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冷战后中国人的美国观:两个美国、三种态度与走向理性
● 张春
[内容提要]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两大不信任导致的对内民主、对外专制,是中国人的美国观中存在“两个美国”的根源。尽管存在少数反例,但中国人心目中存在着两个美国这一事实导致了中国人对待美国采取三种态度,借用赫希曼的术语,可将它们分别称作“退出”、“忠诚”以及“呼吁”。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等,中国人的美国观也日渐走向理性。如果引导、塑造得当,中国人的美国观必将对中美关系的长期良性发展作出相当贡献。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美两国的正式交往始于1784年,“中国皇后”号架起了太平洋两岸最古老和最年轻的两大国联系的桥梁。两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介绍和研究,经历了曲曲折折的惨淡行程。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美国观也留下了反反复复的历史轨迹。美国的服装发型、美国的市场经济、美国的政治民主、美国的哲学思想,都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大行其道。而在别的时期,中国人可能对美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与抵制,中国人在抵制洋约、白银事件、朝鲜战争、北京申奥、台湾等等问题上的表现都是典型。出现这样的反差,是因为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一直在其固有的“两个美国”观之间摇摆,他们可能采取或“退出”、或“忠诚”、或“呼吁”的对美态度,但总体而言,冷战结束后中国人的美国观正逐渐变得越来越理智。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的“两个美国”观:历史与现状
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是以美国的政治文化中的两大不信任为基础的:即对内不信任政府——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利;对外不信任外部世界——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的,是现实主义逻辑的天下。[①]这两大不信任导致了美国截然不同的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即在国内实行自由民主制度、“三权分立”和市场经济体制;[②]在国际上,竭力将其自身的“民主、自由”传播到全世界,因而更像一种帝国主义政策。美国的这种不一致,导致了200多年来,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和态度一直在“两个美国”观之间摇摆,一个是“美丽先进的美国”,另一个是“霸道的帝国主义美国”。如果仅对美国国内状况进行考察,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美丽的国家,是中国现代化的榜样;但如果考察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那么它就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它对中国的种种不友好,都为中国人那本已受到重重伤害的心灵又洒上一把盐。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因而“以美为鉴,谋祖国富强之路”,始终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所苦苦求索的主题之一”。[③]这注定了中国人会对美国的国内制度、政策方面的向往,注定了中国人的“美丽先进的美国”的印象会长期存在。然而,美国的帝国主义行径却一次又一次地让中国人对美国失望,1905年的抵约潮、1921年反对华盛顿会议、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美国白银政策的抵制以及抗日战争中的蒋美争执等都是典型。[④]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时代背景将新中国推向与美国对立的一面。美国不再美丽,它是“最凶恶的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死敌”。[⑤]这一阶段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极为僵化,人们不是把美国看作“美帝国主义”(占64.5%),就是看作“纸老虎”(占38.5%),或者是“美国鬼子”(占30.1%)。[⑥]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两国政府刻意改变针对对方的宣传,美国在中国人的眼中已基本去除了往日帝国主义的形象,“先进美丽的美国”的观念又占了上风。[⑦]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这种状况很快被世界格局的变化所打破;更准确地说,是在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就已被打破了。冷战结束以后,由于美国自认为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已远远下降,开始转变前一时期的对华政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肆制造“中国威胁论”,从1992年至今,短短十多年时间就有四次大规模的“中国威胁论”出现;[⑧]二是在诸多问题上制造事端,如1989年后对中国的制裁,对中国加入wto 的阻碍,向台湾出售武器,“银河”号事件,轰炸中国大使馆,中美撞机事件等等。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美国的所作所为使中国人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一面认识更为深入。1995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题为“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年中对美国最无好感的比例达到57.2%;93.8%的青年认为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不友好”;83.3%的青年认为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是恶意的。[⑨]这与该中心1994年6—10月的另一份调查相吻合,该报告显示:在中国青年最不喜欢的国家排名中,美国位居第一,占31.3%.[⑩]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1995年以后,中美之间发生了几次大的直接摩擦,例如1995-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1999年5月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2001年4月的撞机事件,以及近段时间以来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贸易报复等。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人的美国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根据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在2001年4月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在中国人对不友好国家和敌对或威胁国家这两项的选择中,美国都高居首位,分别为54%和53%(表一、二)。[11]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此外,美国在其国内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中国人的高度关注。在对2003年3月开始的伊拉克战争的态度上,中国人大部分是反对的,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的侵犯。根据零点研究集团在对伊战争前的调查,站在个人角度,表示“不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人占被调查总体的79.7%,“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仅占8.2%,还有12.1%的人表示“说不清”。