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工作回顾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是中国从事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专业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盈利性的民间学术团体,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签发社证字第0482号登记证正式批准了我会重新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 并于10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发布了登记公告。登记证上写明:我会的社团代码为 50000412-0,属“学术性团体”类别,宗旨为“促进我国对美国史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业务范围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地域为“全国”,负责人张友伦。经有关部门批准, 我会重新篆刻了新的会章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association of china) 。
本会成立于1979年, 至今已个别吸收个人会员近644人, 经常保持联系的会员有450多人。会员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部门、美国问题研究生以及部分中国留美学生, 多为专门从事美国史(含中美关系史、美国外交史、美国经济史、美国政治史、美国社会史、美国文化史、美国学等美国问题研究)的教学和研究人员, 其中一半左右具有高级学术职称, 拥有我国第一流水平的美国史专家。本会领导机构为理事会, 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 1990年以前秘书处一直设在武汉大学历史系, 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1990年11月以来秘书处一直设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研究所(邮编:300071)。本会第一任理事长为中国社科院黄绍湘教授, 第一任秘书长兼副理事长为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 1986年以来理事长为南开大学张友伦教授, 第二任秘书长兼兼副理事长为武汉大学教授李世洞, 第三任秘书长兼副理事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1993年起本会特聘著名美国问题专家、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黄华先生任名誉理事长, 同时, 每届理事会均聘请国内多名知名美国史学者担任顾问。
本会致力于联络中国美国史学者, 以共同促进美国史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推动社会各界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发展中美两国美国史学界的交流和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为己任。迄今本会已举行过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近些年来, 本会与美国一些学术团体和美、英及港台地区的同行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我会会员接待了上百起美国历史研究工作者者来华访问, 我国一百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先后赴美留学、访问和讲学。仅1992-1994年间美国历史杂志刊登的中国赴美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 就有近50人, 其中来自大陆的至少近20人。〖1〗有的已在美国的高校任教, 成为由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在美国深造并受聘为美国教授的年轻美国史学者, 他们大都热心推动中美文化交流, 有的准备回国效力。1992年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编辑出版的享誉世界的<<美国历史杂志>>正式聘请我会杨生茂、刘绪贻、黄安年三位教授担任该刊的特约编辑。<<美国历史杂志>>自1993年起正式刊登我国学者的美国史研究论著目录。1993年8月初, 我们还成功地召开了首次美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扩大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加强了中国美国史学界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 加快了本会走向世界学坛的步伐。
本会成立以来, 组织开展了多项协作研究,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编印出版了4本论文集共147万字(即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社《美国史论文集》、1983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美国史论文集, 1981-1983》、1984年杨生茂、林静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史论文选, 1949-1979》、199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本会组织的由杨生茂、 刘绪贻教授主编的中国第一套大型的《美国通史丛书》, 已出版三卷, 其他各卷可望在近年内终其成; 编译出版了10期《美国史译丛》, 翻译和出版了大批美国史资料和书目(近千万字), 协助编译出版的及《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 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
本会主持编辑、出版的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原名《中国美国史研究通报》), 自1979年以来, 已连续出版65期内刊。所刊文章,均系出自会员之笔的论文、书评、学术动态、海外信息和学位论文提要等。它力图立足本会, 面向四化, 放眼世界, 以学术性、信息性、多样性为特色, 在学术界已经起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本会成立以来在推动美国史教学的普及、提高和配套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和成立之初相比, 主要成果表现为:
①已有一批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基地, 目前拥有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高校和研究单位共有如南开、武大、东北师大、北大、南大、山师大、川大、复旦、华师大、社科院美国所、中山大学、北师大等二十来家, 作为集体力量,它们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中坚。仅初步统计, 自1990-1994年间毕业的有关美国史研究的研究生共155名, 博士生13名。合共168名〖2〗
②美国史研究和普及的配套课程已初具规模并各具特色。不仅有研究生学位课程, 而且有本科生选修和公共课程; 不仅有各类美国通史、专史课程, 而且有涉及各个领域的专题课程; 和各个单位的研究方向相适应所开课程各有侧重。目前美国史研究的通史和专史课程已成为一些高校的基本课程。南开大学自70年代末以来先后培养了46名博士和硕士, 并开设了10几门研究生课程和讲座。
