝森与葛希芝《年轻的手与被缚的足:追溯中国乡村缠足现象的消逝》基于千人口述访谈的长年田野,以同主题罕见的经济史视野,分析土布兴衰与缠足习俗和女性地位的关系,结论出新,有待续究。丁瑜《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和肖索未《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深入当代大陆女性敏感群体的敏感主题,田野艰难,努力可嘉,都在努力剥除社会刻板印象,挖掘研究对象的生存策略和自我建构的复杂性,但借取的西方理论概念本身有待反思。
《厌女》,上野千鹤子著,王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至于另一半人,布洛涅《男人美学》时空跨度和主题范围远超后文所提《男装革命》,关键不在于男性举止服饰谈吐互动方式的标准演变,而在于男性关注这些和关注男性这些本身就富有意义,此书素材饱满,大概只有法国人能写。佩里《男性的衰落》是异性恋白人中产男性讨论传统男性特质作为刻板印象给男性本身带来的影响,体量轻盈,笔调随意,当下时空中的读者理解起来却面临层层阻隔。至于男性中的敏感群体,勒比图《爱与黑暗:二战时期欧洲的同性恋者》不如基本聚焦同一时空的《欧洲同性恋史》那般深广,也算有助于了解屠犹与该群体所受迫害之间的共性。王晴锋《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梳理清晰,数章聚焦详析也是要害之论,不失为可信的研究参考。但无论是对哪一半人的经验调查,黄盈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及其团队师生合著的《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都是极富教益,具体展现田调“现场”各环节,让研究者真正具有“具身性”和反思性。
《爱与黑暗:‘’二战“时期欧洲的同性恋者》,[法] 让·勒比图著,邵济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04
情感与欲望
表征/感官/情感/欲望史等已成引进新潮,史学名家首推科尔班,自《大地的钟声》后,近年又推出《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青草图书馆:一部情感的历史》和《沉默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读来如置身林间静默听风,花香鸟语纷至沓来,却难编织纹理。无数名流隽语留待与社会文化背景在学术上勾连感官表征的生成肌理。后两书译文好于《树荫》,《沉默史》尤以插图为佳。彼得·盖伊《布尔乔亚经验 I:感官生活》是典藏级五卷本文化史巨著,可惜译文难度太大,延宕至今才依稀望见卷二踪影,卷一再版仍有欧仁·苏成尤金·苏这等尴尬。社会学里最常被引的“情感劳动”奠基之作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也有了中译,不必担心这书太老或对空乘人员的分析过于出名而遮蔽了其他劳动群体,当下现实使其仍颇具潜力。如要探求该领域更深广的理论体系,雷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和普兰佩尔《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当可满足,前者中译质量欠佳,后者将前者作为近期进展专节分析,更涵括了人类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丰富成果。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法】 科尔班著,苜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从理论经典回到轻松怡情,从“客观”的“感官”“情感”来到爱情与欲望,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与《爱的自然史》融合学术史料与流行文艺的笔法,春夏秋冬,皆有打开阅读的独特体验。鲁热蒙《爱情与西方世界》从纸张到行文都丝滑可亲,其实该名为《论<崔斯坦与伊索德>之前世今生及浪漫之爱的由来》,但爱情不就是以偏概全吗?勒帕普《爱情小说史》倒是文如其名,遍览各国 80 多部爱情小说名作,与其说是以最精巧的风景勾画最微妙的情感化合反应,不如说让我们领略情感构建、风景勾画的手笔流变。亚隆《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九百年来的激情与罗曼史》让吃瓜群众读得津津有味,迷失在法国一众名士逸闻之中,情感史学术研究?不存在的。李海燕《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呈现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情感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乃至国族,很文艺,也太文艺。弗雷弗特等《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则由 13 位情感史专家以学术笔致通力协作,经由貌似不用动脑的全球上百种经典儿童文学文本,回归最须严肃面对的人类情绪主题:焦虑、虔诚、同情、爱、痛苦、恐惧、思乡、无聊等等,各自有着怎样的建构历程。莫兰等编的《恋物:情感、设计与物质文化》综合了情感史、物质文化史和设计史,无论托物言情还是物的具身化,从日常馈赠的家常用具到隐秘交易的性爱用品,都表征着自我与情感之间的相互证成。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九百年来的激情与罗曼史》,[美] 玛丽莲﹒亚隆著,王晨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