[14]在伊战开始后的前半个月内,零点研究集团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受调查者中对美国表示非常不欣赏者达49.2%,不太欣赏者41.3%.也许人们对于美国的不欣赏仅仅是出于对“战争”的不赞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中国人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作风是非常反感的。[15]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事实上,中国人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国家的观念主要限于美国的对外政策方面,尤其是在对华政策方面。具体地表现在以下方面:美国在人权、军售、经贸等问题上的做法使中国人感到“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美国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崛起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及由此而来的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美国所起的阻挠作用;以及美国和中国在对国际关系准则上的理解与做法的矛盾。[16]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当然,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示反感、憎恨。相反,有人认为,国际社会中就需要一个像美国那样的“领导者”,如果没有,国际社会可能比今天更乱、更糟。[17]即使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后,零点研究集团的调查仍显示,有2.6%的受访者非常欣赏美国,有6.9%的比较欣赏。[18]2003年6月的一项调查中,中国人对美国印象深刻的原因中,“战争事件”与“世界政治大国”高居第二、三位,分别为37.4%和24.5%.[19]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对美国的国内政策、国内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由此体现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上,多数中国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美丽先进”的国家,是今天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参照体系。[20]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95年主持的题为“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报告显示,87%的调查对象在评价“美国的物质生活”时,高度一致地选择了“富裕”;在评价“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时,89.7%的青年认定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强”。[21]在差不多与此同期的零点研究集团“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的调查中,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最为深刻,比例高达受访者的35.3%.在具体的每一项选择中,美国的强大程度列第一,富裕度列第一,深刻度列第一,美食水平列第二,最受欢迎的前10个城市中美国有3个,美国在中国最乐于出访的国家中列第一。[22]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零点研究集团2001年4月及2002年10月连续进行的两次“中国居民生活指数调查”显示,近两年中国市民认为的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排名中,美国已经到达第六位,占10%.[23]而在2002年6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当被问及“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时,美国的中选率为26.5%.为什么对美国印象深刻?首先是美国的富裕强大。在调查中,有41.6%的受访者回答说对美国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它的“富裕发达”。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富足强大得到了中国人越来越一致的认同,在零点调查1995年所作的一项类似调查中,谈及“富裕”、“强大”这两个词时,首先联想到美国的比例分别为41.6%和67.0%,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上升到了76.2%和82.6%.[24]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注:此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100%.
总结起来,中国人对“美丽先进的美国”的向往最主要地体现在以下方面。[26]首先是美国的教育,这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很向往的。[27]其次在于美国的社会环境给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再次是美国的富裕与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使那些希望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的人们为之神往。最后,先进发达的美国不仅是个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理想的地方,同时也是落后国家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是中国现代化的参照。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也有部分中国人对美国的富裕与先进不屑一顾、甚至持批评态度,认为“美国”一词所代表的只不过是脑满肠肥的资本家形象,尽管美国很先进,但毕竟“斯世非吾世”。这种情绪可以从1996年围绕两本书的炒作上看出:一是北京的一些青年学者编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二是一些在美国读书或任教的中国学者写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不可否认,前一本书充满耸人听闻的标题,实在让人怀疑作者是否客观。但后一本书是经过切身体会的中国人之嘴说出的话,它们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而且是对美国的严肃批判。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的美国观之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内大众媒介公开发表、展示、出版的文章、书籍、电影、电视等所使用的公共话语(public discourse)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呈现出阶段性的反复。但总体而言,次发达地区中国人的美国观可能相对较为激进,而发达地区则相对理性,发展中地区则相对“中庸”;普通老百姓更多是“跟着感觉走”,而高学历者相对理性、客观,较少受外部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中国人的美国观与年龄的关系似乎并不明显。[28]但要具体地讨论中国人的美国观的具体体现,就必须首先讨论中国人对待美国的几种态度。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对待美国:三种态度