③已经有一些美国通史和专史出版, 改变了长期以来美国史领域一枝独秀的状况, 除多卷本的美国通史外, 还有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顾学稼等的《美国史纲要》(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黄安年著《二十世纪美国史》(198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1991年人民出版社)、张友伦、陆镜生著《美国工人运动史》(199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陆镜生著<<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蒋相泽、吴机鹏主编《简明中美关系史》) 198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邓蜀生著: 《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1990年重庆出版社>>)、徐玮编著《美国近代经济史》(1988年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等。
(二) 90年代以来,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工作
1986-1990年间和1990-1993年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工作, 已分别在由李世洞、黄安年代表理事会所做的第四届、第五届工作报告中已经列举。〖3〗除了日常性会务工作外, 这里就90年代前期的主要工作概要汇报如下:
1.因地制宜, 积极推动开展小型、多样的地区性学术活动
考虑到学术经费短缺, 交通紧张, 和地区性差别等因素, 为活跃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和教学, 利用地方优势, 因地制宜, 号召全体会员开展经常性的地区性学术活动, 并确定了各片的负责人。〖4〗湖广赣地区于1992年7月5-9日, 在九江成功地举办了一次 “湖广赣‘美国学’学术讨论会”。〖5〗1993年5月13日是刘绪贻教授的80华诞, 武大美国史研究室举行了庆祝刘先生80华诞的学术座谈会, 秘书处以理事会的名义发去了贺电, 不少会员写了贺信。〖6〗1994年10月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举办了成立30周年的庆祝活动, 编辑出版了《1964-1994年研究成果目录》, 召开了学术纪念会, 秘书处也以理事会名义发了贺电, 不少会员写了贺信。〖7〗这也是开展学术活动、联系会员的一种方式。
2.组织和推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和译著出版
除了前述《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1861--19世纪末》(丁则民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张友伦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主席演说集(1961-1990)》、《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外, 还组织会员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中的北美部分的条目。
3. 举办美国史国际学术会议, 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 1993年8月1-5日, 在山东威海举行了“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modernization), 这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也是我国美国史学界建国以来在我国举办的第一次专门讨论美国历史的国际学术会议。〖8〗在1993年10月7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理事长、秘书长会议上决定了着手筹备于1996年国际会议暨年会的构想,确定以美中城市发展比较研究为国际会议的主题, 1995年1月23日在京地区理事又就年会和国际会议的准备工作交换了意见, 以推动工作步伐的加快。〖9〗 与此同时, 我们还协办了哥伦布首航美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及纪念两个文明汇合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1992年10月4-7日在京召开)
4. 办好会刊,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为争取公开出版创造条件
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1992年3月15日京津地区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决定, 从1992年起对会刊的刊名, 版面, 栏目进行调整。刊名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改为《美国史研究通讯》(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10〗固定为季刊,每期两个印张,增加封面,加大学术论文的比重, 开辟“新书评价”,“学位论文提要”,“学者论坛”,“国内外史学界”等栏目, 并改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轻印刷。6月13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会议决定: 该刊由在任理事长任主编, 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并组成以常务副秘书长为负责人的编辑组。〖11〗在广大会员、顾问、理事的支持下, 刊物稿源有一定保障, 自1992年第1期至1994年第4期共发表各种文章、资料和报道等共215篇〖12〗, 质量逐步有所提高, 日益接近正规刊物的水平。
5.与美国历史杂志等刊物建立学术联系,交流学术研究情况和成果
1992年9月18日, 《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理事会成员戴维·西伦 (david thelen)分别写信给我会会员杨生茂、刘绪贻和黄安年,正式通知《美国历史杂志》聘任杨生茂、刘绪贻、黄安年三人为该杂志在中国的特约编辑 。特约编辑负责向《美国历史杂志》推荐中国学者对中国以外的美国史专著进行评论; 每年两次向该刊提供经选择的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和博硕士论文目录及学术会议动态;每年向该刊推荐中国学者所写的3-6本优秀的美国史专著供该杂志约请外国学者进行评论。三位特约编辑已完成了1992年的推荐任务,其中包括对1990-1992年间出版的优秀美国史著作的推荐,以及the list of recommended recent chineseschola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 (1990-1992) (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 后一项共88电脑版,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三年来的美国史研究成果, 对于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将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美国ucla历史系教授乔埃斯·艾普尔比在参加威海国际会议时看到这一成果目录特别惊喜, 戴维·西伦在来信中表示十分高兴。顾宁1994年参加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在印第安纳大学召开的座谈会, 并介绍了中国的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状况, 会上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再次表示了对中国同行的美国史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加强交流的愿望。〖13〗从1993年以来, 中国学者的推荐从未间断, 美国历史杂志已于1993年9月号起开始刊登中国学者发表的美国史论著和博士论文目录, 这在权威性的美国历史杂志上是头一次。〖14〗据1993年9月、1994年3月、1994年6月和1994年9月号的统计, 共发表我国学者的论文目录90篇、博士论文4篇、著作29本。〖15〗