05
医疗与卫生
帕克《DK 医学史: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沿循图版丰富的传统,统揽史前至 21 世纪对于人体“问题”的认知、治疗、预防乃至改造,是医疗科技史,也是民俗文化志。罗森《公共卫生史》久享权威地位,内容翔实,行文通畅,是人类对公卫的认知史和实践史,也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社会政策史。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因应当代史学新范式,也凸显前书的某些预设。卢普顿《医学的文化研究:疾病与身体》理论性强但文辞流畅,梳理文理多领域探讨医学对身体与疾病处置方式的理论,是很好的综述导引。罗森伯格《当代医学的困境》介绍当代社会转型给医疗各环节带来的挑战,以及生物医学技术变革给既有社会文化规范带来的伦理争议,正可接续前书。罗斯曼《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聚焦上世纪中叶有关患者权利的大争论,还原科研、司法、学界与医学界竞夺话语权的过程,算是前书上佳例证。而卡伦《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全方位梳理叙事医学的思想传统、实践方法、案例反思、伦理议题,具体揭示医生与患者、病人与自我如何通过这种讲述与倾听,推进沟通和治愈。至于口述之外的叙事,博尔丁等《艺术中的医学》通过西方视觉艺术传统中的宏富素材,呈现人们对于病人、疾病、医疗、病痛与看护等维度认知的历史流变,医学史、艺术史与宗教文化史取得独特的交融。埃本斯坦《解剖维纳斯:献身医学的永恒女神》同样图比文多,屡有逼真到餐前不宜,透过寻常艺术史册难见的大量绘画、模具、照片,“鲜活”呈现科学与艺术、真相与信仰、纯美与污秽、畸形与正常之间界限的文化建构过程。
《解剖维纳斯:献身医学的永恒女神》,[美]乔安娜•埃本斯坦著,崔宏立 / 邵池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年
要了解医疗卫生观念与实践流变背后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关系,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和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皆属必引经典,而新出的拉格斯佩兹《肮脏哲学》则使思想史源流的梳理更完整也更深邃。
艾媞捷等编《中国医药与治疗史》遍邀名家,酌分时段,择要分说,文献丰富备检,正文散乱浅显。陈昊《疾之成殇:秦宋之间的疾病名义与历史叙事中的存在》与《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6-8 世纪中国的书籍秩序、为医之体与医学身分的浮现》恰可佐证后一判断,对中国古代医史典籍的释读自不待言,对西方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前沿思潮也颇有领略,展现出将书籍文化史、感官/情感史、创伤与记忆研究、叙事研究融汇开掘的深广空间。班凯乐《19 世纪中国的鼠疫》和饭岛涉《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通过特定流行疫病的传播与控制,将传统医史接续到现代卫生制度的确立,凸显国家治理、城市管理的视角,现代系统的统计档案也支撑了史观变革。只是它们的理论开掘均不如后出的陈昊二书深广。吴章等编《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 20 世纪的变迁》书名像是无趣总结,其实扎实可读,中外名家各书专擅,胜过艾媞捷等所编文集。最后,自世纪初与杨念群等开创中国医学社会史新局的余新忠,除了主编《新史学》第九卷“医疗史的新探索”,辑录医药、医疗、身体感知、消费、中西交流等多角度讨论中国医疗史的八篇论文,还汇编其有关疾病社会史、医疗史的多篇综述,兼及新文化史、灾荒史、环境史等范式革新,辅之以有关个案研究,成书《追寻生命史》。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二十世纪的变迁》,[美] 吴章 / [美] 玛丽·布朗·布洛克著, 蒋育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进入中国近现代,医学史、文学艺术史、批判理论和科学史等领域的理论和材料也愈发得到综合运用。韩瑞《图像的来世:关于“病夫”刻板印象的中西传译》综合多学科方法,分析视觉文化材料中的叙事,透视现代中国自我身份认知的建构历程。