尽管中国人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国观,中国人在如何对待美国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却并不完全与这两种美国观相对应。具体而言,中国人在对待美国的问题上可能有着三种不同的态度。著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阿尔伯特·o ·赫希曼于1970年提出“退出、呼吁与忠诚”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在总体上都具有从富有效率、理性、守法、高尚的行为模式滑向衰落的倾向,也就是组织的绩效会发生衰减;在组织绩效衰减的情况下,组织的消费者们将倾向于退出组织或者留在组织中但通过呼吁以求组织绩效得到改善或根本的恢复;在消费者作出退出或呼吁选择的过程中,对组织的忠诚对于延缓退出具有相当的功效,能使呼吁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9]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据此,我们可以相应地界定出中国人对待美国的三种态度。首先,是出于对“凶恶的帝国主义”美国极度厌恶,因而在凡是涉及到美国以及美中关系的问题上都采取极端的反美态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态度称作“退出”,它对美国的对外政策的霸道、强权方面极为重视,并由此忽略了其国内政策方面所具有的先进性,可以说是走在了反“霸权美国”这一极端。对中国人而言,采取“退出”态度的原因林林总总,有时根本就没有原因可言(表四)。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可见,取“退出”态度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美外交政策、对华政策严重不满,但持此种态度的中国人往往以偏概全,表现得很不理智。这在1999年5月8日美国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轰炸前后的中国人对美国态度上表现得极为明显。据一份调查显示,在1998年6月,中国人对美国持有好感的人约占被调查人数的55.6%,反感的人占9.6%;而到1999年5月,由于轰炸使馆事件的发生,这种比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对美国仍持好感的人数比例狂跌至1%,而持反感态度的人数则飙升至93.8%.[30]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第二种态度可称为“忠诚”,指部分中国人出于对美国的向往,坚决地移居美国,从此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的优越生活。“忠诚”者认为,美国先进、强大,物质生活条件远比中国好,而且美国的社会自由、民主,能够为个人提供较为公平的竞争机会,从而在美国能够较为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与持“退出”态度的那部分人相比,“忠诚”者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凡是美国的都是好的”,不加区分地全盘接受,近年来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不断增加便是显例。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据美国入籍与移民服务局新近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2财政年度共有100多万人合法移民美国,来自中国的移民人数为61282人,名列第三。[32]与2001年度的56426人相比,中国移民数量稳步上升。[33]而在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1995年的“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最愿意前往的国家也是美国(占35.7%),比第二位的日本(占14.3%)高出21.4%.[34]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第三种态度,同样借用赫希曼的术语,可称之为“呼吁”。“呼吁”者们一方面认识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往往采取一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手段,对中国的利益造成损失,给中国人民的感情带来伤害,在这些方面他们坚决采取“退出”态度;另一方面,他们也认识到,美国的确远比中国强大、发达,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参照体系,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因而在这些方面他们又可能“忠诚”。这种矛盾心理,必然导致一种“呼吁”态度,即在对美“忠诚”的同时,又大声呼吁美国政府、大众能够对中国的现状予以正确的理解,并采取更为符合实际的政策。“呼吁”者们居于“退出”与“忠诚”两个极端之间,远比后两者理智。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陈生洛所作的调查中,他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持一种“呼吁”的态度,他们对“霸权主义的美国”的基本态度是反感和厌恶,对“先进发达的美国”的基本态度是肯定和赞赏。一个学习电脑软件的大学生说,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有一个美国那样的社会环境,没有那么多的盗版,我们这一行就可以大有作为了。他认为中国的软件业发展不起来,打击不了盗版现象,关键是中国的体制问题。而另一大学生则表示,尽管他们可能白天参加反美集会,但晚上却仍要加班学习英语,以期有朝一日能到美国留学。[35]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呼吁”者的最集中体现可能是“海归”派,他们一方面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对美国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却对祖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心想报效祖国。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内地“海归”人数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国留学人员已超过58万人,其中15万人学成归国,在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等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36]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对美“呼吁”态度集中体现在以下领域。首先是对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呼吁。持这种态度的中国人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英美传统优势的不一定符合实际的忧虑之上。对美国而言,冷战结束使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似乎给美国人一种“威胁”感,使部分美国人对美国今后能否保持现有的霸主地位感到担忧。因而,这些中国人呼吁美国,要理性地对待新兴大国,确保同正在或行将崛起的未来非西方强国协调。[37]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其次是对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否定态度的呼吁。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不认同中国的政治制度,持呼吁态度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国例外论”的体现,他们希望美国能够较为正确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共存、共处问题,而不是以一种“唯我独尊”的态度而欲“替天行道”,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或“和平演变”政策。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当然,呼吁者们也反对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他们认为,世界发展并不同步,各国政治、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对人权的强调也各有侧重:西方政治思想强调形式,而社会主义思想则注重实质;西方形式的长处是为了实现自由,社会主义形式的优点是为了实现平等。[38]还有一些正在争取民族独立或刚赢得独立的国家则更注重集体权利,更强调民族自决权——未获得独立的强调自决权之政治方面即独立,已独立的强调自决权之经济方面即发展。[39]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此外,呼吁者们对于美国对中国统一的干涉,中美贸易关系,中国的对外军售等方面的政策都持呼吁态度,认为这些或者是中国的内政,或者是美国单边地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都无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的美国观:走向理性