同时, 我们还参加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ah) 创办的美国史国际信息交流中心(international clearinghouse)及通讯(connections),并在已出版的两期中刊登了中国学者的消息。〖16〗此外, 我们还和美国城市史协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中国留美历史学家组织(chus)等保持学术固定联系。
6.支持美国史会员开展与国外同行学术团体, 学者, 同行刊物的广泛联系
90年代以来, 我会会员与国外同行学术团体和学者的联系日趋广泛, 出国参加学术会议, 讲学和进修的会员明显增多,国外同行来访也有所增加。如1992年3月23日、5月21日、6月23日,在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安排和主持下, 东北师大美国所还与美国学者在沈阳成功地举行了三次电话会议。鉴于这种交流简便易行, 效果明显, 双方都希望今后能继续进行。从1991年至1994年10月, 东北师大已有6人次到国外参加学术活动。1991年以来到该所讲学的美国教授共有6人。〖17 〗四川大学美国史研究室在1994年春举办了美国在中国的教会大学学术研讨会, 并出版了论文集。我会的会员还分别参加了1993年10月12日成立的中国杜波依斯研究中心、1994年夏成立的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和活动。参加于1992年12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在南京举办的第二次美国学术周活动; 参加了社科院美国所多次举办的学术活动。
这里要特别提到, 随着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后赴美深造并获博士学位在美高校任教的海外中国学者, 近两年来陆续回国探亲或参加学术活动, 多达数十人次, 借次机会邀他(她)门讲学和学术交流, 介绍情况, 对于推动美国史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效果很好。〖18〗
7.积极稳妥地发展新会员, 征集会费, 做好在国外的会员联系工作
为了适应中国美国史学术发展的需要, 1990年来共逐个发展新会员100多名。目前就全国范围说会员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春、济南、成都等城市和华北, 华东, 中南等地区。会员偏少的省份集中在西北, 西南一些省份。〖19〗为了保持会员的学术性, 加强会员的凝聚力我们坚持个人会员制度, 严格会费的管理, 这对于保持研究会的活力是有利的。
1992年以来, 我们加强了与国外的会员的联系。理事会研究了对在国外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规定, 宣布在国外的会员不得代表本会在国外进行不符合本会章程的活动; 在国外一年后, 须向秘书处交纳会费; 否则属自动退会; 新申请加入学会的在国外的学者需两名会员介绍,其中一人为理事。目前在国外的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共有几十名。〖20〗据统计在1992年9月号至1994年9月号发表的中国留学生的有关美国史的博士论文目录就有50人。〖21〗
8.为奖励美国史优秀博硕士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基金
1992年10月, 美籍华人万心蕙教授决定捐赠一万美元作为奖学基金,用以奖励美国史的优秀博硕士论文。为了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在1992年12日25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决定组成以张友伦理事长为主任、由张友伦、丁则民、刘祚昌、李世洞、黄安年组成的奖学金委员会, 受理申报和评选事宜,并通过了《万心蕙奖学金施行细则》, 每三年评选一次, 在每次年会上公布评选结果。在征得万心蕙教授同意后, 决定把该奖学金定名为万心蕙奖学金, 1993年8月5日《关于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为奖励美国史优秀博硕士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金基金的议定书》正式签字。为感谢万心蕙教授对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关心, 经研究决定授于万心蕙教授以名誉会员的称号。〖22〗
9.推动书评工作的健康发展, 强调树立良好学风
为了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健康发展, 重视和加强书评,倡导良好学风,承继老一代史学家的优良作风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发动会员著文介绍中国美国史学界老专家的史德和史识外, 对于美国史研究中某些不严谨, 甚至抄袭等不良作风进行评论。在这方面<<通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杨玉圣《沉重的思考----评“移民与近代美国”》〖23〗
10.加强理事会的自身建设, 民主办会, 廉俭办会
研究会是一个学术性的群众团体, 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业余进行工作, 并无分文报酬, 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 同时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研究会的经费又少得可怜。这就要求学会负责人,理事和工作人员要有献身精神,廉俭精神和民主精神。理事会和秘书处十分注意重大问题集体商议, 仅1992年召开的学会负责人, 常务理事一级的会议就有五、六次, 这是学会在重大问题上决策正确, 意见统一, 集思广益的重要保证。
目前理事会和秘书处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是:
1.研究会经费短缺是妨碍活动开展的最大难题。经验证明,学术活动商品化是不行的, 但是, 没有必要的经费则更是万万不行的。作为法人学术团体, 有权经营非盈利性公司, 我们务必突破仅仅依靠皇粮度日的被动局面, 依靠广大会员和热心本会的企业界、社会团体及个人广开财源, 使学会活动有充足的物质后盾。
2.我会的对外联系仅仅是有一个好的开端, 但和改革开放, 走向世界, 建设四化的大潮相比, 我们的对外联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采取借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之“光”, 用在美华人和留学生会回国之“机”, 联合兄弟学会积极通过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更多更快地了解世界的美国研究,也让世界更多更快地了解中国的美国研究。尤其是在参与国际学术活动, 加强与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联系、加强与港台学者的联系和交流等方面, 须下更大的气力。
3.目前, 我会尚无一个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美国史研究通讯》已为争取刊物的公开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期望它能早日得以公开出版。
4.我会会员分布很不平衡。今后在边远地区及涉美领域要加强吸收会员的工作, 鼓励学术“支边”。
5.十年前, 研究会曾倡议组织美国史研究的协作项目,现在都已基本完成, 同时, 为了适应迈向21世纪的需要, 有必要在主要依靠个人和各单位研究的同时, 加强有关美国史重点课题的协作攻关研究。
6.加强和改进书评工作, 创导优良学风仍是美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这方面还要有新的进步。
注释:
〖1〗见附件①黄安年编:1993-1994年间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刊登的中国大陆留美学生美国史博士论文目录
〖2〗见附件②黄安年编:《中国美国史博士、硕士研究生概况(1990--1993)》,1993年7月