卢淑樱《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爬梳新鲜史料,刻画传统主题汇聚的卫生、国族和性别角色等现代观念的论争,可与后文黄金麟、深町英夫等书相关议题对读,也可与威廉姆斯《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合观。冯珠娣、张其成《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呈现东西方学者联合“观看”当代中国都市特定人群生活方式背后生命观念的成果,视角有些新鲜,“凝视”难免引战,定有阶层局限,或有带货嫌疑。文华《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有开创之功,多年前的田调材料业经观念剧变,更使理论显得简单。方静文《人造“自然”:整容的人类学研究》本可避免前述诸书遗憾,可惜主题和材料虽有意趣,却未必能支撑理论框架的时空格局。张有春等主编《身体、叙事与主体性:医学人类学论集》虽是学生论文结集,选题边缘但重要,聚焦得当材料充分,也为在校生提供可操作的研究示例。余成普《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和《生命的延续:器官移植的全球语境与地方实践》则体现出长期积累的分支理论和扎实田野的良好融合,国际视野和相关法规的辑录也很有帮助。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 文华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06
生命的节律
安吉拉《古罗马的日常生活:奇闻和秘史》构思精巧,文明、城市和个人的生物钟相互缠绕,工商贸易吃喝拉撒一幕幕逼真呈现,有温度,更有气味。克拉里《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跃至当下,揭示全球经济进程和消费文化生态如何使肉身甘愿改变生理节律。费根等《床的人类史》填塞两书之间广阔时空,广辑轶闻证明人类古往今来都在床上干过些什么,但这是部严肃的家居史、生育史、旅行史和睡眠史(废话!)。至于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劳克《懒惰的历史》其实该叫“基督教和资本主义如何规劝周边的躺平,寄望远方的躺平”,精美的画作遮蔽了参与公正游戏的无望,却挡不住改变游戏规则的危险欲望。
从个体起居节奏转到生命历程,继前些年汉森《怀孕文化史:怀孕、医学和文化》、勒纳乌尔等《不存在的孩子:19-20 世纪堕胎史》和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后,高引经典泽利泽《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出了修订版,此书偏于经济社会学,不妨与下段《生老病死的生意》合观。景军主编《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看似下文《金拱向东》姐妹篇,但更多呈现消费文化背后的国家政策作用和代际关系变迁,呈现 1990 年代中国社会从沿海都会到西北村庄的转型“现场”,在昔日独生一代逐渐为人父母后的今天颇可比对。北本正章《儿童观的社会史:近代英国的共同体、家庭与儿童》犹如 25 年前布朗《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都是或被埋没的低调好书,体量看似单薄,问题的切入角度和史料采选却很饱满,无数动机浓缩交错,诱人续掘。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维维安娜·泽利泽著,王水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阿里耶斯/阿利埃斯另一部生命文化史经典《面对死亡的人》也出了中译,纵览中世纪早期至 1970年代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演变,史料宏富,令人迷醉,与较早出的沃维尔《死亡文化史:用插图诠释 1300年以来死亡文化的历史》双峰并峙。福斯特《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聚焦南北战争,刻画迈向现代国家的节点上,身体所凝缩的荣耀与苦难、牺牲与悼亡的张力。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具体展现个体、亲友和医疗制度如何应对整个老年历程,原书副标题的改动或许促成了中译大卖。考夫曼《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以类似的多层维度和丰富病案,兼以深入得多的学理剖析,揭示有关生命、治疗与死亡的诸多“常识”的建构过程。陈纯菁《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拓展死亡议题的学科关联,融合全球化进程的宏大格局与个体及家庭策略的微观访谈,描绘文化习惯、市场发育、人际交往伦理演变中的死亡观念。而凯博文《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恰好相反,巨细靡遗地记录老年、病患与死亡全过程中的医疗处置、日常互动与亲情关怀,作者的顶级专业身份更使这份贴身书写无可替代。