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当初,中国人刚刚知道远隔太平洋的彼岸有一个国家叫美利坚时,就给它起了一个最好的“中国式”名字——美国(美丽的国度)。这样一个好名字,会使一个不了解美国的中国人对它也自然地产生好感。与此同时,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对对方的看法也存在着许多负面的印象。伴随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冷战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具有明显偏见的报道,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比对任何一个外国都显得更为复杂和富有变化。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这充分说明,尽管存在“两个美国观”,但中国人并不普遍存在一个反美和仇美的心态:当美国人表现友好的时候,中国人很喜欢美国;表现不友好时,中国人很反感。在中美交往历史中,中国人对美国的认知曲线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变化: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1905年排约潮、1921-1922年华盛顿条约、新中国成立、1989年“六四风波”、1995-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等等都是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急剧由好变坏的转折点;相应地,第一批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在二战中对中国的帮助、1972年后中美关系的改善、“9·11”恐怖袭击等又是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由坏变好的转折。具体到冷战结束后的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变化曲线,可见下图。[40]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但中国人美国观的这种变化也随着相互交往的增加而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中国人的美国观日益走向理性化。在由“两个美国”观而来的三种态度中,比例最大的是持“呼吁”态度的人。在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与撞机事件期间,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于2001年10月、2002年4月和2002年10月进行了三次调查,其中“中国市民认为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国家排名”项,位居第一的都是美国,尽管中国人在政治态度上毫不含糊;当然,也没有人会真的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而在“市民感到有更多国家与中国亲近”一项中,认为美国和中国关系“有所进展”的达到36.7%,即在不断改善中。[41]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中国人民已经具备冷静区分政治事件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美国观的这种理性化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人对美国的判断越来越准确、对美国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在陈生洛的调查中,有不少大学生都表现出了较为理性、平和的美国观。他们认为,每一个国家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要追求他们的国家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当然是作为强大一方的美国占上风的时候多,对此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42]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多数人在一些问题上对美国没有好感,采取“退出”态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生活中推崇来自这个国家的各种商品:电影要看好莱坞的,快餐要吃肯德基、麦当劳的,等等。中国民众对于美国富裕美丽的国土、开放且有创意的人民、高度发展的科技与强劲的商业文化充满好感,82.7%的民众认定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伙伴。[43]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第二,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对中国越来越有自信,对美国的态度也就日益理性。在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3年6月在京沪穗三市进行的一项与1995年同题的民意测验表明:时隔八年,中国人对中国的认同度大幅上升,有50.6%的市民表示中国是自己最喜欢的国家,而美国仅列第三,为6.1%;在印象深刻度排行榜上,37.4%的市民对中国的印象最为深刻,从原来的第三位跃居第一位,比1995年的提及率上升了24.3%,且明显高于位居第二位的美国(26.5%)和第三位的法国(5.1%)。[44]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与十年前相比,人们对中国印象深刻的原因出现了明显变化,研究人员发现,此次调查结果中排在前五位的原因都具有正面的、积极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对于动荡不安的国际大背景下,较为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提升了人们对中国的认同感。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奥运会及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成功“入世”……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人们自信力大增。[46]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中国人的自信,使中国对待美国日益走向理性化。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中国正在成长,美国对中国成长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中美之间的一些摩擦与冲突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需要做的是加强对美国的宣传工作,逐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当然,对一些极端的反华人员,是不需要做这样的工作的。另一方面,美国的国内社会发展、社会组织方式等的确有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因此中国也不应当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中美关系的全局。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最后,中国人了解美国的信息渠道日渐增多,这也使中国人的美国观日益理性化。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人对美国缺乏活生生的了解,更不能同步;中国人对美国的概念大多属于模糊的印象,很难具体描述。