〖3〗见李世洞:《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工作报告》, 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第49期,1990年12月。黄安年:《面向四化, 面向世界,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1993年8月1日在第七届年会上报告)》,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1993年3期。
〖4〗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关于开展地区性学术活动的通知》(1990年12月), 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第50期,1991年3月。
〖5〗见潘迎春:《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讨论会》,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第56期,1992年第3期。
〖6〗见王锦瑭:《武汉大学举行刘绪贻教授80寿辰活动》,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59期, 1993年第2期。
〖7〗见王凡:〈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第65期, 1994年第4期;张友伦:《三十年的艰辛和喜悦----为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建立30周年而作》, 载《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总第64期, 1994年第3期。
〖8〗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关于拟于1993年7,8月间在山东威海举办美国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初步设想向中国社科院的报告》(1992年7月);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于1992年11-12月间和1993年1-2月间先后两次向外国学者和留美中国学生发出邀请信(英文)和《关于“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会的通报》(英文)和《第二个通报》(英文)。肖军政:《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第60期, 1993年第3期。
〖9〗见《理事会、秘书长10月7日会议纪要》, 载《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总第61期,1993年第4期。《中美城市发展比较研究参考选题》,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62期,第1994年第1期。黄安年:《中外学者对开展中美城市史比较研究的反响》,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第63期,1994年第2期。黄安年供稿,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编connections创刊号no.1, spring 1994发表《关于开展中美城市史发展比较研究计划》(1993.11.9)。郭立明:《美国城市史研究论文目录》,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第64期, 1994年3期。
〖10〗见秘书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京理事会、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1992.3.15),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54期,1992年第1期。
〖11〗见黄安年执笔《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京津地区理事会纪要》(1992.6.13),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55期,1992年第2期。
〖12〗据美国史研究通讯各期目录统计。
〖13〗黄安年:《杨生茂、刘绪贻、黄安年三会员正式受聘为美国历史杂志特约编辑》,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57期,1992
年第4期。顾宁:《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第87届年会在亚特兰大召开》,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总第63期, 1994年第2期。
〖14〗见connections, american history and curture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pring 1994, fall 1994.
〖15〗见附件④黄安年编:《美国历史杂志陆续发表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史成果目录》,1995年2月6日。
〖16〗详见《美国史研究通讯》1992年第2期, 1992年第3期。
〖17〗美研:《东北师大美国研究所近期学术交流活动》,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4期, 1994年第3期。
〖18〗参见安伯生:《洪朝辉博士在南开大学讲学》,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4期, 1994年第3期。
〖19〗见中国美国史秘书处:《关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留美会员的若干规定》,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56期,1992年第3期。
〖20〗见附件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名单及通讯地址》。
〖21〗见附件⑤黄安年编:《美国历史杂志(jah)勘登学术成果目录中有关中国留学生博士论文的部分目录》,1995年2月5日。其中部分学生是否来自大陆有待了解。
〖22〗见秘书处:《万心蕙奖学金施行细则》,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58期,1992年第4期。秘书处:《万心蕙奖学金议定书》,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0期, 1993年第3期。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通报》,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0期, 1993年第3期。黄安年:《关于万心蕙奖学基金的通报》,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1期, 1993年第4期。
〖23〗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第52、53合刊,1991年11月。刘绪贻:《不能这样谈历史》,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59期, 1993年第2期。李世洞:《“外国历史辞典”近代美国部分辨误》,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3期, 1994年第2期。戴超武:《美国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评美国早期的实用外交》一文,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总第63期, 1994年第2期。杨玉圣:《中国美国学史: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兼评李本京先生等的新著》, 载《美国研究》, 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