《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 [美]莎伦·考夫曼著,初丽岩/ 王清伟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07
身心的异常
巴恩斯等《探索残障:一个社会学引论》勾勒了残障与社会关系的既有理论范式,从社会互动、社区关系、社会运动等层面描画社会排斥与残障政治的现状与前景;普里斯特利《残障:一个生命历程的进路》覆盖生命周期各环节残障议题,与前者微宏互参,堪称优秀教材。但呈现个体不等于呈现身体,鲍雨《治理残障的身体:转型时期截瘫者的日常生活》有效弥补这一缺憾,以丰富的访谈材料细致呈现截瘫群体的日常体验,并透过单位制社会下福利安置、国家英雄典型塑造等中国特有议题来思考西方理论。奥辛斯基《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聚焦特定病症,全景描叙人类与其斗争的征程,以及疫苗研制科研之外的文化争议、政治博弈与社会心态。
斯卡尔《文明中的疯癫:一部关于精神错乱的文化史》广搜古今史料,配以上百插图,勾勒人类对精神问题的界定、分类、解读、惩处、膜拜和治疗,宜与《文明的进程》及《疯癫与文明》合读。劳勒《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虽无前者体量丰富,但聚焦特定疾患,博采文理素材,也算引人入胜,期待其《肺病与文学:浪漫的疾病》也能有中译。卡哈兰《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一个心理学家的精神病院卧底报告》借助记者卧底一般的一手体验,展示精神问题的病理化建构、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鲜活刺激,但对可信度而言也是双刃剑。帕克等《解构疯癫:精神疾病的制造与解放》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和批判性理论立场,解剖西方精神病理学专业建构对人类心智问题的简化处理,以期更好地结合文化背景和病患主体经验的特定性来推进疗治。沃特斯《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仿佛前书的跨文化田野例证版,记述创伤应激、精神分裂、厌食和抑郁的“在地”病情。萧易忻《抑郁症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学分析》不局限于对美式治疗全球同质化的批判,而是构筑转型社会的时空剧变、产官学媒合力建构病症、中西医疗观念冲突协调等宏观格局,辅以个体访谈的主体感受,揭示病症与患者两维建构机制。
《解构疯癫:精神疾病的制造与解放》,[英]伊恩·帕克 等著,魏瑄慧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范德考克《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看似技术化或生理化,但在如临其境的身体感受诉说背后,勾连着国族战争、社区网络、家庭关系等社会问题,身体宛如战场,印刻隐秘创伤。米勒《身体不说谎》聚焦于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家庭内外有意无意的侵害,这些创伤最终都会暴露于身体。
08
填塞与调动
弗里德曼主编《食物:味道的历史》图文皆堪称盛宴,“taste”的历史其实也关乎食材及其加工手法,进食及其仪式象征,品味及其社会区分。琼斯《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基于丰富的考古素材,描绘了一幅远古先民求生觅食、聚群共食、结社分层直至建立国家乃至地球村的宏大画卷,角度新鲜,译笔可口。而劳丹《美食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无论内容分量还是装帧图版,在一众广义的饮食文化史(从烹饪宴饮、礼仪祭祀、素食节食直到身体感知等)中更胜一筹。谈到吃自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以旁征博引证明了历史学家相对美食作家而言的学术性,只是他引介如许史学前沿,不禁让人期待罗兰·巴特那种调调。华生主编《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由五位名家分写北京、香港、台北、首尔、东京的快餐文化、消费主义与身份认同,从史料堆砌走向文化研究,但也没什么深奥的符号分析。不过这首全球化与在地化互动的东亚重奏已是上世纪末的故曲,“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如今已有了全新意蕴。
《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英]马丁•琼斯著,陈雪香译 / 方辉审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班凯乐《中国烟草史》则将东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主题拉回近代中国。中译只是原版副标题,其实不是干巴的经济史,而是医学史、社会史、文学史、日常生活史的“丝滑”交融。雅各布《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呈现了另一种全球“瘾品”的厚重历史,只是封皮各种推荐人设让人误以为是情调小资必读。此书理论视野和主题格局有限,毕竟是位犹太人在 1934 年的作品。随后人类历史上了另一种瘾,由嗨而癫,亡而不尽。西敏司《饮食人类学:漫话餐桌上的权力和影响力》是这位以《甜与权力》经典立足的大师的十万字文集小作,中译改了书名,加之两岸译名多异,风味大损。在饮食一节的最后,恕我举一本难以归类的小书:史密斯《厕纸趣史》,其实它该叫《去屎趣史》,当然妙(恶)趣横生,如果想进行系统的学术性思考,还有近年再版的拉波特《屎的历史》供您攻克……