在1995年的调查中,12.5%的青年对美国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表示“无明显感受”。对美国社会吸毒贩毒情况,91.6%的青年认为“严重”,认为“轻微”的比例占2.3%,还有6.2%的青年表示“无明显感受”;认为美国社会男女性行为方式“放纵”的比例高达82.6%,而认为“严肃”的比例占7.1%,10.3%的青年表示“无明显感受”。[47]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以在美国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电视、电影、图书在市场上赢得了成功,成为中国人了解活生生的美国生活的教材,人们从中看到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随着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中国人越来越近距离地观察美国、了解美国,从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再到更先进的传播工具互联网,所有这一切都成了影响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48]今天,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几乎能接近到实地考察的程度。当月美国畅销的图书单,不必上amazon网上书店就可以在许多中文媒体上了解到,其中相当一部分很快会被翻译到国内;美国最流行的rap 音乐,今天在纽约上市,明天就可以在网上迅速下载mp3;伊拉克战争开始,美国有多少人在做反战游行,总统布什在发表什么讲话,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现场直播。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结束语
自“中国皇后”号来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已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其间中国人一直觉得美国是个“谜”。[49]尽管也存在少数反例,但几乎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两个美国,“美丽先进的美国”与“霸道的帝国主义美国”同时存在。在历经摇摆之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人开始以客观理性的眼光,以“呼吁”的态度看美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美国文化、评价中美关系的发展、看待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印证这一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当属1993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那句旁白:“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对美国而言,要使中国人的美国观能够较为稳定,对制定长期的对华政策有所助益,根本的办法在于:首先要对自身的对华政策以及其他与中国人感受相关联的对外政策进行检讨,这并非无理要求美国的对外政策视中国人的胃口而定,而是要求美国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以及中国人对国际关系中道德的优先考虑;其次,美国要更为强化同中国的文化联系,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第三,美国要引导其媒体正确、客观地对中国进行报道,这会有助于使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美国人的中国观。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对中国而言,中国人的两个美国观、三种态度,可能既有利又不利。因而,仅就中国人的美国观而言,中国的可有与应有政策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最为迫切、最为短期、也最为实际的政策选择,是对现有的占主流的中国人的美国观进行合理引导。也就是说,充分分析现有的中国人的美国观对于政府对美政策可能的支持与反对,根据国家利益的要求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对美政策,充分发挥中国人的美国观的作用。应该承认,来自于中美两国的天然亲近感的中国人对“先进美丽的美国”的好感,对于缓解近年来两国间的一些重大冲突、摩擦起到了很大的润滑作用,当然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合理引导。轰炸使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等之后中美关系能够很快走出低谷,便是这种引导的最好证明。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第二个方面,相对而言更为长远,可能更为重要,那就是中国政府如何对中国人的美国观加以塑造。如同上文所述,中国人的美国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官方对美国的报道与宣传,因而塑造中国人的美国观对于中美长期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塑造“美帝国主义”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而来的中国对美国的正面宣传,同样也带动了新一轮的对美亲近感的来临。今天,当中国明确了自身的大战略以及在这一大战略之下的对美战略之后,塑造有利的中国人的美国观便显得格外重要。应当注意的是,必须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或者美化美国,或者妖魔化美国,从长远看都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在政府之外,应当使中国人的美国观能透过各种渠道而非今天的单一政府渠道来发挥更为积极的、更具建设性的作用。而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新近兴起的大众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外交新手段,充分利用新近兴起的诸如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新社会运动等非国家行为体或者说是外交的新手,充分利用新近兴起的多边框架、议会外交等外交新舞台。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注释:
[①]王义桅、唐小松:“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②][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页。
[③]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④]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至第九章。
[⑤]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十章;李扬帆:“被稀释的美国”,《新周刊》,2003年5月28日。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⑥]因为可以选择多项,因而总的百分比会大于100%,见钱皓、钱晓明:“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第44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⑦]作者将中美关系改善至冷战结束划分为约两个半时期,因而对美国的国家形象认识会有所不同,见钱皓、钱晓明:“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第44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⑧]参见袁鹏:“美国佬冒出‘中国威胁论’”,《环球时报》,2002年8月1日。
[⑨]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7月4日。
[⑩]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21日。
[11]袁岳:“中美民众需要加强沟通”,零点指标网,http://www.horizonkey.com.