贝林格《运动通史:从古希腊罗马到 21 世纪》虽然像托马佐《世界体育秘史》一样满目八卦,毕竟有相当笔墨展现运动与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互动关联,身体不再是抽象名目,有一定学术价值。波特《胜者王冠:从荷马到拜占庭时代的竞技史》时段相对聚焦,细致描画竞技运动的组织过程和文化意义,限于史料特点,未能充分展现身体本身的特征。斯坎伦《爱欲与古希腊竞技》将这种聚焦更加细化,博采文学艺术考古等文献,身体的物质、性态、欲望、宗教象征等面向均有饱满呈现。熊欢《性别、身体、社会: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虽是典型的课题成果,总归体系完整,文献可观,是不错的研究起点。熊欢等《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不妨视为前书基础上的经验个案汇编,透过节食减肥、孕产保健、广场舞等热点主题的主体分享感受,呈现女性对于身体刻板印象的认知与应对,及其与生活规划、自我认同的关系。余艳青《身体、体育比赛与电视传播》并非体育研究的拓展,而是传媒研究的应用,借鉴希林所谓运动态身体的几个面向,如国族想象、经济包装、情感表达等,想写的太多,基础知识复述也太多。
《胜者王冠:从荷马到拜占庭时代的竞技史》,[美] 大卫·波特著,曹正东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09
呈现与传播
阿德灵顿《历史的针脚:我们的衣着故事》是一部类目细致的衣饰演变史,透过技术层面的革新,侧重于背后社会氛围的变幻。弗格主编《时尚通史》变类目分章为编年叙事,全彩铜版,配图大增,字数翻倍。图版注重呈现服饰细部,文字也更多披露技术工艺,配以页脚大事记,社会史、艺术史和工艺史有效交织。罗卡莫拉等《时尚的启迪:关键理论家导读》则从本雅明、巴特、布尔迪厄到巴特勒,来自社会理论、艺术史、城市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分章阐述 17 位大师相关学说,服饰史的学术深度有了豪华升级。威尔逊《梦想的装扮:时尚与现代性》深掘现代都市时尚与情色、身份、大众文化、亚文化抗争等方面的关联,但不及作者细腻丰实的《波希米亚》那般迷人。孔塞《时尚与恋物主义:紧身褡、束腰术及其他体形塑造法》以更丰实的材料叙述更特定的服饰,从对身体的包裹和呈现推至对特定身体部位和体型的视像塑造乃至物理塑造。鲍斯特德《男装革命:当代男性时尚的转变》弥补前述诸书的不足甚或空白,不仅展示服饰史的潮流革新,更呈现性别认知的范式剧变。盖奇《时尚的艺术与批评》擅改原书名反致拉低评分,其实这部前沿巡礼注重批判性和实践性,深度颇可参考,也很考验译者。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则以通俗专栏体裁,解读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等日本服饰美学中的身体哲学。赤桦《衣不蔽体:20 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聚焦现代中国大陆,从高头学术讲章变回专栏逸闻集锦,笔记掌故与都市传说齐飞,把一曲百年中国社会革命史演绎得悲喜交加。米尔斯《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属于名模读社会学博士研究名模的炼成,剥离时尚行业的艺术美学面目,情感劳动、身体资本和职业经济等分析范畴使身体合乎规范地安居社会学客观研究对象。
《时尚通史》,[英] 玛尼·弗格著,陈磊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年
张宇凌《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与身体》将作品分析置于鲜活的历史舞台,难度适中,殊少匠气。米尔佐夫《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回归文论运笔,续写现当代,探讨多种视觉艺术作品里对身体的再现方式怎样反映国族、性别、技术等维度的论争。张晨《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构架清晰,也体现出美学文论与艺术史论的差异。门类专论方面,勒考克《诗意的身体:雅克·勒考克的创造性剧场教学》、石可《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和非肉身化》、福克斯《现代身体:舞蹈与美国的现代主义》分别出自国际戏剧大师、大陆青年学者、美国史学教授,在剧场表演创作谈、现场艺术哲思、舞蹈艺术表现与社会政治抗争等方面各自展现出相当的经验密度和理论高度。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与身体》,张宇凌著,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刘研《音乐·经验·意义:实用主义身体美学视野下的美国流行音乐研究》是对舒斯特曼理论的局部细论,角度多样,形象饱满。汪振城《电影时空设计中的身体美学》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都较理论化。吕琪《真实的建构与消解:美国电视真人秀中的身体与社会》转向传媒文化批判研究,个案丰富细致,概念套用直接。康凌《有声的左翼》将初兴的声音研究用于传统的左翼文学主题,分析路径有想象力,身体感官的动员技术乃至革命主体的肉身经验和情感行动,在社会史研究中似应大有可为。至于《脸的历史》《自画像文化史》《女性自画像文化史》《英国面孔:从肖像画看历史》等书,不仅是聚焦某个人体部位的技法与鉴赏的艺术史,更是梳理人脸呈现与自我认知关系演变的社会心态史。
10
规训与惩罚
西姆斯《亚当的肚脐:人体从头到脚的趣闻和秘密》看似生理卫生似的分解部位辑录“趣闻”,实则一部“秘密”何以形成又如何演变的文化史,可配读韦津利《脏话文化史》。戈维尼翁《了不起的裤裤:内裤进化史》亦非“正经”服饰史,而是遮蔽/呈现“羞羞”的文化史,看在大量罕见百货图录和漫画的份上,就别追究学术含量了。梅尔基奥尔—博内《轻浮的历史》也是配图价值胜过学术讨论,不仅将埃利亚斯《宫廷社会》的经典研究具象化,更须配读《男人美学》和鲁维洛瓦《伪雅史》,名声不能让女性独占。艾伦瑞克《街头的狂欢》借放纵谈约束,以反抗看治理,大大扩充前述诸书的时空范围和阶层类别。修订新版的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 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主题密切关联、时空更为聚焦也更享经典名声,尤其文集后半部分。达内西《吻的历史:流行文化的诞生》和蒙坦东《吻:唇与身体之密语》则从外围擦边直接聚焦那令人心旌荡漾的一环,然后……就没有了,这欲望闸门的开关正是治理的体现。前者基本不脱“西方那一套”,后者从内容到纸质都更见粗犷。
《共有的习惯:18 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英]E. P. 汤普森著,沈汉 / 王加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王雅娟《权力话语下的身体规训与社会变革:以近代服饰、辫发和缠足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与前些年出的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时空相似,主题更“具体”,也不像后者理论术语过密而失之空泛,但自身也面临不用时髦理论行不行的疑问。深町英夫《教养身体的政治:中国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时段后移,虽无理论突破,逸闻颇可琢磨。至于黄金麟后续的书,一时无望引进。教育与身体之间关系直接,著述众多,对资本、规训之类概念的利用也是双刃剑。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世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选了好题,还不够刺激。周洪宇、李艳莉《被遮蔽的世界:教育身体史研究引论》前半部综述多学科相关思路,后半部枚举多维度研究案例,确属入门引论,但愿《教育身体史研究丛书》后续五本能少些课题书味道。
舒斯特《欧洲死刑史:圣徒、罪犯、受害者》可改名为《中世纪及近代早期欧洲刑场面面观》,死得痛快属实难求,牵涉王权、司法、狱政、宗教等诸多力量,受刑者、执刑者、判刑者与观刑者戏份都很足。伯科威茨《性审判史: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主题是被篡改的原书副标题:四千年来人们是如何评判/裁决(judging)欲望的。从行为奇葩的无名壮士,到王尔德和波兰斯基这样行为乖张的名流,此书在严肃残酷的伦理司法讨论和引人遐思的鲜活场景之间穿梭无痕。陈寒非《清代的男风、性与司法》主题有价值,角度有潜力,但既有史料和二手研究都很丰富,论证远待充实与深化。拉尔森《人类砍头小史》好看到头皮发麻。人头游走在生死灵肉之间,维系恐惧和厌憎,也寄托膜拜与好奇,血腥的终极惩罚也成为许多人平庸日常中最盛大的观赏仪式。
《性审判史:一部人类文明史》,[美] 埃里克·伯科威茨著,王一多 / 朱洪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我们送走了头颅,也迎来了镜中自我。我们在屏幕前群聚狂欢,抵御着巨大的孤独与虚无。我们的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对于意识与身体的认知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我们以纠结和犹疑置身禁忌共解放一色的社会,且让这一瞥高雅与低俗齐飞的身体研究回眸,续推让我们精神健康、身体愉快、理智清明的探索之旅。
编 辑:夏冰清 责任编辑:杜华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