[12]资料来源:零点调查2001年4月调查,见http://www.horizonkey.com.
[13]资料来源:零点调查2001年4月调查,见http://www.horizonkey.com.
[14]凌超:“八成北京人反对美国对伊动武”,零点指标网,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55.htm.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15]凌梓:“反感战争:中国人民没的说!”,零点指标网,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62.htm.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16]赵梅:“中国人看美国”,载[美]陶美心、赵梅主编:《中美长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20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17]持这种观点的人都相信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即“霸权稳定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国际政府状态的存在导致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与冲突,惟有霸权存在时,它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公共商品,即一个稳定的国际体系,这样的国际社会才是稳定的。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18]凌梓:“反感战争:中国人民没的说!”,零点指标网,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62.htm.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19]资料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94.htm.
[20]黄仁伟:“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再思考”,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4-175页;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21]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7月4日。
[22]“中国人眼中的世界”,零点指标网,http://www.horizonkey.com.
[23]朝西:“近10年来中美关系调查中的民间认知”,《新周刊》,2003年5月。
[24]张慧:“中国人看美国:实用主义+本土化情结”,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94.htm.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25]资料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94.htm.
[26]以下结论的得出,主要依据赵梅:“中国人看美国”,载[美]陶美心、赵梅主编:《中美长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陈生洛:“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 ?id=2229;以及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的多次调查报告。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27]陈生洛:“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229.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28]钱皓、钱晓明:“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第45页。
[29]阿尔伯特·o ·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30]见“美国人如何看中国”,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1年2月14日,http://www.horizonkey.com.
[31]资料来源:零点调查公司1998年6月的调查。见“美国人如何看中国”,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1年2月14日,http://www.horizonkey.com.。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32]http://www.sina.com.cn ,2003/07/18.
[33]http://www.tigtag.com/community/immigration/18029_1_1.html.
[34]“中国人眼中的世界”,零点指标网,http://www.horizonkey.com.
[35]陈生洛:“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229.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36]“‘海归’光环渐消退”,《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11:“‘海归’成为推动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央视国际,2003年11月17日17:40新闻。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37]时殷弘、石斌:“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38][英]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
[39][英]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08-114页。
[40]作者自绘。
[41]朝西:“近10年来中美关系调查中的民间认知”,《新周刊》,2003年5月。
[42]陈生洛:“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229.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43]朝西:“近10年来中美关系调查中的民间认知”,《新周刊》,2003年5月。
[44]沈昱:“国家印象:中国人最认中国”,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93.htm.
[45]沈昱:“国家印象:中国人最认中国”,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93.htm.
[46]沈昱:“国家印象:中国人最认中国”,http://www.horizonkey.com/first/first_jb/593.htm.
[47]《中国青年报》,1995年7月4日
[48]赵梅:“中国人看美国”,载[美]陶美心、赵梅主编:《中美长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 燕南, http://www.yannan.cn )
[49]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433
来源:原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3期